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半年股价翻五倍的AI股,如今靠短剧兑现估值?
时间回到2022年年末,昆仑万维发布天工大模型,股价从14元/股附近一路冲到了2023年最高点70.55元/股。
彼时,大模型被看作是下一个时代的入场券,如果昆仑万维的大模型能做好了,甚至能在某种程度上撼动大厂的地位。
不管怎么说,至少当时涌入的投资者应该是坚信这一点。
短短两年过去,后来者DeepSeek一跃而上,字节的豆包也处在头部位置,而昆仑的天工大模型在用户规模上明显落后于第一梯队。而且,昆仑万维研发出的各类AI应用,所处赛道竞争十分激烈,营收占比也仅处于个位数,不足以撑起规模。
与此同时,庞大的研发投入严重拉胯了昆仑万维的盈利水平。2024年,公司亏损近16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再度亏损6.65亿元。
至于何时能扭亏,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大模型每一次训练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但无论是基础大模型还是AI应用,昆仑万维都没有过多能拿得出手的作品。
昆仑万维最近又在做短剧出海,取得了不错的业绩,甚至在不少研报中都将其列为公司收入增长的下一个看点。
只是,如果昆仑最终靠短剧撑起了增长,那么多多少少与公司的人工智能战略有些违和。
重金打造大模型,但效果甚微纵观昆仑万维的业务发展,你会发现这是一家一直在风口上跳跃的公司。
2016年,移动互联网逐步成熟,彼时昆仑万维的业务还是以昆仑游戏和闲徕互娱这类移动游戏业务为主,当然也有一些其他业务如海外男同约会软件Grindr,营收占比不大。
2021年,元宇宙爆发,昆仑万维的业务已覆盖社交、娱乐、元宇宙、信息分发、搜索及游戏,其中游戏业务占比从2016年的80%下降为16%。
2022年11月,OpenAI研发的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横空问世,正式拉开了以大模型为核心基座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序幕。
紧接着在当年12月份,昆仑万维举行技术发布会,发布自研AIGC全系列算法与模型。次年4月份,昆仑万维自研千亿级大语言模型“天工”正式面世。
众所周知,要想训练一个千亿级别的大模型,动辄需要10亿元以上的成本投入。为了打造“天工”大模型,昆仑万维在投入上也是下了血本。
2023年,昆仑万维投入研发费用9.68亿元,相较2022年的6.90亿元增长了40.16%。2024年,昆仑万维研发投入继续增长59.5%至15.4亿元,创出了历史新高。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的时候,昆仑万维AGI与AIGC板块就已达到近千人的团队规模,还花了上亿美元采购相关硬件设备,构建了自主可控的算力集群。
昆仑万维不惜花如此代价也要打造大模型的原因很简单:每一次技术变革都可能会引发互联网企业重新排名,大模型时代大家都站在同一个起点上,中厂很有可能凭借模型性能的领先性实现弯道超车,晋升为头部互联网企业阵营。
退一步讲,未来AI一定会改变应用层,若此时不做点动作出来,很有可能自家业务被别人弯道超车,研发大模型对于昆仑万维来说是一项攻守兼备的选择。
不过,虽然砸了不少钱,但“天工”大模型却未能溅起太多水花。
根据QuestMobile的报告,在今年3月份AI原生APP活跃度排名中,DeepSeek以1.9亿的月活位居第一,豆包以1.2亿的月活排行第二,天工仅排名第15位,月活为215万,甚至还没到DeepSeek、豆包月活的零头。
天工AI此番成绩,必定没有达到公司管理层的期望,也不符合资本市场的预期。
那么,为何昆仑万维花如此重金打造的大模型,效果却如此甚微?
