【为防不测,百度老老王吧原创帖子搬运】从照片看果军官兵内战时期装束
团长镇楼,此帖献给所有蠢右
整编第11师的一名步兵,1947年12月,临沂
1947年冬,临沂,一名整编11师士兵正在警戒,头上戴着日式钢盔,使用国产步枪,脚上穿布鞋
站岗中的整编118旅士兵,步枪上均装有刺刀
水冷重机枪,对面是被摧毁的碉楼。1947年冬,整编11师
正在查看家书的11师士兵,钢盔下面戴着御寒用的长耳帽
正在下棋的两名11师军官,身旁的士兵背着无线电器材,还是能看出,国内当时纺织工艺,还是差西方国家很远,而且为了能够快速生产减少成本,棉衣质量也堪忧,时间一长都皱皱巴巴的
整11师直属骑兵部队,后来胡琏从双堆集突围出来时,就是这支部队来接应的。从照片来看,骑兵部队均戴着去掉帽圈的美式大盖帽,没有钢盔
整编11师的军官们,正在“与民同乐”中,旁边搁着似乎是从共军那里缴获而来的炮架
1946年,接收沈阳的第52军,拖拽美制37战防炮入城
1946年,沈阳。52军士兵,正在拖拽师直属美制75山炮
1946年三月,由于尚处全面内战爆发前,并且当时军服还未换装士兵仍然穿抗战时期的军服,不过脚上清一色配备皮鞋,装束还不错,应该是缴获自日军。不同于1947年冬的整编11师,此时内战还未爆发,缴获而来的日本物资还没有损耗,士兵穿着良好。
值得一提的是,新一军一直就嫌弃52军土,不光土头土脸的国造服装,士兵也是大量国械。不过52军是有美制山榴炮营的,而且还是汽车拖拽,这点不错
沈阳街头执勤的52军士兵,能够清晰的看到狮头标志,士兵的大衣应该也是缴获自日军,看起来质地优良
上图:52军狮头标章中图:46年3月在沈阳的52军下图:乘坐汽车接收东北的52军,注意左边的枪榴弹发射筒
滇系第60军,抗战结束后接收了大量日械,士兵清一色日本钢盔。1946年东北某地
进入内战之后,60军多次遭到打击,损失不少兵员,武器也损失不小。因此到了内战中期,很多新编的士兵也没有了钢盔,服装也多换为国产,图为困守吉林的60军,1947年底吉林外围
使用美制75山炮的60军,1947年底吉林
1947年底,在国军援兵的帮助下,吉林获得解围,因国民党深感兵力不足,遂于1948年3月将60军撤回长春
上图:使用美制105毫米榴弹炮的新一军炮兵,1947年初春下图:新一军38师师长李鸿
1946年春,围攻四平的新一军,清一色美制钢盔
1947年2月底,孙立人率部解围德惠后与50师师长潘裕昆合影。军官的穿束还是比较得体的,但是受制于物资不足,很多旧装备要用很长时间
上图、中图:德惠战役中共军死伤惨重,城内到处是尸体,共军的尸体被堆积起来掩埋下图:被50师用火药喷射器烧死的共军士兵,衣服全部被烧光
德惠战役后,孙立人个潘裕昆集合新一军官兵进行训话,链接为本图片出处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cfb6530102wihq.html
1948年初,在东北的新一军棉衣反穿,就像雪地伪装服一样
德惠战役前后,进行野外演习的新一军
这几张照片很出名,原为生活杂志记者所拍,是网络上流传比较多的国军照片。关于照片里的部队,说法甚多,按照拍摄者英文注明为69师,有说是莱芜战役时的国军。但可能性不高,考虑到同一时期拍摄里出现了整编第4师的师长,所以推测应为整编4师。1947年2月,华东地区 整编第69师46年底在苏北被歼灭后,47.2447.8月一直在广东重建中,回到华东地区已经恢复99军番号,因此也不可能是原文作者注的69师
整编第4师,从照片可以看到关内国军比起关外国军,装备差距就很大了,1947年2月,苏中
1946年底后,国军大部分部队开始陆陆续续换装,尤其是军帽仿美式样式,军官帽徽为大一点的金属材质,士兵则为小号的陶瓷材质帽徽
由于战场上一般把军帽的帽圈去掉,再加上维护的不好,看起来十分褶皱显得邋遢不堪,但实际上国军大部分没有钢盔的士兵帽,都是这样,还不如抗战时期军帽简洁大方
华东地区某部国军,像这种非国民党主力的中央军部队,战斗力一般且能够得到的物资补充也有限,与共军作战又是败绩连连,官兵多有畏战心理,士气低落
上图中图:整编第4师一名长官(很可能是唐连)正在向下级军官训话。军官的冬季服装看起来也是很邋遢下图:日制火炮是这类型部队常见的师旅级支援火力。1947年初,华东地区
军官可以穿的比较好的胶鞋,而士兵往往则只是布鞋。有一些仿篮球鞋设计的(其实是今天的帆布鞋)也大量流入国共军队里使用。一些美援的鞋子,也是帆布鞋
军服的样式更是五花八门,有些还有旧式的领章,有些则没有
第54军,1949年,上海战役初期。54军是少有的能从三大战役后撤退到江南的主力部队,其下辖的198和8师主力均保留较好,历次战役中少有成建制被歼。所以到上海战役时,大部分人仍然有日式钢盔
大部分人穿布鞋,还有一部分穿帆布鞋。想比起厚重邋遢的冬装,夏季服装看起来就简洁了许多
军官即便在战场上也没有配备钢盔,而且诸如一些营连级的低级军官,也不配钢盔。上图中图为上海战役期间,开赴战场的54军。下图:上海战役期间某将领,是谁?
