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3万多散户,为联影医疗“量产”16个千万富翁

500

文源 | 源媒汇

作者 | 胡青木

编辑 | 苏淮

“建议联影医疗改成连阴医疗”,这句来自股吧的吐槽,像一根刺,扎在广大散户的心头。

联影医疗日前发布公告,宣告员工持股平台为期三个月的减持计划正式收官。此次合计减持1300余万股,套现约18.2亿元,持股比例从6.62%降至4.999985%,跌破“5%红线”,退出大股东行列。

500

截图来源于公司公告

这标志着联影医疗的员工持股计划迎来一波集中兑现,800余名员工共同分享了这次资本市场的“造富盛宴”。

源媒汇根据员工持股计划披露的持股比例测算,除实控人薛敏外,有4名高管通过此次减持套现超亿元,12名高管分得千万元级收益,剩余800余名员工平均分得收益超过百万元级。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8月初披露减持计划时,联影医疗的股价在130元附近,后期虽然一度上冲至164元的阶段性高点,但随后一路震荡下行,尤其是临近减持终止时间,更是持续阴跌,又跌回了披露前的130元附近。

这已是市场熟悉的戏码第二次上演。类似的造富故事,在一年前便已拉开序幕。

01

减持造就16名千万富豪

2024年4月至7月,联影医疗五大员工持股平台——宁波影聚、影力、影健、影康及上海影董,用短短3个多月时间完成了首轮减持。

公告显示,上述五大员工持股平台在102.60元-140.37元的价格区间,抛售740余万股公司股票,占总股本的0.91%,合计套现约8.94亿元。740余万股的实际减持数额,低于原定的“不超过820余万股”的减持计划,最终有70余万股未完成减持。

500

截图来源于公司公告

这次减持后,联影医疗五大员工持股平台仍持有6.62%的公司股份,为后续第二轮减持埋下了伏笔。

紧随2024年首轮减持之后,联影医疗员工持股平台于2025年启动了规模更大的第二轮减持。公告显示,五大员工持股平台于8月至11月合计减持1300余万股公司股份,套现约18.2亿元,规模远超上一轮。

若将两轮减持合并计算,一个更为惊人的数字浮现:在短短一年半内,五大持股平台已累计从A股市场套现近 27.14亿元,相当于联影医疗2024年归母净利润的2倍。

如此巨额资金,亦让人好奇:钱都流向了谁的口袋?

联影医疗的员工持股计划始于上市前,是一套覆盖多名核心员工的虚拟股权激励体系。通过设立宁波影聚等五大合伙企业,公司向技术骨干与管理层授予虚拟股权,待上市后转换为实股,这种设计本意在于绑定人才。

招股书显示,830名员工通过持股平台,以约1.47亿元的总出资额获得了6000万股股份,折合每股成本约2.46元。这与公司109.88元的发行价相比,已有超过40倍的账面浮盈。

具体来看,该计划的权益分配较为集中。在这830名员工中,以实控人薛敏为首的21名核心高管,合计持有54.19%的份额,而其余809名骨干员工则共享剩余的45.81%份额。

500500

截图来源于公司招股书

根据持股比例计算,在累计27.14亿元的减持总额中,实控人薛敏凭借15.87%的份额,可分配金额高达约4.31亿元;其余20名核心高管合计持有38.32%的份额,共享约10.40亿元,人均可分配约5200万元。

由于20名核心高管内部持股比例差异显著(0.17%-4.75%),各人实际套现所得也较为悬殊,分布在461万元至1.29亿元之间。若以持股比例3.685%作为“亿元门槛”,则20名高管中,有4人可分配金额超过1亿元;若以0.3685%作为“千万元门槛”,其余16名高管中亦有12人达标,人均可分得千万级以上。剩余4名持股比例较低的高管,所得金额介于461万元至千万元之间。

相比之下,剩余的809名骨干员工,共同分配45.81%的份额,总额约12.43亿元,人均所得约为153.7万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联影医疗员工持股平台仍剩余约5%的股份,按照11月21日收盘价计算,该平台持有的股份价值约为55亿元。假设这800余名员工的持有比例没有变化的话,实控人薛敏可分得8.73亿元,20名高管人均可分得约1.05亿,809名骨干人员人均可分得311.5万元。

500

此外,得以顺利实现如此庞大的套现规模,离不开二级市场。数据显示,联影医疗的散户户数在上市后持续增长,截至2025年9月末已经高达3.24万名,这些散户投资者成为了重要的流动性提供方。

但值得玩味的是,联影医疗的两次减持均未在股价高点完成套现,这不禁让人怀疑:是员工持股平台不看好公司长期发展,还是另有隐情?

