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虚晃一枪,扼住小米咽喉

"

500

作者丨追命

编辑丨坚果

封面来源丨Unsplash

"

今年以来,美的和小米这两个名字同时出现的次数,比往年多出不少。近日,多家媒体报道,称美的要求售后服务商不能接小米或格力的业务合作,明显带有“二选一”的意味。

不过,该消息传出后不久,美的相关人士立即出面否认,称“无强制售后服务商排他性合作的行为”。但界面新闻在报道中提到,已有小米经销商确认了这一政策。

这一传闻成了罗生门,不过,美的和小米之间的竞争日渐白热化,却是不争的事实。今年以来,双方多次隔空“喊话”,在这背后,小米大家电业务的迅猛扩张,已经越来越威胁到美的的市场地位。

尽管美的总裁方洪波曾表示,“战略上我并不害怕小米进来”,但盯紧小米,似乎也成为了美的的一道“必答题”。

1

小米兵临美的城下

故事还要从2023年底小米挑起的价格战开始说起。

彼时,小米借助国补政策将1.5匹变频空调价格打至1290元的历史低点,并对冰箱、洗衣机等产品线全面降价,传统家电品牌们只能被动迎战。

可以说,过去两年的家电市场,没有一家厂商能够逃出价格内卷。奥维云网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空调行业均价明显下探,2200元以下价格段产品的销额份额,较2024年提升6.3个百分点至35.2%,2200元-3000元中端价格段份额正在快速收窄。

凭借“性价比”优势,小米抢走了不少传统家电巨头的蛋糕。2024年,小米IoT与生活消费品业务收入达到1041亿元,同比增长30%,成为其第二大收入来源。

进入 2025 年,小米的增长势头依旧强劲。

二季度,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达387亿元,同比大增44.7%,创历史新高;三季度,该业务收入为276亿元人民币,继续保持同比增长。

其中,二季度小米智能大家电产品的收入同比大增66.2%,三季度增速回落到近40%,主要受国家补贴退坡、空调出货量季节性减少等因素的影响。

500

过去,国内白电市场的格局基本稳定,格力和美的是“空调双雄”,洗衣机则由海尔和美的分庭抗礼,冰箱则基本是海尔一家独大。但如今,小米成为了“破局者”,2024年,小米空调线上销量已跃居前三,洗衣机与冰箱的线上销量也已经位于行业第四。

在市场格局变动的压力之下,家电市场份额的争夺也逐渐弥漫出火药味。

今年8月,有微博网友发文称,奥维云网更新了7月中国空调线上份额数据,小米已经超越格力,位居第二。随后,时任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和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均下场转发了这一信息,王化更表示“没想到新时代这么快就来了” 。

不过,格力电器市场总监朱磊很快在微博上发文反击,其表示“奥维云网数据与网上截图不同,按照同样的查询条件,格力依然在线上市场保持领先”。随后,博主“晓春哥XCG”(小米援引数据的原始发布者)称,这一差异是因为奥维云网调整了数据罗盘的统计口径。

500

虽然,这场“份额之争”的前因后果已经清晰,但小米之所以成为“导火索”,是因为它早已是各大家电品牌不能忽视的对手。

美的总裁方洪波也谈到了小米,他表示“要在战术上重视小米,战略上不害怕小米”,他明确指出,“美的既要往上走、做高附加值产品,也要往下走、拼成本,不能坐视小米蚕食市场”。

美的之所以要在战术上重视小米,是因为小米这套成熟的互联网打法,正在颠覆传统家电行业的护城河。

首先是极致的性价比,小米凭借品牌效应和粉丝规模优势,以线上直营为主阵地,砍掉了层层分销的中间商,再搭配直播间补贴、节日大促等互联网玩法,已经精准切入了家电市场的主流价格带。

其次是智能生态的协同效应。小米销售不仅是家电产品,而是可以接入小米“人车家生态”的智能终端,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与这一系列家电联动,真正实现“一键”全屋智能体验。

此外,小米的“人车家生态”也形成了强大的用户黏性,用户往往只要购买一个小米产品,就会因为生态联动而购入更多其他的智能产品。

2

守住服务护城河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小米家电之所以“来势汹汹”,本质上是因为新一代消费者的消费逻辑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包括品牌认知、消费渠道、产品体验等各方面。

传统家电品牌的渠道销售模式,也频频被消费者吐槽。比如在线下买家电,却被销售告知线上产品质量不好;还有线上线下价格极度不透明,让人无从入手。

500

在这样的背景下,小米的优势也被成倍放大。

它从诞生起就生长于互联网土壤,没有渠道包袱,也没有复杂的产品体系,潜在消费者可以在用户评价和社区互动中跟品牌建立信任,这些恰恰是年轻人眼中“现代家电”的标配。更有用户表示,买家电时如果想不到买谁家的,买小米大概率能“保底”。

