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头自动朝向器”爆火后,孔孟之道又成了全网嘲讽对象

真新镇小茂 | 文
周礼,是中国古代礼制的集大成者,在千年来定义和影响着中国人的伦理道德乃至政治制度。
而磕头,在周礼中属于最高等级的礼节,用于表达极度的敬意和忠诚。所以想要理解中国文化,就需要理解周礼;想要理解周礼,就要搞懂怎么磕头。

所以怎样磕头是合乎周礼的?按照《周礼:大祝》的说法,拜礼远比茴香豆的写法丰富,一共有九种,分为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举个例子,《礼记》里边曾记载了一个相关的故事,说孔子有一回带着几个弟子作礼,孔子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学生们一看就跟着老师学,也右手在上。孔子就说年轻人还是too young too simple,我姐姐去世了,我还在服丧期,所以要凶拜,右手在上,但你们得反过来。学生们一听,赶紧把手给换过来了——男子左手在上是为吉拜,女子则相反。

叽里呱啦说了一大堆,可见古人为了把脑袋磕明白,把腰弯清楚,里面的门道可不比写代码简单。可要是孔老夫子有幸穿越到今天,刷上几分钟短视频,恐怕会当场爆衣化身范马孔子。

——因为他老人家推崇的这套顶级礼仪,最近成了网友们最热门的恶搞素材之一。 从禁止女人吃饭上桌的“山东传统美德”段子,到“遥遥领先欧美的鱼头自动朝向机”,连同过年磕头到底该先跪哪条腿的困惑,全被网友们从故纸堆里翻出来,做成了一个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段子和短视频。

01
鱼头自动朝向器
先从时下最火,抽象程度也最高的鱼头自动朝向器开始聊吧。
其实严格来说的话,鱼头朝向这个习俗,最早只能追溯到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搞陈桥兵变的时候。传说当年赵匡胤在陈桥设宴,酒过三巡,端上一盘大鲤鱼。当时还是谋士的赵普提议,鱼头朝谁谁带头吃鱼。结果大家一看,鱼头正对着赵匡胤,于是赵匡胤端起酒杯,说我也不是谦虚,我一个检校太尉怎么就到开封去了呢?说完,他连干三大杯。酒罢,手下就把黄袍披到赵匡胤身上了。

然而赵匡胤出生于河南洛阳,祖籍河北保定。所以鱼头朝向这规矩,既不属于周礼,也不是孔孟老先生搞的,甚至并非起源于山东。但架不住在网友们心里,山东和孔孟早就成了全宇宙的礼仪中心。所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奇葩老传统,都能在这儿找到它们的精神故乡。
前段时间,又恰好赶上Sora AI爆火。于是一个充满科技狠活的想象应运而生:鱼头自动朝向器。

听我给您慢慢介绍,这玩意的技术含金量可不得了啊。它是接入了咱最新研究的Deep DarkFantasy AI大模型,无论位置怎么坐,都能自动识别席间最尊贵的客人,在转盘转动时精准地将鱼头锁定目标,解决了您在社交场上最微妙的难题。

正所谓鱼头对着谁,谁就是领导,这叫头等宾客。就像日落日出,潮涨潮退,目之所及,就是太阳在的地方,就是光芒万丈的地方,就是温暖所在,是我们所有人仰望和前进的方向。

鱼头随意摆放,领导不开心,长辈不顺心,同事不放心,子女只能让你多操心。毕竟酒杯先敬向谁,笑脸就迎向谁,笑脸迎向谁,前途就通向谁。

所以饭桌上的鱼,是不能乱吃的。鱼眼要第一个夹给领导,此谓“高看一眼”;鱼尾献给副总,这是“委以重任”;鱼大樑给来访的贵客,这叫中流砥柱;如果有谁要出差,便把鱼的背鳍夹给谁,祝他“一帆风顺”;鱼肚下面的鱼翅夹给新人,便可“展翅高飞”。

所以饭桌上的鱼,你不能乱吃,也不能不吃。要学会辩证地吃、有规矩地吃、有高低贵贱地吃、有长幼尊卑地吃,让领导先吃、贵宾再吃、大家吃完你最后吃。
比起欧美佬那点奇技淫巧,英伟达的那点股价,还是咱们研究的课题更有深度。

其实我不太清楚,这种文化在全国是不是普遍现象,但至少在我老家确实有大量类似的规矩。稍显正式的饭局上,座位次序、上菜的位置、领导/大家长的位置、鱼头对准谁、谁讲开场白、谁起第一杯、谁先动筷,都马虎不得。

