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了,和这几个民族的人打交道,不要问对方“您贵姓”

藏人

汉族人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光是见于文献的姓氏就多达5662个。汉族人因为自己有姓氏,所以遇见藏族同胞,也要问"您贵姓?"弄得对方很难回答。因为藏人是无姓的,一般四个字做一个名。如:扎西多吉,次仁旺堆,等等。

其实历史上的藏族人最早是有姓氏的,据《印藏史集》、《贤者喜宴》等等有关书籍的记载,藏文化由猕猴禅师和岩魔女繁衍不绝,逐渐形成了嘎、珠、扎、冬四大姓氏,后来又增加了韦、达两个姓氏。所以,就有了四姓氏、六姓氏、十八姓氏等不同的说法。这些氏族后裔与其他部落融合,相继又派生出诸多姓氏。但是这些姓都仅仅表明家族关系,并不意味着社会地位的不同。

藏族人对姓氏的沿用一直延续到佛教传入西藏以前,自佛教流入西藏以后,“众生平等”的观念得以传播,这使得藏族人由注重血统变为注重平等,一些原来可能象征高贵的姓氏,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再加上藏传佛教强调对自己上师的绝对忠诚,因此很多佛教徒在为自己起名时就会舍弃姓氏而采用上师的法号。

藏族婴儿出生以后,一般也会请活佛赐名(多为前两个字),由此,从一个人的名字中再也听不出他属于什么姓氏,只能大概了解他是某个上师的学生或是信徒。从这也反映了藏族人不重视血统而造成的姓氏的流逝。

藏族人的名字一般都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例如次仁旺堆、扎西次仁等等,在藏语中,这些名字有着深刻的内涵,寄托着人们的思想感情。

但,正如并非所有的藏人都信仰佛教一样,藏人的取名方式也并非铁板一块。事实上,就青海地区的藏族而言,大都有姓。如有些人名前往往冠以本家族名称;有的家族头人因效忠朝廷,受封赐姓,其后裔承袭之,沿用至今。也有人取名字的第一音节的谐音为姓氏。后者自然不属姓氏范畴,但前者显然是家族系统的称号,不应否认它是藏族的姓氏。

同时藏族的名字多数是男女共用的,如:达娃、尼玛、巴桑、扎西、格桑等;但也有一部分是严格区分,只用于女性的,如:旺姆、卓玛、卓嘎、央金、桑姆、曲珍、拉珍、拉姆、仓(姆)决等等。只用于男性的,如:贡布、帕卓、顿珠、多吉、晋美、旺堆、珠杰、罗追、占推等。因为顿珠和卓玛是西藏常取的名字,可能有些人会听过,不要把叫卓玛的人名字叫错成顿珠,那等于把女的叫错成男的!

500

维吾尔人

维吾尔人的名字自有一套规律:由本名加父名而成,没有姓氏这一说,不能用汉族的姓氏来套用维吾尔族。人到中年,特别是老年,则除了本名和父名外,常附加一些称谓以表示其地位、职位。由于人群中名字常常出现重复,所以在正规场合和文书中,就要加上父名,甚至祖父名、曾祖父名以及出生地名来作区分。这样一来,一个人的名字全称就有一大串,见面时,当然不必如此费神地念个没完。

维吾尔人的名字由爸爸的名字和自己的名字组成。比如一个人自己叫阿里木,爸爸叫买买提,爷爷叫库尔班。那么,他自己叫阿里木·买买提。他爸爸叫买买提·库尔班。就是这样以此类推。

维吾尔族重名现象极为普遍,但维吾尔人却能巧妙地将重名区别开来,区分重名主要有五种办法。

第一种,在本名后加外号加以区别。如:阿不都·库洪其(库洪其是外号,种瓜匠)。

第二种,在本名前或后加职业加以区别。如:艾买提·道合豆尔(道合豆尔是职业,医生、大夫的意思)。

第三种,用年龄大小加以区别。比如:琼·吾甫尔(大吾甫尔)、克齐克·吾甫尔(小吾甫尔)等。

第四种,在本名前或后加上出生地加以区别。如:吐鲁番·阿里木、奇台·阿里木等。

第五种,在本名前或后加上生理特征加以区别。如:依格孜·艾买提(高个子艾买提)、吾如克·艾买提(瘦子艾买提)。

500

缅甸人

缅甸人基本是没有姓的,普通缅甸人的名字就是名字,没有代表家族传承的姓氏。不过在缅甸,有一套非常复杂的人名敬语系统,就是在一些特定身份的人名字前面,加上一个敬语,以表示尊敬,而因为这些敬语应用的特别广泛,所以很多时候这些敬语就成了缅甸人名字的一部分。