首要的原因,在ChatGPT发布后,中国的对标产品实在太多了,我们所熟知的大模型就有百度的文心一言、腾讯的混元、阿里的通义千问、字节的豆包、华为的盘古、智谱的GLM、深度求索的DeepSeek,任何一家想杀出重围都是一件难事。
在激烈的竞争当中,互联网大厂可以凭借算力、数据、全栈布局以及流量入口的优势,处于有利地位。在这场大模型的炼丹竞赛里,互联网大厂烧的是“三昧真火”,像昆仑万维这样的中厂并不具备资源优势。
其次,的确有一些愣头青的创业者会凭借独特的技术优势实现弯道超车、一跃而上,就比如年初DeepSeek没有盲目跟随行业“堆算力、拼参数”的潮流,通过创新式架构和训练方式实现了低成本颠覆、媲美全球顶尖模型。
只可惜,这位幸运儿并不是昆仑万维的天工。
如今大家也可以看到,大模型遵循着典型的互联网产业竞争规律——赢家通吃。DeepSeek和豆包的月活基本是后面十几家月活的总和。昆仑万维的基础大模型之战,基本可以宣告失败了。
百花齐放,但产品力究竟如何?在基础大模型领域“吃瘪”之后,昆仑万维并没有放弃AI领域的探索。毕竟,投入了这么多,故事还需要讲下去。将AI能力融入应用层,成为了昆仑万维下一个发力方向。
根据公司披露的公告,目前昆仑万维已在多个产品方向发布了智能体产品,包括AI办公、AI视频、AI音乐、AI游戏、AI社交。不过虽然昆仑万维的智能体产品全面开花,但成效却有待观察。
在办公领域,昆仑万维发布了天工超级智能体,采用AI
Agent架构与Deep
Research技术,具备一站式生成文档、PPT、表格、网页、播客及多媒体内容的能力。不过,现在办公场景领域中,字节的飞书、阿里的钉钉、腾讯的企业微信竞争十分激烈,昆仑万维在这一领域同样难以突破大厂的重围。
在视频领域,昆仑万维推出了AI视频创作模型——SkyReels,能够实现人物外观、动作、表情与场景位置的识别与生成。不过,AI视频生成同样是一个很卷的赛道,竞争对手有字节的即梦AI、阿里的通义万相、腾讯的Hunyuan
Video、百度的蒸汽机、智普的清影,可谓神仙打架,难分伯仲。
AI游戏领域,昆仑万维研发了《猫森学园》,该游戏定位为校园生活模拟类开放世界作品,有着较高的自由度,不过目前该项目还处于研发测试阶段。
AI社交领域,昆仑万维推出海外主打虚拟陪伴的产品Linky,在去年年初曾定下200万DAU的目标,不过到了50万量级后就陷入瓶颈期。
业内从业者透露,AI虚拟社交看似有市场需求,但很多用户只是好奇用一下,然后就不了了之了,注定很难成为大众爆款赛道。
可以看出,围绕各大日常应用赛道,昆仑万维基本用AI重新做了一遍。
但是从今年上半年的营收构成来看,这些AI应用带来的收入仅占总收入比重的1.75%。是的,你没看错,在公告中公司开头花了大篇幅介绍AI软件布局,结果营收占比只是个位数。
而撑起昆仑万维营收的,依旧是传统业务如广告、搜索、海外社交,占总营收比重分别为38.42%、18.53%、13.93%。
其实,对于昆仑万维的“All
in
AI”战略,外界一直有质疑的声音,一是大模型花了这么多钱,成效甚微,而且在应用层完全可以接入其他的基础大模型,前期庞大的投入并未形成实质上的生产力;二是游戏实际上是一个能提供稳定现金流的业务,但是昆仑万维在AI领域发力后明显对游戏领域的投入少了,导致盈利性承压。
纵观昆仑万维的若干业务,其中最大的看点非短剧莫属。
去年,昆仑万维的短剧业务实现收入1.68亿元,开始单独进行披露。今年上半年,短剧收入达到了5.83亿元,增长迅速。
众所周知,近年来短剧成为互联网平台最热门的风口之一,短剧出海更是火热。
毕竟从需求端来看,全球短剧渗透率仅为中国的三分之一,有着广阔的增长空间。而且人性是共通的,美国人也觉得短剧很降智,但就是忍不住充钱。
从不放过任何热点的昆仑万维也把握住了这波风口,推出了海外短剧平台DramaWave。
该平台上线以来,效果确实不错,其中爆款短剧《订婚风暴》上线5天播放量破千万。今年3月底的时候,平台累计下载量就突破了3000万次,月活跃用户超过1000万,内购收入达到TOP7。根据最新数据,10月份DramaWave在海外收入达到了2235万美元,位居TOP
3。
不过,在短剧出海这个行业,规模并不代表盈利能力。就拿短剧出海十月份排名第二的ReelShort来说,上半年收入达到3.84亿美元,同比增长270%,但上半年却亏损了4651.15万元。
究其原因,主要是短剧出海玩家确实变多了,像乌克兰的My Drama、印度的KukuTV也在抢占这块市场。
但市场毕竟就这么大,而且头部效应非常明显,导致投流费用明显变高。业内人士透露,目前短剧出海项目基本八成以上都是亏损的,全靠爆款来撑着。
由于能否打造出爆款是无法预测的事情,因此短剧业务盈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小结所以,把昆仑万维业务理一边,反倒非常清晰。
一直把自己定义为一家人工智能公司,其核心业务靠广告、搜索、海外社交撑起,增长靠短剧业务带动。那么投资者自然也会换一种方式,对这家公司重新估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