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性如何提高选购衣服的水平
大多数中国人尤其是男性,不太会穿衣,在选购衣服方面的能力与知识有很多不足——这样说该没有太多人反对吧。
今天我依据我的观察与个人生活经验,来聊聊这一不足是如何造成的,以及如何改善。
中国男性的这一不足,与服装生产供应商、销售商很有关系。服装商给中国男性提供了糟糕的产品,中国男性对此也不太挑剔,基本坦然接受。
就从前不久疑似炒作联名款T恤遭疯抢的优衣库说起。
恕我直言,优衣库以及风格与其类似的H&M的产品,性价比其实并不高,对这两个大品牌在中国之外的市场上的产品的情况我不了解,不过它们在中国市场上的产品给我的印象就是这样的。首先,谈不上有什么美感,我们花费大量时间金钱选择服饰,就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美感,不论是为了取悦自己还是他人,而优衣库之类的衣服很难令你达到这个目的。
优衣库T恤遭哄抢,图源自网络
其次,抛开款式花色等最直观的感受不谈,优衣库之类的衣服有一个很明显很突出的缺陷,那就是面料的质地太普通甚至太低劣了。
选择服装,尤其是男装,首先要看的并不是款式色彩等,而是面料。毛、麻、丝、棉、化纤无论哪种面料,都是有优劣之分的,面料的好坏甚至会影响到视觉效果,不过一般人都对此缺乏深刻认识。好的面料,特别有质感,看上去就赏心悦目,而劣质面料,则难以产生这种效果。比如同样款式、色彩的西装,用优质毛料、普通毛料、一般化纤面料来制作,乍一想,可能视觉效果不会有太大差异,但是现实中,一眼望去高下立判,用高质面料的那一款跟低质面料一比绝对是鹤立鸡群。
所以说,对于男装来说,即使款式再好再时髦,只要面料不好,也不要选。这也就是我建议男士尤其是不要选择优衣库、H&M这类衣服的理由,没别的,面料太差了,一眼看上去就不行。
六年前,曾买过一件H&M的T恤,一百块左右,纯棉的,松松垮垮,比老头衫强不了太多,还不如十几年年前我买的李宁T恤好。
我不是说纯棉面料不好,而是说纯棉也是分档次的,质地上乘的纯棉面料制作的衣服也是很好的,无论T恤、衬衫还是休闲西装。
ZARA 之类品牌的衣服,尽管比优衣库之类的定位更“高端”一些,但是,至少就其面料质地来看,比优衣库、H&M等似乎没强出太多来。近年来,ZARA的老板阿曼西奥·奥特加多次力压比尔·盖茨等人登顶全球富豪榜冠军,这似乎说明ZARA服装的利润还是比较高的,而利润之所以高或许就与其面料成本低有关。
面料好除了具有质感好的优点外,还有一点就是衣服不容易变形,而且穿着舒适。像大热天,穿个优衣库H&M ZARA的普通质地的纯棉体恤,会很不舒服的。夏天尽量要穿丝和麻的面料,这两种最舒服、最凉爽了,尤其是穿着纯丝衣服,出汗再多身体也基本不会有不适感,衣服也不会有异味。尤其是现在纺织技术比过去有了很大进步,好多丝麻面料基本都能做到水洗后不变形、不缩水了,这在过去难以想象。
很奇怪,中国是丝绸古国和丝绸大国,但是,现在人们却没有养成在夏天穿丝质面料衣服的习惯,明明丝质衣服既实用又美观。我认为这主要并不是因为购买力的考量,只是因为缺乏这方面的知识。
好多淘宝上的衣服看起来很光鲜漂亮,但是现实中穿出来却效果很差,为什么?也是这个原因:面料太差。拍照时可以掩盖面料差的缺陷,现实中一上身就掩盖不了了。
我强调面料质地作为男性选择服装的首要标准,并不是排斥化纤面料。现在由于技术进步,化纤的质量也越来越好了,好多化纤面料的服装(不只是运动装)不光外观不错,而且即使贴身穿也没有不适感。
巴西电影《上帝之城》里有个情节,讲小混混头目兼毒贩头目有一天结识了一个白人小伙子,这个小伙子穿了件色彩质地都很不错的夏威夷衫。对比之下,小混混头目发现自己穿的圆领T恤缺乏美感,立即让白人小伙子去给自己买了一打质地好的夏威夷衫和其它开身的衬衫。
电影《上帝之城》中画面
或许可以这样说:我们大部分中国男性的审美,还停留在那个小混混不开窍之前的水平上。
有人说,不必苛求优衣库、H&M、ZARA这类品牌,毕竟他们倡导的是“快时尚”,迎合年轻人的消费观念,穿一季就扔掉了。所谓“快时尚”,在我看来,第一,这并不是年轻人自身产生的观念,这纯粹是商家鼓动、操纵起来的;第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忽悠,以次充好,百十块钱的衣服穿一季就扔了,难道年轻人就不配穿质地好同时又美观又耐久的服装了?