缅甸男子成年之前,向别人介绍自己时往往在名字前加一个“貌”字,以示自谦;有时为了表示亲近,长辈称呼比自己年轻的男性晚辈时,在其名字前加一个“貌”字。人们称呼与自己平辈或者年轻的男性时,在其名字前加一个“哥”字。比如,一对缅甸夫妇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叫觉温,觉温未成年时人们叫他“貌觉温”,成年后叫他“哥觉温”,等他年长时或者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以后,人们便尊称他为“吴觉温”了。

与男性相同,缅甸妇女的称谓也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称呼年轻或和自己平辈的女性,该女性的名字前通常加一个“玛”字。“玛”意为“姑娘”。年轻的女性表示自谦,自报名字时一般会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一个“玛”字。如果称呼年长的妇女,人们要在她的名字前加一个“杜”字,以示尊敬。比如前些年缅甸有个很有名的占卜大师,叫杜绥绥温,其实她的名字就是绥绥温,而杜则是代表她是地位比较高的女性的敬语。

另外,有些缅甸女性在结婚之后,会把老公名字的最后一个音节当作自己名字的第一个音节,这有点像西方女性的婚后改夫姓,但也不完全一样。

​缅甸人有名无姓这种形式,在世界历史上也不算少见。比如菲律宾人和哈萨克人在被西班牙、俄罗斯的殖民统治者强迫使用西语、俄语姓氏之前,都是没有姓的。而在19世纪末以前,日本、泰国和土耳其的平民百姓也只有名字,没有姓氏。日本是在明治维新之后强制要求所有国民选择一个姓氏,而之前只有少数贵族有姓氏。而且直到现在,日本的皇族还保持了这个传统,所有日本皇族都没有姓,只有名字。

500

冰岛人

除了完全没有姓氏的民族之外,世界上还有很多民族的习惯是把父亲甚至母亲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姓”,其实这等于也没有姓,只是把父亲的名字加在自己的名字后面,代表自己的家庭出身。比如北欧的福利天堂&足球强国——冰岛,就采取这种姓名系统:孩子的姓=父亲的名字(first name)加上一个后缀,如果是儿子,就加上son(儿子),女儿则是加dóttir(女儿)。

举例:

爸爸叫Páll

儿子叫Stefán,姓Pállsson (Páll + sson),全名Stefán Pállsson

女儿叫Anna,姓Pállsdóttir (Páll + sdóttir),全名Anna Pállsdóttir

这么解释完以后,很多朋友还是没有理解,以为Stefán的儿子的姓还能跟Pállsson扯上关系,姓会越来越长。那我们再加一辈儿。

加一个人物:Stefán的儿子,也就是Páll的孙子,假设这个孙子叫Jón。

Jón的姓,就是以Stefán的名字加后缀,姓Stefánsson,全名Jón Stefánsson。

孙子Jón的姓跟自己的爷爷Páll完全没关系了。Jón和自己的爸爸(Stefán)的姓也是不同的。所以每一代的姓都会变,即便是同辈中,像上面提到的兄妹Stefán和Anna就因为性别不同而姓氏不同,虽然是同一个父亲。

冰岛作为一个孤立的海岛,一千多年以来很多维京时代的习俗都保留了下来,这个姓氏系统就是其中之一。而同为维京人后代的瑞典人、丹麦人和挪威人在皈依基督教以后,都舍弃了这个命名系统。

许多西方国家的女人在出嫁后随丈夫的姓,冰岛并没有这个习俗,不然就乱套了。

再总结一遍,在冰岛,孩子的姓氏和父母的姓不一样,女孩子跟亲姐妹的姓氏一样,男孩子跟亲兄弟的姓氏一样,但是亲兄妹或者姐弟的姓又不一样。

有个别冰岛人的姓并不符合这个规则,一部分冰岛人希望名字能显示出他们的家乡,于是他们的姓氏可能就是他们故乡的名字,一般再加上dur的后缀。当然了,还有的时候纯粹因为他们的父亲是来自丹麦、波兰等国的移民,他们的姓也就不是冰岛本土姓氏。

所以如果有机会跟冰岛人打交道的话,不用为了表示礼貌而称呼冰岛人为Mr. XXX或者Ms. XXX,他们都是以名字(first name)称谓。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