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不敢告诉学生的3个真相
作者 | 学习技能的
来源 | 法律先生

在法学院,你学了什么?
背过法条,写过论文,讨论过司法理念,在课堂上争辩得意气风发,你觉得已经拿到了通往「法律大神」的通行证。
但没人告诉你,这是一次性通行证,出了校门就作废。
中国每年法学毕业生规模庞大,但真正能进入头部律所、公检法系统的比例远低于校园里的想象。
你去任何一个法律论坛逛一下,就知道竞争有多惨烈。

五院四系不止一次传就业难
即便顺利进入行业,也会发现大部分人的创收仍然有限。
这个行业,不是一个「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赛道,而是一个「资源、时机、能力、性格」叠加的综合游戏。
一个律师,往往不是律师,法学院还欠你三节课,而且还是最贵那种。

你是销售

之前的内容,有位干销售的朋友留言想要转行当律师
评论区律师如是说
销售,是作为律师最重要的技能,一个律师能走多远,都由「能卖出去多少」决定。
对于刚入行的年轻人来说,要解决的第一件事是如何让合伙人愿意把核心的活给你?
合伙人不是慈善家,他们也在挑谁有资源?谁能及时交活?谁能让他睡个安稳觉?
本质上是在卖可靠性、可控性、可预期性,这和你背了多少条文毫无关系。

合伙人需要「卖」的就更多了。
对内,他们必须「交叉销售」自己,让其他业务领域的合伙人,在遇到需要合作的案子时,第一个想到你。
同时,他们也要向下「销售」自己给助理律师,他们需要争取最优秀助理的时间。
一个懂得尊重助理周末时间、给予有意义指导、甚至原谅失误的合伙人,才能吸引最好的团队。

对外,销售自己和律所(无论是公开还是微妙地)。
抢夺优质客户,取得法官信任,建立起足够庞大「业务包」的律师,才能爬上并稳居律所的合伙人的位置。
尤其在实行「二级合伙人结构」(股权与非股权)的律所,体现得尤为残酷。
精通法律让你站在赛道上,而精通销售,才让你拥有跑完全程的资格。

你是老师

你以为律师是打官司、写合同的?
错。
律师真正的日常是,不停地「教」别人理解你,教学场景遍布整个职业生涯。
对内,你需要教导初级律师如何完成并改进他们的工作,还要「教」支持人员基本的法律概念,以确保工作的完整性。
对外,工作量就更大了。
客户需要明白你的方案将如何帮助他们,你必须将复杂的法律风险,翻译成清晰、可执行的商业语言。

教学并非本能。正如你遇到过的糟糕老师一样,即使是专业人士,也可能不擅长教学,它需要耐心、练习和大量的时间。
不幸的是,一旦沉浸在繁忙的工作中,就几乎没有时间去刻意练习这门技能。
如果不能清晰、耐心地向不同受众传授信息,你的专业知识,终究会变成无法变现的内部资料。
当然,大部分律师本就不想分享,否则黑名单里不会有那么多表面好人师,实则是NPD在PUA的「伪」人师了。

你是讨债人

这节课最重要,也最让人崩溃。
当你还是学生,你可能天真地以为,既然律师是专业服务提供者,那客户当然会尊重专业,按时付钱吧?
错。
客户不仅喜欢压律师费,而且会恶意压。
尤其是小律所,坏账、拖账、赖账,是生活中压力最大的部分。
跟之前提到的执行催债律师不一样,
催的是自己账(干催收的律师那催账能力绝对牛)
除此之外,「律师是贪婪且昂贵的」的刻板印象,让讨价还价的恶性循环。
收钱的本事,就是法律职业的活命本事。
为了成为一个好的「讨债人」,律师必须先学会成为一个好的「开单人」,当然也不容易。
提前沟通,在业务开始前,就明确约定好计费标准和付款条件,并要求足够的预付金。
记录服务和、展示条目,确保客户能够完全理解他们所支付的工作内容;
一定要避免随意减价,否则会制造客户对未来减价的期望,一旦减价幅度小于预期或没有减价,反而会造成失望。
你能不能把钱收回来,决定你职业能不能活下去。

毕业后面对的不是一场「法律竞赛」,而是一场「销售+教学+收款」组成的复合型商业游戏。
法学院为你装配了逻辑、研究和写作的武器,但他们却让你赤手空拳地走进了残酷的商业战场。
从今天起,别只想着像律师一样思考。
你更应该像一个「销售经理、企业导师和首席财务官」的结合体一样去行动。
只有这样,你才不只是懂法律的人,而是能在这行业真正往上走的人。



法律先生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