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胜后覆:蒙元二征日本

    世上没有战无不胜的军队,也没有永不落幕的帝国。

    曾自诩“世界征服者”的蒙古人在东方建立起元朝帝国之初,先后两次派出大军渡海,欲征服日本,然而两次出师皆以败局告终。

    面对这段看似波澜不惊而又沉默晦涩的历史,我们也许会充满好奇和疑问,欧亚大陆的征服者是如何拥有海上战力?征战又缘何而起?战后,元朝廷又是如何持续应对?

(一)

    在蒙古人与南宋近50年的征战期间,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忽必烈除了原有的近似无敌骑兵军团外,还增添了实力雄厚的水师,使其有能力发动大规模的攻击来对对付宋朝的舰队。这支大水师的成立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创作之一,而鲜有人知的是,蒙古水师能够成军,部分原因还是依赖于宋朝降将和商人的帮助。

500

    归附蒙古的原南宋将领刘整说:“我精兵突骑,所当者破,为水战不如宋耳。夺彼所长,造战舰,习水军,则事济矣。”由于刘整等人的帮助,这支缺乏经验的蒙古水师,攻取汉水与长江沿岸的城镇,并俘虏了3000艘宋船为自己的舰队所用。

    宋恭宗德祐元年(1275)底,蒙古控制了整个长江流域。两个投机商人朱清和张瑄,大概希望在元朝的统治下能够得到更多的商业利益,在蒙古军队进攻南宋都城临安的决战之际,秘密提供500艘船与数千名的水手。

    景炎元年(1276),临安沦陷。3年之后,800艘蒙古战舰在广州附近掳获了在大帆船上的宋朝流亡政府,因为这艘大船太慢且太重,没办法逃走。在陷入绝境之时,年幼的皇帝和许多朝臣跳海溺毙。

    就这样,在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忽必烈被称为“万王之王”和“宇宙之主”,于是他遣使到苏门答腊、锡兰和其他南亚一代的国家树立威望——这或许正是120年后郑和率领的明朝舰队亟需要消除的——同时,元朝的商人也逐渐从阿拉伯人手上夺取有利可图的香料贸易。元朝商人所航行的巨大帆船,不论在哪个方面都要比宋朝的船大得多,也比当时欧洲所建造的海船都要壮观。

(二)

    据《元史-日本传》载,至元二年(1265),高丽人赵彝等朝见元世祖说,可以与日本国交往。三年八月,忽必烈命令兵部侍郎黑的、礼部侍郎殷弘分别充任国信使和国信副使。二人所奉的致日本国书开头这样说道:“大蒙古国皇帝奉书日本国王:自古以来,小国之君,如果国境相邻,尚能讲信用,通友好,况且我朝祖宗受上天明命,奄有中国,所以远方异域畏我威风、思我仁德的不可胜数。”

500

    接着,提到:“我即位初年,念及高丽无辜之民久困于战争,就下令罢兵,归还他们的疆土,把俘虏的老人小孩送回去。高丽君臣非常感激,前来朝见,虽然从大义上说是君臣,但从欢洽相处看犹如父子。这一点,想必尔等国王与臣属都已知道了。”

    继续道:“高丽是我的东部藩国,日本与高丽紧密相连,开国以来也经常与中国交往,但到我,还没有来过一位使者通友好之情,只怕是国王不详知我们的情况,所以特派使者持书前往,转达我意。希望从今以后,互通友好,和睦相处。”

    书末,说道:“况且,圣人是以四海为家的,不通友好,怎能算是一家人啊?由此再发生用兵之事,就更是谁也不愿看到的。请国王考虑。”

    根据这份国书的措辞来看,日本国是必须与大蒙古国互通友好的。但是,中间夹着一个高丽,国信使也是取道高丽而往日本国的。高丽国王王禃特派高官做黑的等人的向导,前往日本,结果却是“不至而反”。

    元世祖对高丽国王很生气,将与日本国通好之事交给王禃,并要求他一定要得到日本国的回答。高丽国王派他自己人持书到了日本,据说也没有得到回答。

    至元五年九月,黑的、殷弘又持国书前往,走到对马岛,日本人拒绝接受,使团就抓了塔二郎、弥二郎等两个日本人返回。第二年六月,命高丽人金有成送还被抓的这两个日本人,让中书省写信通知日本国,也未答复。五个月后,又命秘书监赵良弼带国书出使日本。

    在这第二份国书的开头说道:“为王者无疏远之邦。既然高丽已与我成为一家,日本就与我是邻国,所以我们曾经派信使去通友好,被疆场官吏阻拦而没有到达王府。”

    结尾处说道:“亲近仁爱之君,交好友善之邻,是国家的美事。犹豫不决以致造成用兵相问,这是谁也不愿意干的。请国王三思!”