当然,年轻人,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青春逼人无可阻挡,即使穿的衣服再随意,照样可以光芒四射。等人到中年后,青春逝去,穿着就不能随意了,必须得讲究一些。
男装第一看面料,第二呢,要看是否合体。无论穿什么衣服,上衣还是裤子,一定要合体。
好多人说,西方男性为什么穿衣服好看?因为他们体型好,而中国男性身材体型不好,穿衣效果自然就不行。在我看来,这种观点并没有切中要害,中国男性与西方男性穿衣效果之所以差异悬殊,更多地是因为西方人比较会穿衣服,穿得更合体,至于体型因素倒是其次。男装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掩盖身体的缺点突出优点,而中国男性穿衣服有太多不合体的了,不能起到掩盖缺点突出优点的作用。
男装要合体,一些细节一定要注意。比如,西装的袖子绝不能太长,自然下垂时整个手掌以及衬衣的边要能露出来。过去服装导购们老是对顾客说西装袖子不光要遮住衬衣袖子,还要到手掌虎口位置,这纯粹是害人。
有些衣服,可能面料、做工、款式都很好,但是不合体,也不能选购。不光一些进口成衣,而且包括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见的完全直接照搬西方服装版型的服装,它们常常不合乎中国人的体型,比如,可能肩宽腰围合适,但是袖子长了;袖长正好时,腰又太瘦了。这是很常见的现象,这种情况下要注意,再好的、性价比再高的衣服,只要不合体,一律不要选购。切记,不能将就。尤其是现在很多服装,不分ABC版,合体的概率就更低了。
中国很多服装生产商与销售商对自己的要求不太高,只知道从顾客身上赚钱,很少为消费者着想。过去他们对男性消费者宣扬什么“大西服小夹克”,让大家盲目穿肥大不合身的西装,现在呢,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大规模推出瘦版的西装,跟电影里卓别林上身穿的西装似的。
服装商严重误导了中国公众尤其是男性的服饰审美。
我从小就对中国服装鞋帽业的印象不好。八十年代,是短缺经济年代,江浙闽粤等东南诸省的企业异军突起,成为中国服装业的主力,这一格局至今未变。这些服装企业,大都来自乡镇与小城市,而农民与小城镇市民的审美,相对是比较低的,大概是因为这个源头或背景,导致中国的服装尤其是男装,自八十年代起就比较缺乏美感。
不光审美不行,最初的产品质量也大都是一塌糊涂,这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八九十年代浙江温州地区销遍全国的“七天鞋”与“纸皮鞋”,靠低成本劣质产品来击败竞争对手抢占市场(当然,这样做的绝不是只有浙江福建等地的商人)。
几十年过去了,这些企业尽管在规模上有了极大的扩张,但是其在短缺经济时代养成的一些习气,其审美领域的不足,在我看来并没有取得质的改善,没有脱胎换骨。说来有些尴尬,一方面中国是全球第一纺织大国与服装大国,但是另一方面给本国男性提供的产品却如此不上档次。
很荒唐,今天的中国,在高铁、歼20飞机、港珠澳大桥等“高端领域”,不光技术全球领先而且外观美轮美奂,但是,服装鞋帽这些“低端领域”却大都是乏善可陈,甚至丑得一塌糊涂。高铁、隐形飞机、4G5G,以及家电手机,只要是这类标准严格统一无法糊弄人的产业,中国人都能做到全球最好,而服装鞋帽等能糊弄人的产业,则改不了糊弄人的习气。
同一个中国服装厂商,若接受国外订单,按照国外的要求生产的服装,那么无论面料还是做工、款式,都好得很,可是,等轮到给国内消费者生产时,就是糊弄了,常常是质次价高且丑陋不堪。
有位网友在与我交流时曾这样拿中国的服装商开涮:“中国服饰业老板大多教育水平低,只琢磨生意,品味恶俗,还不肯花钱给设计人员,做出来自己看着好就好。反正也有人买,没人买再降价。偶尔有几个新兴的设计型老板,不俗是不俗,但又怪又装,这种麻布丐帮衣服卖几件给文艺青年去逛丽江也就到头儿了。”这话虽然刻薄、以偏概全,但还是很有些道理的。
几十年来,中国人的服装审美品位,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浙江福建江苏广东的农民与小城镇市民(他们是中国服装生产商的主力)来引导的。