如果你有幸是家族小辈的头,那就更酸爽了。你要负责对上孝敬长辈,陪叔叔舅舅爷爷伯父们喝开心,也要对下约束小的们,给弟弟妹妹们做家族表率。基本上一顿饭吃下来,跟玩一场规则怪谈没多大区别。
这么一看,如果真有了这台鱼头自动朝向机,确实能搞定不少麻烦。就是不知道,当年研究出九种磕头礼的周王室,看到后人把这份严谨发扬光大,是会欣慰于礼制的与时俱进呢,还是感叹自己终究是浅薄了。

英国人的智慧
02
夷师长技以制咱
买不到鱼头朝向机也没事,不懂人情世故的年轻人,可以多看博主亚当的视频来学习中国礼仪。

亚当何许人也?他是一位IP地址在山东的白人短视频博主。这本身不稀奇,稀奇的是亚当的学习速度和版本前瞻能力。当别的外国友人还在走“窝爱中国”“中国菜恨豪赤”这条伏拉夫赛道时,亚当已经另辟蹊径,一头扎进了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最永久最深奥的学问——人情世故。

他的一系列视频里,你会清晰目睹一个心直口快的老外,是如何被博大精深的东方智慧逐渐规训,最终进化的全过程。

我感觉他的视频,有点像“即堕”题材的本子。剧情的开端,往往是三年前刚来中国的亚当,面对领导的敬酒、朋友的吃饭邀请,他满脸都写着不解风情的直率。
而剧情终点,总是三年后的他,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和更流利的高情商术语,完成一场张三丰级别的四两拨千斤。

刚来领导面对客户敬酒时,愣头青亚当居然以约了朋友为由掏出一罐雪碧。如此无礼的行为,自然是心里没有领导,没有把领导当朋友。领导敬酒你不喝,那我看这合同,也很难办啊。

注意鱼头位置
经过咱们酒桌文化三年的教育和学习,亚当显然变成了一个更加成熟有担当的man。三年后面对领导的敬酒,亚当立刻掏出手机“无中生马”,嘱咐小马把今天下午的会改时间,因为会议再怎么紧急,也比不上领导在我心中重千斤。

注意鱼头位置
孩子们学会了吗?学会了再来点进阶的。面对领导的当众刁难:“你有什么资格给我敬酒?” 换做我早已面红耳赤化身乌鸦哥,亚当却神色不变,从容应答:“我资格不够,但我运气够,有幸遇到您这样了不起的领导。”
当领导在饭桌上说“鱼是好鱼,就是刺太多”的时候,你可千万别回一个“下次别点了”。你应该立刻意识到,这个鱼刺就好比我们工作中的不足,只有领导把鱼刺挑出来,我们才能更进一步展开工作。

但这可不意味着领导爱挑刺,敬爱的领导好比鱼的那根主心骨,离开它根本游不起来。就好比公司如果没了领导,肯定无法前进。言罢记得敬领导一杯酒,当然碰杯的时候,咱们手里的杯子应该放哪,想必心里都有数吧。

当然在酒桌之外,亚当也融会贯通了惊人的生活智慧。起初同事给他介绍外包活,1000块钱傻乎乎地就接受了;三年后再有外包,先对着1000块的开价面露难色,等同事自己把价格抬到2000。转头电话通知小马,咱这有个800块的私活你干不干?小马不光要谢你,他还得请咱吃饭呢。


培养孩子,亚当也有自己的一套。刚来中国的时候不懂事,看到小亚当对叠杯子这种毫无意义的游戏感兴趣,亚当自己居然也要报名参赛,实在是不懂教育;三年后亚当明显更懂什么是轻重缓急,这种考试又不加分的东西,不如马上报名数学班。

——就这样,一个老外反而成了无数中国年轻人的人情世故导师。 他视频评论区里,挤满了前来抄作业的网友,有人认真摘录“多甜多添,添财添富”之类的金句,有人则总结出更高阶的核心技术,比如茅台要用矿泉水瓶装,说是“自家酿的”;送礼要淡化包装,说是“给嫂子孩子带的土特产”。
我是觉得吧,绝不能放这小子回国,他学走的这套核心科技,威力起码抵五个英伟达。

只是,看着一个外国人,将我们这套源远流长的礼,拆解、演练、并熟练运用到让本土年轻人都自愧不如的地步,心里那份感觉,除了搞笑,似乎还有点别的什么。
03
“奇技淫巧不如孔孟之道”
鱼头朝向器和亚当老前辈,看似两个毫不相干的网络现象,但戏谑外壳之内,它们的内核其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无论是用科技固化尊卑的鱼头机,还是把人情世故练到炉火纯青的老外亚当,其背后的情绪,都是年轻一代对那些早已异化僵化,沦为形式主义空壳与权力压迫工具的所谓规矩的讽刺。

