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讲古:堯知缶寶

甲骨文【堯(正坐人形头部二土指事)】用作人名。
懂得捏(挠)塑陶坯,明白缠(绕)绳塑形(留下绳纹),刻画美妙图案(可用于教学),入窑炉内焙烧,敢于靠近观察不惧高温浓烟,洒(浇)水灭明火产生浓烟渗碳熏制黑陶,(相对于烧烤)煮食五谷蔬菜营养更丰富(孩子更聪明)。

尧舜禹。《史记·五帝本纪》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衍生烧挠浇饶晓骁翘字,引用为烧陶、抓挠、缠绕、妖娆、浇水、富饶、知晓、骁勇、翘楚。
形声字:窑、陶、捏。窑炉、陶瓷、捏造。
近音近义字:爻、教学。

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并有意让烟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在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其中以大汶口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为最早。
龙山文化蛋壳黑陶特点:黑如漆、薄如纸、硬如瓷、亮如镜、声如磬。

【缶(口矛)知(口矢)否(不口)】互为异体分化字。
【嗣(大口于册)智(大口于曰)】互为异体分化字。嫡长贤能之争,引用为智慧。知人者智。

此字例可谓典型,既是释读错误,又恰好可以作为佐证,证明智字源于嗣字
甲骨文【嗣(大子册、大口子册、大子口、子册、子止册、大于册、大口于册)】详见册典嗣系列说解。
……
金文【矛】
车阵如林,战车破阵。引用为自相矛盾。
战车酋矛长二丈0.231×20=4.62米
秦汉一尺23.1厘米,魏晋一尺24.2厘米,明清一尺32厘米左右
战国文字【矛(二人三手握长矛)】
魏晋隋唐骑将长槊,丈八蛇矛0.24×18=4.32米
明朝一丈二尺铁枪12×0.32=3.84米

甲骨文【缶(口矛)】用作人名。方国名。多臣裁缶。王敦缶于蜀。缶不其获豕。
唇枪舌剑,舌战群儒。矛盾重重,针锋相对。有的放矢,一语中的。进谏劝诫,一针见血。

形声字:讽、谋谟缪。引用为讽刺、筹谋、绸缪。【詩·大雅】訏謨定命。《淮南子·脩务》周爰谘谟。【說文】議謀也。【徐曰】慮一事畫一計爲謀,汎議將定其謀曰謨。
陆机《辩亡论下》遂献宏谟。
谟(謨)mó 计谋,策略:~士(谋士)。~猷(计谋,谋略)。宏~。雄~。【虞書】有《大禹謨》,《臯陶謨》。【傳】謨,謀也。大禹謀九功,臯陶謀九德。

知智zhi丕坯否pi器qi刺ci矢失shi箭谏jian
缶否fou讽feng谋缪mou谟mo矛mao宝bao匋淘陶tao堯垚窑yao烧shao绕饶娆rao挠nao晓骁xiao浇侥jiao翘qiao

战国燕陶文【缶(不凵)否】
异体分化字:知、否,引用为告知、通知、众所周知、知照(使知道)。知道。一知半解、知无不言、不知所云、明知故问。知人者智。矢口否認。是否。否极泰来。
《庄子·天地》大声不入于里耳,折杨、皇荂,则嗑然而笑。是故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胜也。以二缶钟惑,而所适不得矣。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其庸可得邪!知其不可得也而强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释之而不推。不推,谁其比忧!厉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

器。成器。大器晚成。
……
甲骨文字诂林500【女缶】用作人名。或可释读为媒。

构件添加替换。
甲骨文【(宀貝)寶(宀玨貝)】词例:帚(婦)寶示三屯岳。

商周金文【(宀缶)(宀玉缶)(宀缶貝)寶(宀玉缶貝)(宀玉缶貝雙手)(宀酉缶貝)(宀玉缶酉貝)(宀玉缶鼎)(宀缶酉)】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进谏讽刺劝诫教训。引用为珍宝。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釜fu缶fou壶斛hu庾yu(羊主反)
姜齐一釜(缶、庾)4×4×4=64升 ⇨ 田齐一釜(斛)5×5×4=100升
春秋末期齐国量具变化(釜制变大)之后,民间旧釜改称为缶(或庾)。(缶字成为釜的假借字)各国先后变法改革,釜缶二字混用。秦国商鞅变法,新制大釜又改称为斛。
假借为容量单位。一釜(庾、缶)十六豆。【魯語】其歲收田一井,出稯禾,秉芻,缶米。【註】缶,庾也。○庾,羊主反。
商周八尺为步,一步约0.17×8=1.36米
百步为亩,一亩约1.36×136=184.96平方米,岁收缶米
井田制百亩产量粮一百缶,约64斛(石),勉强养活一家三口

