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大脑的力量2:家庭环境(25)
作者:曹建军
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做个有深度的明白家长。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加粉丝、关注,这对我很重要,非常感谢!以下是正文:
Ⅰ 心理学原理
后天的大脑雕琢,塑造幼儿大脑的第二种力量:环境与经验 (核心雕琢者)。
1 提供丰富刺激: 多样化的感官输入(色彩、声音、触感、气味)、充分的运动探索机会、积极的社会互动(尤其是照料者温暖、及时的回应)、充满挑战的认知活动(游戏、阅读、解决问题),是促进健康突触形成、强化有效连接、防止有害过度修剪的最强动力。
2 家长的剥夺与忽视: 感觉输入严重受限(如未矫正的视听障碍)、缺乏认知刺激、情感冷漠或忽视,会导致突触形成不足、异常修剪、神经回路发育不良,对智力、情感和社会能力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3 积极主动学习: 学习新语言、掌握乐器、解决数学难题等主动认知过程,是驱动特定神经回路强化和精细化的直接引擎。
家长注意:“环境与经验”是“后天大脑雕琢者”的核心力量。
好父母像智慧的园丁,主动为孩子的大脑提供丰富、均衡且充满爱意的“营养”,促进其健康、繁茂地生长。
普通父母像满足于“温饱”的管家,保证了孩子生存的基本盘,却忽视了激发其潜能所需的“精神食粮”,可能导致发展平平。
不好父母则像环境的“破坏者”,其粗暴和冷漠不仅没有提供营养,反而成为孩子大脑健康发育的毒素,直接破坏神经结构的建设。
所以,父母创造的早期环境和互动经验,直接决定了孩子大脑这座“宝库”是被精心雕琢,还是被荒废,甚至是被损毁。
Ⅱ 虚构小故事
根据不同的家庭环境,构思三个家庭的小故事,生动展现不同环境下的孩子如何被“雕琢”。
故事一:好父母之家 —— 林诗杰、许梅香与小哲
周六早晨,小哲(7岁)在厨房叮当作响的声音和飘来的面包香气中醒来的。他没有赖床,而是兴奋地跑进厨房。妈妈许梅香正在烤面包,她看到小哲,笑着递给他一个碗:“来,小哲,帮妈妈打鸡蛋,听听蛋清和蛋黄滑落的声音,感受一下黏稠的质感。”
爸爸林诗杰则在客厅地板上,和儿子一起拼装一个复杂的乐高航天飞机。这不仅是按图施工,林诗杰还会问:“为什么这里需要这么长的支撑杆?如果我们想让它更轻,可以用什么材料替代?”小哲皱着眉头,一边比划一边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时异想天开,爸爸也会认真讨论其可行性。
下午,全家去自然博物馆。在巨大的恐龙骨架下,他们玩起了“侦探游戏”,通过观察骨架结构,猜测这只恐龙是食草还是食肉,它如何奔跑。小哲的问题天马行空,父母总是耐心解答,或者引导他一起查阅资料。晚上睡前,是雷打不动的阅读时间,有时是妈妈声情并茂地读故事,有时是小哲磕磕绊绊地读给父母听,他们会为他故事里一个有趣的比喻而热烈鼓掌。
大脑雕琢体现:
1 丰富刺激: 家的环境充满了视觉(乐高、书籍)、听觉(厨房声音、讨论)、触觉(打鸡蛋、拼乐高)和嗅觉(面包香)的多样输入。
2 积极社会互动: 父母的回应是温暖、及时且鼓励性的。他们不仅是照料者,更是玩伴和引导者。
3 认知挑战: 游戏和日常活动都蕴含着解决问题、逻辑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4 小哲的大脑: 像一座被精心设计和灌溉的花园,突触如繁花般密集生长,有效的连接被不断强化和拓宽,神经网络变得既茂盛又高效。