在AI的诡异逻辑,和亚当这个外国人的视角下,你会发现,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人情世故,被剥离了文化惯性,是多么的荒谬、无意义和可笑。网友们只不过是再次使用造梗、解构的方式,给人情世故也祛了魅,就和此前很多跌落神坛的东西没什么区别。
而且不止这些,最近一段时间,网上讽刺“奇技淫巧不如孔孟之道”的段子正在爆发式增长。

比如这比鱼头酒还讲究的太极粥,上来先把两个眼挖给正副主任,感谢领导高看一眼和另眼相待;然后在中间挖一勺因为做事讲究左右逢源;而太极最大的特色叫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再重新挖两个眼出来,太极图就又复原了。

怪只怪我实在没文化,看到这玩意的第一反应是喝完你得跟领导阴阳两隔了。
还有那种炫耀打老婆、拜年磕头的抽象儒学TV。

或者是科比整顿酒桌文化。

以及以GalGame梗为模板的周礼梗,等等等等。
你为啥跟我直接表白啊?!周礼里不是这样!你应该先请媒人向我家表达通婚之意,如果我同意再派人以雁为礼来找我纳采。然后问我真名、排行、生辰、我妈名字,然后我爸设宴款待你的使者,敬觯酒、荐脯醢。然后你去宗庙占卜,卜出吉,派人带着大雁告诉我。然后派使者来我家送玄纁束帛和俪皮作财礼。然后让人告诉我婚期,征求我家同意。然后都完事了婚礼那天黄昏你先让你爸对你行醮礼,让他命令你来迎娶我,然后你服爵弁服,乘车,带两乘车和我坐的车跟着你,我爸妈在我家宗庙设宴,和你互行完揖让礼让你到堂上来,你再拜稽首把大雁放到地上,然后我跟你下堂出门,你扶我登车亲自驾我的车,转三圈再交给你带的御者,你再坐来的时候乘的车先到你家门口等着。我到你家你对我作揖请我和你一同进门,我们对席坐,酳用卺,食同牢,同食一牲,载同俎。你怎么直接上来跟我表白?!周礼里根本不是这样!我不接受!!!

当然说句公道话,要是把所有的愚昧和落后都归咎与孔孟学说,这是大错。这本质上是把科学的落后当成了文化的落后、制度的封建归咎于文化的封建,武器的弱小认为是文化的弱小。
尤其是,你总不能把近代中国落后的所有责任,归因于一个两千年前的人身上吧。与其怪罪孔子孟子预言不到两千年后的事,不如怪罪后人没能革新自己的思想,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这难道不是孔子的思想吗?

孔子推崇周礼,同样要考虑背后的时代背景。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乱世,各国之间攻伐不断,百姓身世如浮沉,人命如草芥。怀着对时代的忧虑,孔子认为世道混乱的根源在于“名”与“实”的分离,人们欲望膨胀、僭越无度,君臣、父子、夫妻等社会角色纷纷失去原有的行为规范。
对于孔子而言,周礼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在道德情感的体现,是拯救万民于水火,重新构建和谐有序社会的蓝图。“克己复礼为仁”,他认为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内在精神。没有礼,社会才陷入了弱肉强食的野蛮状态。

以今天的眼光看来,这种思想当然有其局限性,但至少在孔子的年代,儒学的出现是积极的。而后人不考虑前因后果,一味地模仿继承,甚至发展出更糟粕的内容,我倒觉得更像是后人辜负了孔子孟子。
所以换个角度想,如今这些席卷网络的周礼梗,或许正是我们重新读懂先哲的一种方式。
当年轻人用“AI鱼头朝向器”解构饭局规则,跟老外学人情世故时,反对的并不是“礼”的精神内核,而是那些在历史传承中被僵化、被异化的形式空壳。这套诞生于礼崩乐坏时代的学说,本是为了重构秩序与仁爱,却在千年流转中,演变成了束缚人性的教条。

而今天全网玩梗的盛况,倒像是“礼崩乐坏2.0”的开始。 只不过这次,崩坏的不是时代的秩序,而是那些不再值得认同的陈旧规则。这非但不是对传统的亵渎,反而是积极的祛魅,解构其最表层、荒诞的外壳,我们才有可能触碰到它内里真正有价值的精神内核。
何尝不是另一种温故而知新呢?
这或许就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遭遇的必经之路。先被解构成段子,在笑声中被审视和辨析,最终,那些真正有价值的部分,才能洗去尘垢,重新被人们发自内心地接纳和传承。
-END-



BB姬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