过去,上海引领中国的服饰潮流,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上海服饰》那份杂志畅销全国,后来不知不觉间,上海在服装业却基本上悄无声息了,不知道这是不是与1998年的限产压锭导致老牌上海纺织与服装企业几乎全面衰败有关。而中国服装业的品味长期保持较低的品味,是不是也与上海服装业的衰败有关?不管怎么说,上海人的审美水准总应该比各省的农民与小镇市民要高一些吧。
中国的面料生产商,看一些报道,现在水平应该非常高了,像我老家山东的淄博鲁泰、济宁如意、潍坊海龙等纺织企业,他们的产品都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像如意,据说其面料被众多国际奢侈品巨头所采用,去年还把老牌奢侈品Bally(不是中国的“百丽”)买下来了,但是,到自有品牌服装成衣这一领域,就是不行。
提高男装审美,我推荐一个小窍门,大家可以多看看一些好的意大利、法国电影,肯定会有收获的。里面的人物穿着大都是得体的,有美感的,我们可以从中学习,提高自己。即使是反映下层人物生活的意大利影片里,你也会看到,意大利下层人民纵然收入不高,但他们的衣着却都不太寒碜、邋遢,这反映出整个民族的审美水平是比较高的。像老的《罗马十一点钟》新的如《天堂电影院》,里面的小老百姓无论是罗马的还是西西里岛的,衣着品味都可以,更不用说那些条件优越和爱讲究的人了。
除了服装款式,意大利的面料到现在也仍旧是一流的。杰尼亚,是中国人比较人的一个意大利服装大牌。不过大多数人没有注意到,杰尼亚其实也是一个重要的面料生产商,还有个意大利面料品牌伊托马斯,也非常好。有北京服装牌子用这两家的面料制作了西装,我买过,非常好。大家选购衣服的时候,可以留意一下面料产地与商家。
现在的品牌服装(非奢侈品牌)里,我的感觉,面料与款式都好的衣服、性价比高、适合普通大众消费水平的衣服,甚至似乎比过去都少了。
现在北京的商场(非奢侈品商场)里面,好的销售位置都被一些估计是由浙江福建江苏的企业打造的伪“洋品牌”给霸占了,如杰克琼斯、马克华菲、华伦天奴之类的。到哪里转也是那几家,东西不好还很贵。
央视财经评论员刘戈也与我一样的看法,他曾说过:“北京翠微、百盛等百货商场的服装柜台都是这种假洋品牌,价格还很高,骗外地乡镇小土豪。”
过去,北京市面上经常能买到意大利等国生产的西装、大衣,面料极好,有些国产货也不错,但是,现在这类衣服似乎越来越少见了。
前些年,我曾在北京买过一件断码打折的女式皮毛一体外套,产地土耳其,一看就跟海宁的货不一样,让人爱不释手。这个服装品牌是德国的,叫“TONI GARD”。很遗憾,“TONI GARD”这牌子在北京没有多少人认,生意不好,撤走了,再也买不到它家的衣服了。
2005年,我在王府井买过一个据说是意大利的叫“尼诺里拉”的牌子的西装,意大利原产货,纯毛面料厚实得很,同时又很细腻,适合冬天穿,美观又实用——毕竟保暖是服装的主要功能。近几年,这种面料厚实而细腻、适合北京冬天穿的西装,在市面上几乎见不到了。现在这个尼诺里拉牌子还有,但是服装质量比过去差远了,可能是已经让中国商人买下来了。
我2006年还买过一件灰色的国产的“润王”牌羊绒大衣,既雅致又有形,十几年了,到现在还不怎么显旧,照穿不误。
类似的货品现在似乎也很少见到了。这大概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吧,良心商家被偷奸耍滑的给挤走了。
实体店之外,近年来网购越来越重要。除了淘宝,唯品会之类的服饰网站,现在也是后起之秀异军突起,成为我们选购服装的重要渠道。不过在我看来里面也是泥沙鱼龙,真正好的衣服并不多。
最后来轻松一下。
7月20日,中国代表队在时隔四年之后,再次夺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团体冠军。夺冠后,中国队六位全部是男性的选手着正装合影,不过,他们都没有穿皮鞋,而是穿着运动鞋或休闲鞋。
对此,该如何解读呢?
是批评小伙子们虽然拿了全球奥数冠军,但是衣着品味不好、缺乏生活情趣呢?还是该夸奖他们不在乎西装搭运动鞋,不在乎外表,只看重全球奥数冠军?
奥数冠军与西装搭运动鞋,哪一个更重要?对于今天的中国男性,难道就不能两者同时兼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