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这个侄子,一家人叛逆了281年,终被杀…
作者| 孙耀东
来源| 历史教师王汉周
01
落难叔侄
公元1344年,对于16岁的朱重八而言,是一个悲伤的年份。
由于去年家乡濠州大旱导致饿殍遍地,好不容易撑到来年春天却又爆发了瘟疫和蝗灾。
短短半个月,朱重八的父母和大哥朱重五都死于这场灾难。
眼见生活难以为继,朱重八与二哥朱重六一番商量,决定将家中仅剩的家什留给大嫂王氏和8岁的侄儿朱文正,大家各自逃荒去罢!
朱重八流浪到了离家乡不远的皇觉寺,为了活命,他剃度做了一名干粗活的小沙弥。
只是这样的生活也没有持续太久,一年后寺里因为得不到施舍,主持只得打发众僧云游化缘为生,于是小沙弥朱重八只得再度踏上了流亡之路。
直到公元1353年,朱重八在儿时玩伴汤和的带领下,投奔了定远土豪郭子兴的反元大军。
长期的流浪生活磨砺了朱重八坚韧、果敢的品性,很快他在军中崭露头角,并由此得到了首领郭子兴的信任,不仅将他视作心腹,还将义女马秀英嫁给他。
迎娶白富美之后的朱重八,开始审视这个乡土气息十足的名字,为了能够适应现在的身份,他重新取了一个高端大气的名字--朱元璋(诛杀元朝的玉器),字国瑞。
两年后郭子兴病死,其麾下的大部精锐被朱元璋继承。
就在他踌躇满志准备攻取富庶的集庆时,帐外却有一个年轻人来投奔。
这人不是旁人,正是他失散多年的侄子--朱文正。
02
军事天才
当年与两位叔父一别,靠着那点仅剩的家什朱文正母子俩濒临死亡,不得已他们也选择了外出逃荒。
而这一逃荒便是八年,期间王氏也病死了,成了孤儿的朱文正一路乞讨打听这才得知,如今风光无限的朱元璋正是自己的小叔叔朱重八。
对于注重亲情的朱元璋而言,侄子朱文正的到来他有了弥补亲情的心思。
尽管两人年纪只相差八岁,但朱元璋却将侄子视作亲生儿子一般,每次出战都将他带在身边,悉心传授他军阵战法。
朱元璋的努力没有白费,在他的教导下,草根出身的朱文正迎来了他在历史中的第一次亮相:公元1356年,朱元璋率水陆大军攻占集庆,朱文正在渡江时意气风发,手执长槊一帆当先,杀得敌军接连败退。
战后朱元璋将此地改名为应天府(现在的南京),并赞叹朱文正的勇猛,问他想要什么样的赏赐?
朱文正的回答令朱元璋很满意:“叔父将来成就了大业,我何患不能富贵?若是先给亲戚封官行赏,何以服众?”。
朱元璋大喜过望,当众给予侄子口头褒奖。
这时沉湎于亲情的朱元璋低估了人性,朱文正正值青春,加上他自幼浪迹江湖,岂不心生虚荣?
他原以为即便推脱一番,叔叔也会给象征性的给予他一些赏赐,不成想叔叔真的一毛不拔!
欲望如同海水,第一口喝后会越发口渴。
随着这个念头的萌发,朱文正的心理逐渐失衡了。
终于,七年后,埋在心头的火药桶炸裂了。
随着势力范围的扩张,朱元璋控制了江西大部地域。
坐落于鄱阳湖与赣江交汇处的洪都,也就是现在的江西省会南昌市,由于水陆交通便利,洪都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维就在《滕王阁序》中盛赞此地:“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因此朱元璋在深思熟虑后,将防守洪都的重任交给了至亲朱文正。
公元1363年,朱元璋的死敌陈友谅率60万大军攻打军事重镇洪都,而此时的朱元璋正在江南与另一敌人张士诚作战,分身乏术的他此时纵然回援也难以抵挡。
无奈之下,朱元璋只得给侄子下达了一个他自己都没有信心完成的任务:死守洪都,等待援军!
时年27岁的朱文正堪称不世出的天才,他接到命令后毫无惧色,先将守军分配到各处城门死守,又亲自披甲执锐立于城头,全面迎接陈友谅的轮番进攻。
陈友谅志在必得,朱文正以命相博,这注定是一场血腥而残酷的攻坚战!最终朱文正用累累尸骨捍卫了洪都85天,一直等到朱元璋率军回援,陈友谅都没能占得洪都寸土。
这样悍将令陈友谅赞叹不已:“朱元璋座下猛将如云,竟还有朱文正此等军事奇才,若能效力于我,势必如虎添翼!”。
然而他注定等不到这样的机会了,在随后的鄱阳湖大战中,陈友谅兵败身死。
而能取得这样的战绩,朱文正首当其功。
洪都保卫战,是军事天才朱文正的巅峰之作。
03
顽劣父子
朱文正很快惹上了麻烦。
或许是朱文先前在朱元璋面前的表现过于完美,过分的压抑了年青人贪慕虚荣的心性。
在战斗结束后,朱元璋论功行赏赐,将一大批金帛赏给了部将常遇春、廖永忠等人,却独独漏掉了自家侄子朱文正。
倒不是朱元璋刻意打压侄儿,在朱元璋浓厚的乡土观念里他或许是这样认为的:“咱爷俩情同父子,都是一家人,将来天下都是姓朱的,又何必在意这点身外之物?”