而这一疑问,也与联影医疗近年业绩增长不及预期的现状形成了微妙“呼应”。

针对员工提出减持申请的核心诉求是否与公司当前业绩承压存在关联等问题,源媒汇日前向联影医疗董秘办发送了问询邮件,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02

公司现金流恶化严重

从利润端来看,联影医疗“高增长”的光环早已褪色。

公司2024年营收增速,由前几年的年均超20%的复合增速,断崖式下跌至-9.73%,直接进入负增长区间。尽管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仍有9.98亿元,同比微增5%,但这一增长已显著低于2023年19%的同比增速。

与利润端的“温和下滑”相比,联影医疗的现金流恶化得更为明显: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从2022年的6.82亿元持续跳水,2023年骤降至1.32亿元,2024年直接由正转负净流出6.19亿元,同比增速暴跌567.15%;2025年上半年虽小幅回升至0.49亿元,但与利润端的表现形成强烈撕裂,资金链的紧绷程度远超利润数据所呈现的表象。

500

应收账款的持续高增是吞噬现金流的核心因素。2024年末联影医疗应收账款达43.6亿元,同比增长35%;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攀升至50.8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16.5%,增速超过同期营收的增幅。

作为国内高端医疗设备龙头,联影医疗国内市场的终端客户以各级公立、民营医院为主,这类客户的采购行为与付款节奏直接决定了公司的回款效率。

而2023-2024年医疗设备行业招采流程因行业整顿、政策落地时滞及财政资金审批拨付滞后等因素出现阶段性延迟,不仅导致医院采购订单签订与执行节奏放缓,更使得已交付设备的验收、结算环节同步滞后,原本就因财政拨款依赖、结算流程复杂而偏长的回款周期进一步拉长,同时也推动联影医疗应收账款增加。

大量收入仅停留在账面利润,未能转化为实际现金流入,这不仅直接扩大了联影医疗经营现金流与利润的“剪刀差”,还推高了坏账风险——2024年公司坏账准备金额较上年增加约1亿元,进一步加剧了资金链的压力。

500

截图来源于公司公告

此外,收入端的疲软进一步挤压了现金流空间。但是为了维持市场份额与研发竞争力,联影医疗并未削减相应的支出。

作为湖北黄冈籍企业家,联影医疗实控人薛敏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深耕医疗影像领域,后续凭借联影医疗的技术突破与资本化落地,在2025年胡润富豪榜上,薛敏以340亿元财富值成功跻身黄冈首富。其财富核心源于公司在全身磁共振等高端医疗设备领域的绝对竞争力,而这份竞争力的维系,离不开资金投入。

作为技术驱动型公司,联影医疗必须持续投入高额研发费用,以维持技术领先地位。从数据看,公司研发费用从2022年的13.06亿元逐年攀升至2024年的17.61亿元,研发费用占比也从14.14%提升至17.10%,2025年前三季度占比虽小幅回落至14.11%,但仍高于另一医疗器械巨头迈瑞医疗约10%的研发费用占比。

为维持市场份额与渠道竞争力,联影医疗的销售费用同样保持刚性投入态势。

数据显示,联影医疗的销售费用从2022年的13.28亿元逐年增长至2024年的18.23亿元,销售费用占比从14.37%提升至17.70%。这一投入既用于国内各级医院的渠道覆盖、学术推广,也支撑着海外7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营销网络建设,是其在行业招采延迟、市场竞争加剧背景下,维系品牌曝光与订单转化的关键。

500

综上,联影医疗在利润承压下滑的同时,现金流的恶化程度更为突出,这源于应收账款高增、刚性支出难减等多重因素的叠加。

此番减持,意味着部分创业伙伴已携巨额财富“上岸”,而联影医疗这艘大船自身,仍航行在需要持续投入、充满挑战的“深水区”。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