但硬币也有两面,更“年轻”的小米,其在家电领域尤其是线上市场虽然攻势迅猛,却难免会缺乏沉淀,比如售后网络和服务。

根据《2024家居服务行业洞察报告》,2024年家居服务市场规模已达4025亿元。其中,根据贝哲斯咨询数据,2024年中国家电维修服务市场规模达到250.33亿元。

500

以空调为例,空调厂商通常会为消费者提供送装一体和先送后装两种服务模式,无论哪种模式,都需要线下网点提供安装支持。除此以外,在空调后续使用的过程中,空调的维修、清洗、移机、加氟等后续服务,也离不开本地化的售后体系。

目前来看,能够提供家电服务的玩家主要分为几类:

一是像美的、海尔、格力等家电品牌,它们在这一领域布局已有20多年,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服务网络;

二是像京东、苏宁等大型渠道商,例如在京东平台下单购买家电时,用户可以同步选择“京东安装”作为增值服务;三则是万师傅、啄木鸟等第三方家居服务平台。

但无论哪一类平台,要铺设全国性、标准化的售后服务网络,都是一门“苦功夫”。有业内人士表示,家电行业一个专业售后网点从建立到成熟至少需要三个月到半年。像京东、万师傅、啄木鸟这种全品类服务的平台,难度还会倍增,因为师傅需要了解不同家电的特性和实操。

而且,像安装空调这种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工作,安装师傅还是颇为紧缺的。在社交平台上,有用户表示“买空调后等了几个月都没有师傅安装”,“安装空调费用比买一台还贵”。

因此,此次“美的要求售后服务商二选一”的传闻,也被外界视为“打蛇打七寸”。特别是小米家电如今正处于“爆发期”,如果这时候售后服务跟不上,很可能会影响品牌口碑。

不过,在社交平台上,也有用户表示买了小米空调,但上门安装的是格力的师傅。由此可见,小米已在积极搭建自己的售后服务网络,包括通过与第三方平台合作的方式。

500

从这一点来看,美的强制售后服务商“二选一”的理由并不是很充分,毕竟市场上的服务商不少,小米的选择很多,美的实在没必要做“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3

正面必有一战

相较于“卡小米的售后”,美的和小米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面对新一轮的正面交锋。

美的和小米,也曾是亲密无间的战友。2014年,智能化成为了家电行业的新趋势,美的作为传统家电龙头,希望能抓住风口升级转型,小米则成为了其“盟友”。

2015年6月,美的和小米交叉持股,双方联合推出了智能空调产品,美的负责制造,小米提供智能交互和互联网入口,共同打造探索和开发智能生态。

但随着小米在2018年开始进军家电领域,双方的关系也悄然生变。特别是这两年小米在家电领域高歌猛进,更是直接触及了美的的核心利益,这一场“新老势力”的正面竞争在所难免。

目前来看,双方的“牌面”都非常清晰。小米作为互联网企业,其在品牌流量、生态集成力、智能化能力等方面的优势非常突出。

截至2025年9月30日,小米AIoT平台上连接的物联网设备数量达到10.35亿台,同比增长20.2%。与此同时,其互联网服务收入为94亿元,同比增长10.8%,创下历史新高。

相较之下,制造业出身的美的在供应链、产品力和成本控制方面,则有着深厚的积累,且家电业务的布局已经遍布全球市场。目前,美的也正在尝试跳出家电赛道,在储能、工业制造等领域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可以看出,这一场两大巨头在家电领域的较量,实则也是两种商业模式的对决。

小米以“性价比”攻入了家电市场的腹地,美的则凭借灵活的供应链和成本优势还击。其将原有的华凌品牌重新定位为线上平价品牌,今年618期间,华凌空调的线上均价甚至比同规格的小米机型还低,形成对小米的直接压制。

500

小米以“生态协同”突围,美的则把比拼维度拉到了自己擅长的线下领域,推出了极速安装、十年保修等售后服务承诺。

面对美的等传统家电品牌的规模积累,小米也在积极拓展产能。10月,小米武汉智能家电工厂正式投产,年产能达700万套。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更放出豪言,“2026年大规模量产后,小米空调业务要冲刺中国市场前二,大家电要实现千亿营收”。

可以看出,在这场关乎未来生存的较量中,美的、小米正在努力补足功课,用自己最锋利的矛,攻对方最薄弱的盾,格力、海尔等其他玩家,也同样在积极备战,格力正在加速布局直播电商与社交营销;海尔则进一步加码高端市场,打造差异化体验的卖点。

整个家电江湖,早已不是昔日按部就班的稳态竞争,这场新旧势力的对决,既是小米闯入家电市场的“入门券”,也是传统巨头在产业升级浪潮中的“必修课”。

整个行业的竞争焦点,正从单一的价格战,转向产品创新、全渠道运营以及用户体验之间的多维度博弈。谁能在守住基本盘的同时,率先完成从“家电制造商”到“生活服务商”的跃迁,谁才真正握住了下一个十年的门票。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