缶 fǒu 〈量〉古容量单位。缶米(一缶的米。即十六豆米)。《庄子·天地》以二缶钟惑。按,钟聚也。《小尔雅》薮二有半谓之缶,缶二谓之钟。《左传·昭公三年》齐旧四量,豆、區、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以秦魏安邑下官铜钟、秦丽山铜钟为准,旧制应是釜二则钟,新制才是釜十则钟)。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
姜齐旧制一釜(缶)64升,约200×64=12800毫升。(约为一个老年人一月口粮)《论语·雍也第六》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一釜、一庾、一秉都是64升,都是一亩岁收。意思是先给一月口粮,又加一月分量,相当于一个壮劳力一月口粮。但冉子给了五月分量,相当于一家人一月口粮)(再次证明论语子曰不完全是孔子语录。一庾就是一釜64升,是春秋晚期釜制变化之后才分化出来的新容量单位。)
或以为釜:代表六斗四升,庾yǔ:代表二斗四升,秉:代表十六斛。(不知所出,不知何据)
釜二则钟,一钟128升,约25600毫升。【左傳·襄二十九年】餼國人粟,戸一鍾。【小爾雅】二缶謂之鍾。(约一个壮劳力一月口粮。一家人煮粥分食,每日四升救命粮)
战国秦魏安邑下官铜钟廩至颈一斛斗一益小半,实测25049.25毫升。廩至口十三斗一升,实测26396.5毫升。魏文侯以魏成子为相国,“食禄千钟”。(约1250石,相当于汉朝比二千石)
魏一斗约25049.25/11.133=2250毫升
秦一斗约26396.5/13.1=2015毫升
秦始皇陵(骊山园)铜钟,四耳圈足,通体无饰,高44厘米,重19.25公斤。容水量24570毫升。圈足下有铭文两行,铭曰;“丽山园,容十二斗三升,重二钧十三斤八两。”
秦一斗约24570/12.3=1997.560976毫升
秦一斤约19250/73.5=261.904762克
一钟二釜(缶) ⇨ 一钟十釜(斛)
春秋末田齐左关“子禾子釜”高38.5厘米,腹径31.8厘米,实测容量为20460毫升。
田齐左关安陵亭“陈纯釜”高39厘米,腹径32.6厘米,实测容量20580毫升。
釜十则钟,即一钟十斛。【淮南子·要略篇】一朝用三千鍾贛。【註】鍾,十斛。【前漢·食貨志】穀糴千鍾。
……
姜齐旧制一釜64升,田齐釜十则钟。秦汉一斗十升,汉儒移花接木张冠李戴一钟64斗。【左傳】鍾。【註】六斛四斗曰鍾。杜预注:钟,六斛四斗。
姜齐一钟八區。或误以为八斛。【小爾雅】二缶謂之鍾。【註】八斛也。
……
豆㪷斗dou,區ou薮sou,釜fu缶fou庾yu
一豆四升 ⇨ 一㪷五升 ⇨ 一斗十升
一釜四區 ⇨ 薮二有半谓之缶
原本应该是前后替代关系,用义分明,不得混淆。但后人用来记录历史,或未能详细辨别分明。从而导致相关文字变成特定时期对应文字的假借字。
验算辨析如下:
商周八尺为步,一步约0.17×8=1.36米
六尺四寸为步0.215×6.4=1.376米
秦汉六尺为步0.231×6=1.386米
隋唐五尺为步0.295×5=1.475米
现代标准步幅0.75×2=1.5米
尺寸长度变化引发一系列变化。(相对于尺长变化幅度,古今人类标准身高步幅变化较小)
……
商周百步为亩,一亩约1.36×136=184.96平方米,折合现代184.96/666.666=0.27744亩,亩产约十六豆
一缶约800×16=200×64=12800毫升
五千缶约5×12.8=64立方米
井田制百亩产粮一百缶,约64斛(石),勉强养活一家三口
秦汉二百四十步为亩,亩产约十六斗,约为一个成年人一月口粮。《汉书·食货志》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粟五千庾。《聘礼》十六斗曰庾。……杜據《儀禮》今文,以庾為十六斗。五千庾凡八千斛。(显然是误解)
战国十六斗约2000×16=32000毫升
亩产略微升高12800×2.4+1280=32000
64×2.4=153.6升 ⇨ 2.4×66.5=159.6升(按原亩制算单产升高约二三升)
名斛为石,0.64×2.4=1.536石
八千斛约8000×20000=160000000毫升
战国八千斛比春秋五千庾(缶)多了96立方米,误差巨大
《论语·雍也第六》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九百豆,即一个成年人九百日口粮。【译文】原思担任孔子家臣时,孔子给他九百豆小米作为俸禄,他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推辞!若用不完,可以分给你的邻里乡亲啊!”
九百豆900×4=3600升,即36石,相当于汉朝斗食吏
汉儒误以为九百斗,则接近汉朝百石吏
……
孔子为鲁司寇,有“奉(俸)粟六万(升)”,后来到卫国作官,亦有俸粟六万。(约600石,相当于汉朝县令)
燕王哙让位给相国子之,命令将有三百石以上官俸的官吏的官印交给子之,由他委派官吏。秦国的官俸有五十石、一百石以至五百石、六百石以上等级别。
……
區ou薮sou,釜fu缶fou庾yu
一釜四區3200×4=12800毫升 ⇨ 薮二有半谓之缶,一薮约12800/2.5=5120毫升
战国田齐“公區”陶量广口深腹,高17厘米,口径20.5厘米,实测容量4847毫升。
……
字形变化。
动员人力物资时,百姓以空手拍倒扣的空粮罐表示否定。引用为陶缶。《易·离》不鼓缶而歌。《诗·陈风·宛丘》坎其击缶。《史记·李斯传》击瓮叩缶。
《易·坎》贰用缶。《诗·陈风·宛丘》坎其击缶。《尔雅》盎谓之缶。
《礼记·礼器》五献之尊,门外缶,门内壶。
[考古]∶一种陶瓷乐器。《易·离》不鼓缶而歌。《史记·李斯传》击瓮叩缶。《说文》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象形。
汲水的瓦器。《易·比》有孚盈缶。郑注:“汲器。”《左传·襄公九年》具绠缶,备水器。
衍生陶字,引用为陶器。
……
音韵
知智zhi丕坯否pi
缶否fou宝bao陶tao堯垚yao烧shao绕饶rao挠nao晓xiao浇侥jiao翘qiao
……
离(卦三十):利贞。亨。畜牝牛吉。
初九,履错然,敬之无咎。
六二,黄离,元吉。
九三,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
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获匪其丑,无咎。 《象》曰:“王用出征”,以正邦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