以当时国内的纺织水平,也只有夏季军服看着能精神一点了
上图:上海战役时的54军下图:所有士兵都把钢盔挂在背囊后,准备从海上撤退,第54军,上海,战役最后阶段
这个时期的国军,普遍又换回了抗战时期的军帽,一方面抗战期间军帽生产方便,耗时短更省成本,另一方面,可能很多原来库存的美式军帽也用完了,新的部队换发了原来从抗战时退下的军帽
胡宗南集团整编第一师,注意最后一张照片戴墨镜军官穿的仿匡威all star,1947年,延安
马步芳集团,图一马继援。从照片来看,马步芳集团士兵装束与华东国军并无太大区别,只是在拍摄照片时,喜欢展示军刀,体现出西北人彪悍的一面,1948年,西府战役期间
上图:青马的士兵在烹饪时,戴着穆斯林小帽下图:从兰州战役被俘的青马士兵来看,还是有很多成建制的青马部队穿着抗战时期的军服
不得不说,美式的大盖帽,在维护不好的情况下,显得灰头土脸,没有朝气。
胡宗南集团战车第二团及独立营,装备了十几辆意大利CV33超轻型战车和日制95战车。1947年4月,延安
青年军202师,头戴日式钢盔,正在接受白崇禧的检阅,1947年2月,南京
上图:接受检阅的青年军202师下图:同为该师部队,正在进行渡河训练,注意英制斯登冲锋枪
青年军207师,1946年在沈阳进行游行
新六军22师,新22师的美式S腰带,大概关内国军除了伞兵宪兵和一些警察,在其他部队身上应该看不到的。1946年夏,沈阳
新六军,可以看到虽然头戴美式钢盔,但是依旧严重营养不良,身材很消瘦。1946年沈阳
第67师,该师即荣誉第二师,后改称67师,内战时期被缩编为整编44旅,是整编83师战斗力排第二的部队。1945年,越南
该师1945年8月被派去越南海防受降日军,因此军容装束在国军中排名第一,无出其右。
上图:使用美制巴祖卡训练的士兵中图:重机枪排士兵正在跑步中下图:第67师师长戴坚1946年夏,南京地区
该师前身是荣誉第二师,全部是抗战时期受伤归队的老兵组成,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有战争留下的伤疤
这种国府嫡系部队,军容风貌还是有一定水准的,士兵几乎都是统一要求剃光头的,这个在上面上海战役中的54军照片里也能看出来
第67师,1945年8月,广东。可以看到不仅全员美式M1钢盔,很多成建制人员还整齐的穿着长靴,而不是作战靴。由此可见这支本来准备派驻日本的部队,是被国府好好“打扮打扮”了一下,装束应该是果脯全军最好的(没有之一)
正在查看布告栏的67师士兵,1945年,越南这个时候,应该有即将派驻日本的消息在军中发布了
上图:正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67师官兵下图:正在唱“我们的队伍向太阳”1945年,越南
正在越南进行阅兵的67师,可以看到日制75毫米高射炮,另外士兵身上的皮质弹药盒,应该是缴获自日军的。一般国军都使用粗布缝的子弹带,戴在身上犹如乞丐
上图:67师师长戴坚(左)同法国人在主席台上下图:被冷落的法国人,看到果脯全副武装在自家地盘上耀武扬威,肯定不爽
67师士兵及他们的背包,所谓的背包就是将棉被捆绑再加两条肩带。果脯最精锐的部队背包,也大概就是这样吧
上图:涟水战役后,在苏北的张灵甫下图:张灵甫及陆军整74师主要军官合影左边为副师长蔡仁杰
张灵甫长的像个外国人,据传他有190的身高,从照片来看应该是真的