故事二:普通父母之家 —— 许一凡、曾琳香与许小雨
放学回家,小雨(7岁)放下书包,习惯性地坐到沙发上,拿起遥控器打开电视。动画片的声音填满了整个客厅。妈妈曾琳香在厨房准备晚饭,偶尔探出头说一句:“小雨,作业写完了吗?”小雨“嗯”了一声,眼睛却没离开屏幕。
爸爸许一凡下班回来,显得有些疲惫。他摸了摸小雨的头,然后便坐在另一张沙发上刷起了手机。餐桌上,对话通常是“今天在学校怎么样?”“还行。”“多吃点青菜。”“哦。”
家里有玩具,但大多是漂亮的洋娃娃和简单的拼图;也有书,但更多的是学校要求的教辅。周末,父母有时会带小雨去商场游乐场,她自己在海洋球池里玩,爸爸妈妈则在旁边看着。他们满足了孩子的基本生活需求,却很少主动为她创造“学习机会”。小雨的生活稳定、安全,但缺乏火花。
大脑雕琢体现:
1 刺激受限: 环境刺激相对单一,以被动接受的电视娱乐为主。缺乏主动探索和多样化的感官体验。
2 互动不足: 社会互动流于表面,缺乏深度的、启发性的交流。情感回应虽然存在,但不够“温暖、及时”。
3 认知活动匮乏: 很少有机会接触需要努力思考的挑战性游戏或活动。
4 小雨的大脑: 像一片养护尚可但缺乏照料的草坪。基本的神经连接得以维持,但那些更具潜力的、复杂的神经回路,因为缺乏使用的机会,正在被缓慢而“正常”地修剪掉。她的发展处于平均水平,但本可以更加枝繁叶茂。
故事三:不好父母之家 —— 赵大勇、王红梅与小源
小源(6岁)一个人坐在昏暗的房间里,唯一的玩具是一个缺了轮子的旧汽车。窗外其他孩子的嬉闹声传进来,他眼神里流露出渴望,但很快又黯淡下去。妈妈王红梅因为工作的疲惫和生活的压力,情绪总是不好,对小源的呼喊常常充耳不闻,或是不耐烦地吼回去:“别烦我!自己玩去!”
爸爸赵大勇回家时,常常带着酒气。他心情好时,会无视小源;心情不好时,一点小事就会引来他的责骂。这个家里几乎没有拥抱,没有耐心的讲解,更没有一起游戏的欢声笑语。小源曾尝试用蜡笔在墙上画画,得到的是一顿训斥和“不许乱画”的禁令。他变得越来越安静,不爱说话,眼神躲闪。
大脑雕琢体现:
1 严重剥夺与忽视: 环境在感觉、认知和情感上都是“贫瘠”的。玩具破旧单一,没有书籍,缺乏色彩和声音的积极刺激。
2 情感冷漠: 父母的回应是冰冷、拒绝甚至带有敌意的。孩子无法从最重要的社会互动中获得安全感和学习动力。
3 探索受限: 任何主动探索的苗头都可能被扼杀。
4 小源的大脑: 像一片因干旱和贫瘠而严重发育不良的土地。突触的形成本就不足,而因为缺乏积极的经验和刺激,大脑为了“节能”,启动了异常甚至过度的修剪程序,许多本该发展的神经回路萎缩、断裂。这对他的认知、情感和社交能力,正在造成难以逆转的伤害。
这三个故事,清晰地勾勒出“环境”这只无形之手,如何在日复一日中, 默默地雕琢着每个孩子独一无二的大脑与未来。
说明:本文属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原理》之《个人形成论》的《大脑发育与心理发展》部分之十八,后续将持续发布后续部分。
曹建军忠告:这里好家长是理想化的家长,是完美的家长。完美的家长培育出来的孩子很可能不完美,甚至可能会比较糟糕。心理学上认为比较合理的是做足够好的家长,也就是七分好,三分留白。在普通家长的基础上,再加上好家长的理论指引,这样就可能成了足够的好家长。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