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争夺黄梅戏起源的历史轨迹
最近看到黄梅戏起源的争论再度甚嚣尘上,一些安徽人散布的谎言再次充斥网络,作为一个翻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资料的普通人;作为一个举证大量历史文献而被安徽人投诉的普通人;作为一个被大量安徽人在评论中拉黑的普通人,有必要将我翻阅到的历史真相告诉广大读者。
一、谁更有需求去争夺黄梅戏的起源?
这是一个简单的、逻辑性的问题。安徽人一直在网络上散布湖北在争夺黄梅戏的起源,事实是,无论是从历史文献的记载,还是国家基于已有的各种资料作出的官方结论,黄梅戏的起源就是湖北省黄梅县,且这一结论至今未做修改。安徽人在网络上散布的所谓取消了起源黄梅的结论,不过是他们自欺的臆想和欺人的手段而已。当然了,这不过是安徽人在争夺起源时惯用的方法而已,包括且不限于以下的谎言,如黄梅县的“枚”,所谓文化部的黄梅戏声腔研究,以及最近出现的社科院的结论等。
现在,我们从简单的、逻辑性的方面来判断,谁会去争夺一个已经得到的东西呢?当然没有人会去争夺一个已经在自己手上的东西,而谁会去争夺这个东西呢?自然是那些没有得到,且觊觎这个东西的人。
那么,我们回到问题的本质,谁在争夺黄梅戏的起源?当然不是湖北,争夺黄梅戏起源的是安徽。而在网络上散布湖北在争夺黄梅戏的起源这个谎言,不过是安徽人为了混淆视听,贼喊捉贼的套路而已,这个套路成功的忽悠了一部分不明真相的人,也包括一部分不明真相的安徽自己人。
二、安徽为什么要争夺黄梅戏的起源?
这个问题的实质其实就是一个功利性的问题“黄梅戏是我安徽发展起来的,凭什么要让你湖北分一杯羹”。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黄梅戏从一个典型的地方性的小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戏(安徽人一直说黄梅戏是大戏,实际上是自嗨,黄梅戏的底子很薄,撑不起大戏这个定性,解放后改良的黄梅戏实际上一直是处于“戏、歌”这个尴尬的中间地带),安徽是做了不少努力和工作的,几乎是举全省之力。
相对于安徽对黄梅戏的投入,湖北省的戏曲主流无论是解放前还是在解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京”、“汉”、“楚”三分天下,包括黄梅戏、沔阳花鼓、湖北道情等传播面窄的本地区域性的地方戏曲,得到的支持力度可想而知。
在这个强势对弱势的局面下,安徽“赢家通吃”的想法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最初具体的表现就是在1961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上,由安徽“怀宁县委编写组、怀宁县黄梅剧团”发表的文章《黄梅戏》,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割裂”,尝试将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和渊源与湖北做切割。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安徽在这方面的操作此后一度后继乏力。在此文章发表前的六年1956年9月26日,同样是在《人民日报》,发表有陆洪非的文章《谈“黄梅戏”》,文章第二句是“探其根源,它来自湖北黄梅县的’采茶调’”,这篇文章发表的时间正是黄梅戏电影《天仙配》风靡全国的时期。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湖北提出了“将黄梅戏请回娘家”,随后加大了投入,湖北黄梅戏工作在经过引进、培养、创作等一系列努力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终于开花结果,创作了一批如《未了情》、《双下山》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剧目,形成了湖北黄梅戏风格。而同时期安徽黄梅戏出现了演员流失等内耗情况,加上创作乏力,处于低迷期。安徽黄梅戏面临危机,于是安徽再次开始谋划争夺黄梅戏起源,以提振信心。
这一时期,安徽一些研究黄梅戏的学者,包括一些著名的学者,纷纷开始在文章、论文等中加杂私货,甚至出现了在没有新的证据出现的情况下,推翻前期自己的研究结论这一奇葩的现象。此次争夺在2006年“非遗”申报前后达到高峰,安徽文联的各级副主席、主席站到了这场争夺的一线,其先后召开了各类学术会议,发表了多篇文章,这些文章中的内容就是其后安徽民间在网络上广泛散布谎言的原始出处。
如果说这一时期是安徽民间和学术方面的操作,那么从2015年前后开始的争夺,就开始是政府层面的操作了,成为了政府的政绩工程。先是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搞所谓的起源调查,在《人民日报》等媒体发表文章,然后花14万出版《黄梅戏起源》一书妄图改变现有结论。
这次操作的影响延续至今,形成了“民间操弄,政府落实”的新操作模式,民间操弄的典型例子就是“太湖三人帮”,太湖文联的某位副主席负责在网络上组织发表编造的资料,某报纸通讯员负责编造起源历史,另一离职记者则负责提供思路,运作媒体资源。政府落实的具体表现就是安庆市政府在2022年6月修改了网站中黄梅戏的说明,而在当年8月被国务院责令再次进行了修改,虽然是退了一步,但新说明仍不改争夺起源之心。
三、安徽为什么会发展黄梅戏?
