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客doc:很多做IP的老板,依然沉浸在饭圈的世界里
一
今天最大的瓜,应该就是罗与华的故事,开始了第二季。
这事儿要是放在传播学教科书里,大概会被写成一章:一次典型的语境塌缩context collapse。
同样一句话,在老板脑子里的语境,和它真正抵达的语境,完全不是一回事。
事情的经过大家都知道了:华杉在微博上为西贝说话,说被诱入黑白颠倒的网络罗刹国,被人算计。罗永浩立刻回击:谁算计了?你要是说不清楚,我就公布录音。后面又加了一句颇有威胁意味的话:今天下午六点之前要公开道歉,否则以后只记得罗与华。
如果你只看字面,是两个大V的互喷环节。从另一个侧面看,这是一次非常标准的语境塌缩:
在华杉自己的想象里,他是在面对熟悉西贝、认可华与华方法论的那批人,扛一下网络黑白颠倒,顺手抬一抬华夏子弟精神;问题是,他把微博当成了朋友圈。
如果是在自己的朋友圈、微信群里,给圈子里的人打气,吐槽几句,可能也还情有可原。
但是微博是个公开的情绪场,把他的话直接扔进了一个更大的公共空间——这里有支持预制菜监管的人,有对西贝不满的人,有看热闹的吃瓜群众,还有手里握着录音的罗永浩。
这就是语境塌缩:圈内语,掉进了圈外场。
罗永浩为什么反应这么激烈?
很简单,他比绝大多数创始人更懂一件事:在中文互联网里,情绪本身就是资产。
过去这几个月,他围绕西贝预制菜、员工回应的事,已经帮公众构造了一套很顺的故事:消费者不满——品牌一开始嘴硬——风波升级——道歉、整改、涨薪。
这套故事虽然不完美,但情绪有出口,公众也基本接受西贝在补课的现实。
当华杉突然冒出一句被人算计,等于重新给这件事换了剧本:之前那些情绪是有人在背后算计;之前的道歉和整改,像是被阴了一把之后的无奈配合。
对罗永浩来说,这就是在打他自己的脸。
所以罗永浩第一时间做的,是把语境拉回证据场:
你说被人算计,那你得说清楚是谁、怎么算的;
说不清楚,我就放录音。
他其实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提醒:这里不是你和客户互相打气的私聊群。
二
老板说话的时候,对语境的误判,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
2021年,蔚来汽车的NIO Day后,李斌说过一句被反复引用的话:完全不理解,怎么现在还有人买油车?
从他后来的解释视频看,当时的语境是:
发布会后的小范围聊天,面对的是已经买了蔚来的车主,还有一些相熟的媒体。对这群人说油车没什么好,本质上就是给自家产品打个气。
可一旦被媒体剪出来、丢进更大的舆论场,这句话的语境就塌了:
在广大还在看价格、看充电桩分布、看油车保值率的普通用户那里,这句话听上去就是何不食肉糜。
李斌后来也解释,也道歉,但追不上传播,语境一旦塌缩,原话本身就成了唯一被记住的东西。
华杉今天的处境,其实和当年的李斌有些像。
他们都犯了同一个错误:错估了自己说话的场合,以为面前还是支持自己的粉丝。
语境塌缩有几个典型特征,在这次事件里一个不缺:
第一,说话人心里有个想象的听众。
在华杉那里,听众是认可西贝、认同华与华的人,是一个对他友好的场;所以他说罗刹国被算计,在这个想象版听众那里,是一种义气表达,是为客户鸣不平。
第二,实际到达的听众远远超出了想象。
微博的机制决定了,你发出去的东西,不可能只停留在粉丝层。转发、截图、搬运,一轮之后,进来的就是完全陌生的一群人:对预制菜反感的消费者、对高价咨询费不满的甲方、盯着这场风波写稿的媒体,还有整天在等这种翻车现场的行业从业者。
第三,场域一旦放大,话语的含义就会被重新定义。
你觉得自己是在夸西贝仁义立世,听的人却更在意你那句被人算计。
你原本骂的是抽象的网络罗刹国,但因为你是拿钱的顾问,听的人自然会猜:谁是那个人?是不是在暗指某个头部主播?是不是在影射某些人?
这就是语境塌缩的地方:你想强调的部分,最后都没留下来;真正被放大的,是那些最容易被误解、被对号入座的词。
三
另外,很多做IP的老板,很容易陷入饭圈化的陷阱。我认为有两个危害:
1、使他们经常误判真实的舆论。
很多人一旦有了固定粉丝群,很容易活在一种自我营造的语境里——评论区永远有人说老师辛苦了老师说出了真相老师顶住压力说实话,久而久之,你会以为这个评论区就代表互联网,失去了对网络舆论的敬畏。
其实,平台算法给的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舒适感:你看到的永远是喜欢你、赞同你的人,不同意见早就被挡在外面。
在这种环境下,说话的人会慢慢习惯用饭圈逻辑讲话,用我们vs他们的二元对立去描述世界,用真相阴谋算计这些高度情绪化的词去解释复杂问题;并且以为粉丝会理解我真正的意思,外人不理解无所谓。
可一旦发生语境塌缩,这套内部语言就变成了对外的官方表态。
2、失去了容错和调整的空间。
很多老板喜欢选择用粉丝逻辑来经营个人IP时,其实这个时候,整个舆论场就开始用饭圈的眼睛审视他。
支持他的人更爱他,质疑他的人更反感他,中间地带被挤压掉了。
原本可以有灰度、有讨论空间的话题,被压成了简单粗暴的二元对立:要么坚定支持拥护,要么站在对立面。
支持你的人会更加投入,把一切批评都解读成黑子、水军;质疑你的人会更加反感,觉得你说话永远动员粉丝带节奏。
这个时候,真正愿意冷静讨论问题的那一小撮人,很快被挤出场外。
回到最现实的一个问题:在今天这个互联网环境里,创始人还能区分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
一个残酷但诚实的答案是:技术上,这两者已经分不开了。
任何一个看似小范围的语境,都可能因为一次转发、一张截图,瞬间塌缩成全国性事件。
你可以在内部会上讲得更直白,可以在小群里吐槽,可以在和客户单独沟通时把话说透;
但一旦你选择了微博、小红书这种公共场,讲出去的每一个字,都要默认会被放在最不利于你的语境里解读。
从这个角度看,这次罗与华的冲突,又给哪些想要做IP的老板上了一课:
在一个随时会发生语境塌缩的时代,别再联系怎么讲出更炸裂的金句,找引导情绪的技巧了,最先学会的应该是一件朴素的事情——什么时候该闭嘴,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



注册会计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