上图中图:正在站岗的整编74师师直属队推测整74师师直的很多人员仍戴着德制钢盔,毕竟不同于整编11师,整74师是当时的德盔师,所以应该在战后还存有不少的德盔,同样的情况可能在整编第5师也是同样存在。1946年12月 华东地区
下图 张灵甫与涟水县长合影
这几张图可以看到,整编74师还是保留了大量的德盔,这在内战时期国军当中是不多见的(内战时期 宪兵警察佩戴德盔多)1946年夏 苏中
即使是整74师这种配备了一定数量汽车的部队,也是运力紧张,大部分士兵依然靠两条腿行军,不少物资连骡马都不够用,需要额外靠人力输送1947年底 华东苏中地区 这张图很有意思,左边是步兵队列,右边则为挎着扁担带着草帽的人力运输部队。从照片可以看到,相当多的整编74师人员没有配备钢盔,也可能很多是收编过的伪军,右边的人力运输部队,和普通的果脯军队人力运输没有区别,都是挎扁担带草帽形同“乞丐大军”一样,也没有武器配备。
从飞机上鸟瞰李弥兵团进攻的村庄,从照片上可以看到,国军的榴弹炮命中了这些驻有中共军的村庄1948年11.12日 徐东
正在向徐东运动的李弥兵团,他们准备为被困在碾庄的黄百韬解围,李弥兵团是最早参与徐东阻击战的部队之一1948年11.10 徐东 这个时期,国军士兵普遍换回了抗战时期服装(军官不变)已经看不到内战前期和中期的美式大盖帽了
十三兵团及第八军前进观察阵地,李弥在11月13日前后也是赶到这个地方督战,位置处于徐州东部的团山下图远处是陇海线北部的不老河
从照片可以看到,军官的服装依然和内战中前期一致,但是士兵已经换回了抗战时期的军帽
第八军,战斗间隙,一名士兵正在吃饭1948年11月 徐东
上图:国军士兵正在烤火取暖下图:十三兵团一个迫击炮组,正在出发阵地的村庄里十三兵团由第八、九两个军组成,实际上全部是由第八军扩编的,第八军原42师仍然保留,荣誉一师划归第九军,黔系108师划归39军,该军此时在蚌埠
这两张图片很有名了十三兵团及第八军主要军官李弥、周开成等人正在吃饭正餐可以看到还是比较丰盛的,不过香蕉看起来都是放了很长时间的,国军冬季棉服,即便是将官的,做工也大概如此了
淮海战场南线,位于曹老集的一处碉楼,旁边有一名带着钢盔的士兵,应该是属于李延年病态54军198师。1948年12月,蚌埠以北地区
曹老集位于蚌埠和古镇之间,涡河和淮河中间区域,是蚌埠外围重镇,李延年兵团主力与11月下旬抵达蚌埠后,即渡淮河夺取曹八集,并以此为据点向西突进为黄维兵团解围。
1948年11月下旬,由于黄维兵团被围,国军抽调54、39军抵达蚌埠,组成李延年兵团为黄维解围,这是第六兵团刚从滁州车运抵达蚌埠时的场景
上图:抵达蚌埠的士兵,正在街头理发下图:国军的输送人员,正在将肉禽装车
上图:蚌埠前线正在吃饭的国军中图:刚刚抵达蚌埠的李延年兵团下图:蚌埠街头,擦皮鞋的军官
可以看到,国军火车里面,装满了各种杂物,包括锅碗瓢盆各种被服,直属部队或炊事部队使用的自行车
曹老集全景图,为防止共军抢滩登陆,淮海周围的集镇全部用木桩连接铁丝网包围
曹老集内的坑道隐蔽处
国军冒着风雨,沿着蚌埠周边的街市向前线进发
在凄苦的风雨中,一队隶属于54军的骑兵正在行进,从身上的雨衣样式来看应该是缴获日军的1948年11月底 蚌埠
冒着风雨,刚刚抵达蚌埠火车站的李延年兵团在雨水里,周围环境给人一种凄苦败亡的景象。1948年11月 蚌埠 李延年兵团包括五个军,前期在蚌埠只有99军、96军,后期新增54、39、66三个军 其中99、66军战斗力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