但这一次,朱文正忍不了,他是好面子的人,自己叔叔这样对自己,他哪里有脸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
几个年轻人私下一合计,决定率军投靠盘踞江南的张士诚,反正身逢乱世,大家干的都是刀口舔血的生活,能多享受一天富贵,管他为谁卖命?
不得不说朱文正的眼光确实太过短浅,且不说他投靠的张士诚是朱元璋意图消灭的下一目标,而且此时这个政权已是日落西山,哪里经得起锋芒正盛的朱元璋的攻伐?
还没等朱文正率军投靠,朱元璋早已得到消息,先发制人将他拿下。
本想大义灭亲的朱元璋,念及死去的兄嫂情分,再加上妻子马秀英的劝阻,这才将朱文正软禁在徽州桐城。
几个月后,一代名将朱文正在幽愤中死去,时年29岁。
两年后,盘踞江南多年的张士诚政权覆灭,出于泄愤,朱元璋下令将被俘后的张士诚杖杀。
公元1368年,平定天下的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而此时距离朱文正死还不满三年。
君临天下的朱元璋没有忘记那些亲人,就在他登基的当年,朱元璋下旨追封他死去的亲人:父亲朱世珍封明仁祖、大哥朱重五封南昌王、二哥三哥分别封予盱眙王、临淮王、两个已经嫁人的姐姐也被授予“太原长公主”和“曹国长公主”的封号,再往上的先祖一律追溯至南宋末年,全部封为帝。
唯有朱文正的追封,朱元璋迟迟没有定论。
直到公元1370年,已经登基三年的朱元璋念及骨血情分,将大哥一脉最后的骨血,朱文正唯一的儿子--九岁的朱守谦封为靖江王。
朱元璋有生之年共封26个后辈为王,其中25人是他的儿子,仅仅朱守谦作为侄孙,被封靖江王。
朱守谦小名铁柱,自幼顽劣不堪,父亲死时他已经记事。
为了不影响小侄孙的成长,作为长者,朱元璋无处不尽心尽责,将朱守谦带在身边抚养,待如亲孙子一样,又给他请了名师辅导。
朱文正当年的叛逆基因,遗传到了他的儿子朱守谦骨子里。
在朱守谦十五岁的时候,素来节俭的朱元璋在广西桂林的独秀峰下为他建起了一座华丽的靖王府,让朱守谦去那里做一个太平王爷。
远离了束缚的朱守谦很快暴露了他的真实面目:在靖江一带,他横征暴敛欺男霸女,当地官员知道他的背景,也都敢怒不敢言。
这一切,很快被朱元璋得知了。
04
叛逆家族
朱守谦被召回京城后,面对朱元璋的训诫,他不思悔改反而当面顶撞,认为叔爷爷听信外人谗言,加害自家亲人。
朱元璋虽然暴戾却不昏庸,哪里会信他这番诡辩?
一怒之下,将他赶回老家凤阳种地。
七年后,朱元璋认为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磨砺,朱守谦应该会洗心革面。念及亲情,朱元璋又将他送往云南戴罪立功,并下旨:
“云南诸夷杂处,地险人顽,守者非恩威并行不可得而长久,故能者必恩威兼著,赏罚严明,笃在防奸御侮,不作无益之工以疲士卒。域内无警,使乐有余。士卒既安,土人畏威怀德,则久长必矣。云南冬无酷寒,夏无炎暑,气候和平,可谓乐地。…”
面对朱元璋的谆谆善诱,朱守谦并不以为然。
他在云南一带倒卖军马,抢劫沿途过往商户,又假传圣旨派遣使者到东南亚诸国索要贡品,却被诸国羞辱。
得知朱守谦的种种劣迹,朱元璋只得下令将他召回凤阳严加管束,不料回到凤阳的朱守谦仍然不思悔改,在集市上纵马横行,惹得民怨沸腾。
得知此事后,年过花甲的朱元璋派人将朱守谦押回京城,当面用鞭子抽得他皮开肉绽,并下旨将他严加看管,非诏不得离京。
心力交瘁的朱元璋为这个熊孩子伤透了脑筋,但至始至终他都没有痛下杀心。
公元1392年,折腾了一生的朱守谦病死于京城,终年31岁,随后归葬于老家凤阳。
朱元璋不禁老泪纵横,念及兄弟辈的后人唯有朱守谦这一支,他下旨让朱守谦的儿子朱赞仪袭承靖江王的爵位。
公元1398年,已入古稀之年的朱元璋终于走到了人生尽头,临终之前,这位行事果断的帝王仍然不忘体恤百姓: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令朱元璋无法预料的是,朱文正父子生前已经令他劳心费神,可247年后,他们的后代又一次让朱家王朝不得安宁。
公元1645年,崇祯自缢煤山、南明的朱由崧被俘,朱元璋的九世孙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登基,年号隆武。
值此山河破碎之际,第十三代靖江王朱亨嘉却自称监国于广西,意图分裂势力原本就薄弱的南明。
然而,历经两百多年的血统稀释,此时的隆武帝自然不再顾忌亲情,迅速发兵将朱亨嘉俘获,几个月后将其缢杀。
那个飞扬跋扈的家族,随着朱明王朝的终结,终于灰飞烟灭。
从朱文正挂掉的1365年,到朱亨嘉被干掉的1646年,这一枝倒腾了281年。
起因很可能是朱文正的逃荒自卑心理、也可能是朱元璋的不及时封赏。
参考资料:《明史》、《南明史》、《明朝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