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什么“永不商业化” ,明明是“资本永不眠”

500

 高德扫街榜、京东点评接连宣布“永不商业化”| 图源:即梦AI

作者/  IT时报  王昕

编辑/  王昕  孙妍

近日,“永不商业化”成为互联网公司向消费者表决心的话术,高德扫街榜、京东外卖点评服务等接连宣布“永不商业化”。

刘强东表示:“如果给用户提供排名和点评服务,还要再赚钱,那就一定不可能真实。点评和排行榜一旦商业化,绝对不可能公平,一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500

问题来了,“永不商业化”就公平了?“商业化”就不公平?

京东和高德以“永不商业化”博取消费者信任,有偷换概念之嫌,商业化与公平性并非水火不容,“永不商业化”也未必能保证100%的公平、公正。

将商业化与公平性粗暴对立起来,是一种简单、幼稚的“二元论”。

京东外卖和高德扫街榜的假想竞争对手是美团,后者的主要收费模式属于经典的商业模式,例如向商家收取平台费,即美团开发运营平台的成本,由平台商家承担一部分;商家砸钱投入,获得更佳的平台推荐顺位,吸引客流。

上述两种商业模式,极为常见,对电商起家的京东来说,更不陌生。

合理、透明的平台收费可以支撑平台提供更优质、更可持续的服务,平台的运营、技术和创新都需要持续的资源投入,平台方收取一定费用,天经地义;如果京东放弃收取平台费,那么商家们可以赞一声“壕气”!

而商家花钱引流更是无可厚非,是最简单和基础的广告模式。在京东和阿里的电商平台上,这类收费模式非常主流,完全谈不上“劣币驱逐良币”;如果高德扫街榜、京东外卖完全不收取商家的推广费用,这也许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我们拭目以待。

假设京东或阿里在自家的电商平台上也不向商家收费,不知道会不会让电商平台的公平性得到质的提升呢?

再退一步,即便京东点评和高德扫街榜只做纯纯的排名和榜单,完全不向上游商家收取费用,那么排名服务如何杜绝“刷榜”?

既然是排名服务,“刷榜”就无处不在。

为此,高德扫街榜用“用户行为”代替“用户表达”,通过搜索、导航、实际到店等一系列行为,再加上支付宝的信用体系,采用双重数据模型,通过多维机制确保评价真实性。

500

不得不说,高德扫街榜此举大大提高了数据质量和“刷榜”成本,但与“刷榜”灰黑产的斗法将是一个“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持续过程。如果高德扫街榜的模式受到消费者欢迎,并创造可观的流量,那么新的针对“用户行为”的“刷榜”玩法很可能就会悄然出现。

国内发展了20多年的电商平台,至今仍无法杜绝“刷单”,这场“持久战”会因为商业价值的存在而一直延续。

除了“刷榜”,更难禁止的是“贿榜”。如今,餐馆送个甜点、饮料,换食客刷个好评、打个卡早已成为常态。

高德扫街榜和京东点评虽然不以UGC数据作为主要推荐机制,但用户评价体系仍然保留,类似用户评价体系的水分也将依然“充足”,用户评分对消费者的潜在影响也仍旧在。姑且不论类似“贿榜”行为的公平性、合理性和合法性,资本对评价体系的影响力就摆在那里。

可见,尽管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越来越依赖线上评分和榜单做消费决策,但“永不商业化”并不是杜绝虚假评论和“刷榜”的金钥匙。互联网平台的公平性与是否向上游商家收费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公平性更深层次地依赖于其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包括规则的透明度、权力制衡的有效性以及对所有参与者权益的尊重。

评判一个平台是否公平,不应简单地看它是否商业化,而应审视其权力是否受到有效约束、规则是否公开透明、不同规模的市场主体是否拥有公平的发展机会。客观来说,高德扫街榜和京东外卖即便在收费模式等方面宣称“永不商业化”,但其本身性质依然是商业化应用和平台。

在这个言必称“情怀”的时代,“永不商业化”的誓言往往听起来格外动人,但也更有藏不住的脆弱。 

谁可以保证“永不商业化”这句理想主义口号不会只是资本盛宴开场前一句容易被遗忘的开场白?

而且,“永不商业化”注定只能是开场白,无法成为京东点评、高德扫街榜们的“大结局”。

说什么“永不商业化”,明明是“资本永不眠”。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IT时报  即梦AI  网络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E N D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