作为一个外来剧种,黄梅戏能在安徽发展起来,主要是机遇加上地利、人和。
首先,黄梅戏在安徽主要传播的地区安庆市在解放前是鄂赣皖三省交界地区的中心城市,这个是历史形成的。黄梅与安庆相邻,语言、习俗相近,两省黄梅戏在解放前各有发展,同时代安徽有丁永泉、程积善,湖北也有“盖三县”的余海先(余海先上世纪五十代去世,领军人物过早离世也是湖北黄梅戏发展沉沦的原因之一);黄梅戏作为区域性的剧种,演出地点的选择自然是向语言、习俗相近的安庆集中,这一点也与黄梅戏在安徽的传播路径相吻合。
其次,安徽本地的地方戏曲在解放前后已经趋于消亡,目前的安徽地方戏,大部分都是1952年“戏改”时期抢救恢复的,比如徽剧、泗洲戏等,黄梅戏在安徽的强势发展主要还是占了当时安庆市省会的便利,以及解放后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宣传部长桂林栖等领导的重视,加上安徽属于华东区,上海文艺届对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在艺术上的改造,进一步扩大了在全国的影响力,同时,解放初期的文化产品缺乏,加剧了这一因素的影响。
第三,严凤英这个黄梅戏天才型演员的出现,凭借上述因素,几乎可以说靠一举之力托起了黄梅戏,此后的黄梅戏女演员在艺术创造力和影响力上,无人能与之抗衡,而王少舫,则是借助自己京剧功底,对男演员的部分唱腔改造,提升了演出比重,但男性角色在黄梅戏中的弱势地位因为黄梅戏自身的底子(女性角色为主),无法进一步突破。
以上因素相互间的作用、影响,形成了安徽戏曲在解放初期黄梅戏一家独大的局面,各种资源的堆集,比如开办专门学校、成立专门剧团等,加剧了黄梅戏在安徽戏曲界的独占性,同时也造成了挤压其它戏曲在安徽发展空间的现实,现在除了偶尔能听一两句凤阳花鼓的戏歌,其它的安徽戏曲了胜于无。
四、关于黄梅戏的命名
黄梅戏在解放前是用过多个名称的,有历史文献记载的如黄梅调、黄梅戏、黄梅腔、花鼓戏、采茶戏等,安徽人一直说的所谓怀腔、皖剧等没有任何历史记载与之有联系,这些名称的集中出现,是在解放后的安徽黄梅戏研究结果中,特别是皖剧这个名称,出现的时间更晚,至于怀腔,怀宁县黄梅戏老艺人在解放后听到有这个名称时是错愕的(1990年出版的期刊《黄梅戏艺术》中发表的,原安庆市黄梅戏研究所副所长的文章《黄梅戏起源再探》记述“据怀宁戏曲界的一些老同志说,怀腔这一提法怎么来的,他们也搞不清楚”)。
黄梅戏在解放后主要使用的名称只有黄梅调、黄梅戏、采茶戏这个,安徽省在1952年参加华东地区小戏调演时,使用的就是黄梅调这个名称(1952年11月16日上海《亦报》文章《关于“黄梅调”》,文章记述“皖西的老人说‘黄梅调’的产生有着一个悲惨动人的传说......当时鄂东一带又闹灾荒....青年人被逼得向四处逃荒。他们在生活压迫之下,用乡土的曲调,申述他们天灾人祸悲惨的遭遇,这种曲调后来各处流传,便成为‘黄梅调。’”),港台地区一直使用的,主要也是黄梅调这个名称。安徽正式使用黄梅戏这个名称则是在这个汇演之后,即参加1953年华东地区戏曲文艺汇演时(1953年9月5日上海《文汇报》副刊文章《安徽黄梅戏》,文章第一句就是“黄梅戏是安徽省优秀的地方戏曲之一,原称黄梅调,由于这个剧种起源于湖北的黄梅县。”)。而采茶戏这个名称主要是黄梅及邻近地区在使用,解放后还一度使用过黄梅剧这个名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