    至元七年十二月,元世祖郑重诏谕高丽王送国信使赵良弼出使日本,要求一定要到达。高丽没有立即行动。八年六月,日本通事曹介升等奏言:“高丽是走了很多弯路导引国使去日本,其实另有近路。如果顺风,半日可达。”言外之意,此前去不了日本是“被高丽所欺骗”。于是,三个月后,高丽王不得不派人引导赵良弼出使日本。然后,日本派弥四郎入朝。元世祖一高兴,特别设宴慰劳这位日本使者,护送他回国。

    历史的吊诡在于,说可与日本国交往的是高丽,引导不到日本国的也是高丽。是高丽国王有意居中作局,还是日本国刻意保持距离,不愿同蒙古建立关系。1273年六月,赵良弼再度出使日本,依旧无果而返。

    或许,深感颜面扫地的忽必烈大汗就是想要一个明确的答复,最后便如国书所言对日本国“用兵相问”。

(三)

    至元十一年(1274),忽必烈大汗组织了一支900艘船、4万名士兵以及1.5万匹战马的大军,发动了对日的军事行动。船队从高丽出航,横越狭窄的海峡直扑日本。行动之初,蒙古人轻易占领了对马岛及壹岐岛,进而向日本南方最大的岛——九州挺进。

500

《蒙古袭来绘卷》

    民间传闻说,大汗的士兵将掳获的日本妇女,用铁丝刺穿她们的手臂绑在船的两侧。此举激怒了日本人,他们组成12万大军来跟蒙古人对决。但是他们的弓箭根本挡不住蒙古人震天价响的火炮。惊吓之余,日军往后撤退,使得蒙古人迅速登陆,攻占了许多城镇与村落。

    据一本13世纪末由武士竹崎季长指导绘制的日本绘卷《蒙古袭来绘卷》的复制品所描画的,忽必烈大军引爆“火”器,从他们弓箭手的头上射过,使日本骑兵遭致严重伤亡,为至元十一年入侵的蒙元部队带来了初期的胜利。

    即使如此,敏感的蒙古人还是担心他们在数量上敌不过日军。蒙古将领、“黄金家族”铁木哥的后代忻都提出忠告:“策疲兵入敌境,非完计也,不若班师。”正当蒙古人撤离之时,台风侵袭日本沿海。船长们试图驾驶船离开浅滩,但为时已晚。

    在强风的吹袭下,船只猛烈撞击岩石,船员无助地被吞噬进怒海。据说有大量的士兵被冲向九州海岸,尸体遍布海滩。至少300艘船只失踪,2万多人被杀或溺亡。收到这个灾难的消息之后,忽必烈大汗逮捕当时滞留在京城的几位日本使节,火速将他们处死,枭首示众。

    至元十七年(1280年),日本镰仓幕府杀死元朝使者杜世忠等人的消息传回,负责经略高丽、时任征东元帅的忻都请求再次征讨日本,但忽必烈却下令暂缓。

    直到第二年,也就是经过了7年的充足准备,元朝组织了一支比上次更为庞大的新舰队。这支武力拥有4500艘船和15万名士兵,在当时是世界史上空前的大舰队。

    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朝的超级舰队在顺风的助长下再次由高丽出海,一望无际的舰船绵延至海平面的另一边。和前次的出征一样,蒙古的舰队在初期颇有斩获,再度轻松拿下壹岐岛,并在九州获得胜利。

500

《蒙古袭来绘卷》

    然而,当元军专注于陆地战斗时,日本的小船渐渐逼近海湾,在舰队外围的大帆船上放火。面对强烈的抵抗,元军再度决定撤退,却想不到超级强烈的台风再度侵袭这个岛屿。争先恐后逃离的船舰彼此碰撞,导致桅倾杆折,撞上坚硬无比的礁石后支离破碎。

    此时,以逸待劳的日本人在海边搜寻残敌,歼灭蹒跚上岸的高丽兵、女真兵和蒙古兵。这场战役,估计有超过4000艘的战船沉没在九州外海的浅湾,浅湾上沉船所留下的残骸碎片造成了一条像碎石路般的通道,人可以徒步穿越。超过13万的元军不幸死于这场战役。

(四)

    在这次大战之后,黄海两岸间一度笼罩于时而剑拔弩张、时而寻求改善的拉锯气氛中。

    据《元史》记载,至元二十年,任命阿塔海为日本省丞相,命令他与车里帖木儿右丞相、刘二拔都儿左丞相募兵造船,准备第三次攻打日本。淮西宣尉使昂吉儿上书,说人民已甚劳苦,请求停止发兵。

    硬来不行,就来软的。二十一年,元朝廷考虑到日本崇信佛教,就派从南宋朝归降的官员、福建霞浦人王积翁(1229—1284)同僧人如智出使日本。因为王积翁急于立功,向元朝廷吹嘘,说自己在南宋时曾监管过对高丽、日本、暹罗等通商事务。船队从鄞县(宁波)出发,途中,王积翁作威作福,动辄鞭打船员,有人不愿意继续行船,一起谋划杀害了王积翁,因此未能到达日本。

500

《蒙古袭来绘卷》

    二十三年,忽必烈认为:“日本人未曾侵犯我们,现在交趾(今越南北部等地,亦称安南)又骚扰边境,应暂不管日本,专门对付交趾。”二十四年(1287)正月,诏发三省兵力分道讨交趾,这是元朝第三次征伐安南。不少史学家认为,元帝国惯用“战争征服”手段解决与他国之间的尖锐矛盾。

    忽必烈去世4年之后,即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江浙省平章政事耶速答儿请求发兵征日本。成宗说:“现在不是合适的时候,我慢慢考虑这事吧。”第二年,朝廷派台州临济宗高僧宁一山(1247—1317),特赐以“妙慈弘济大师”身份,跟随商船出使日本,但日本人仍然不来。

    与此同时,另一边的日本从此之后的几个世纪,该国人民一直相信:他们的岛屿有“神风”护佑,日语则称之为“かみかぜ”(kamikaze)。直到八十年前即1945年,美军终结了这个神话。

    有趣的是,在日美现代流行歌坛,不少歌手演绎过以“kamikaze”为名的歌曲。如2018年,美国说唱歌手‌埃米纳姆发行一张以“kamikaze”为名称的专辑,其中主打曲‌《Lucky You》在当年底还‌‌获得了第61届格莱美奖最佳说唱歌曲的提名。(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