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 | 印学者:特朗普外交转向,巴基斯坦成美印关系新变量…
编者按
本文认为,美印关系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受到压力测试,巴基斯坦因素给美印关系带来意外变数。印度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开启时曾对美印关系充满乐观情绪,认为两国关系历经二十多年发展已经成熟稳固。然而,特朗普“交易型”外交却使美印关系遭遇危机,特朗普政府开始以切实经济利益评价所有对外关系,美盟伴体系成为特朗普对盟国施压的平台。转向巴基斯坦成为美国向印度施压的杠杆,印度-巴基斯坦之间实质上被重新加上“连字符”。巴在特朗普个人外交声望、中东战略格局、反恐、加密货币、油气贸易与开发、稀有矿产等方面迎合特朗普政府需求,成为搅动美印关系的重要因素。当前,美寻求与中国达成“大交易”的取向可能会使其对印需求暂时降低,美施压印对美让利的需要也使美巴关系不断紧密。然而,中美战略竞争的底层结构使美印关系始终存在牢固基础。美印两国应在妥善处理分歧的同时妥善维护两国战略大局。南亚研究通讯特编译此文,供各位读者参考。
图源:《金融快报》
在经历了冷战时期的互信缺失与2000年代初期印拥核后的摸索后,当下的印美战略关系已发展为涵盖国防、贸易、科技与能源领域的全面伙伴关系,并共同致力于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小布什政府时期促成的里程碑式的美印民用核协议为1998年印度核试验后的两国核能合作开启大门。此后,美国各届政府均强调共同的“印太”战略愿景,美印关系始终朝着深度融合的方向发展。美印双边贸易的指数级增长与战略互信的深化是双边关系成熟度最有力的体现。双边贸易额从2006年的300亿美元猛增至2024-2025财年的1318.4亿美元。至今,双方已达成多项基础防务协议和联合开发项目,双方军事可互换性达到史无前例水平,凸显了印美两国高水平战略互信。
印美战略合作的核心在于建立坚实的防务伙伴关系。四项基础性防务协议的签署为印美全面军事合作奠定了法律与操作基础,包括2002年的《军事信息安全通用协议》(GSOMIA)、2016年的《后勤交流备忘录协定》(LEMOA)、2018年的《通信兼容与安全协议》(COMCASA)以及2020年的《基础交换与合作协议》(BECA)。一系列联合军事演习和多边军事机制将双边关系从象征性互动提升至了危机应对水平,诸如“准备战争”、“老虎凯旋”、“马拉巴尔”等联合军演,以及四方安全对话(Quad)等。如今,美印在战场协同、后勤与情报共享方面密切协调。在战略层面,机制化的高层对话(尤其是两国防长与外长的“2+2”对话)与频繁的领导人峰会,显示双方致力于在关键区域及全球议题上保持紧密协作。
对世界多数地区而言,特朗普政府的第二个任期标志着国际事务的转折点,预示着可能偏离既有的全球规范与制度体系。但基于特朗普上一任期的经验,印度的预期却颇为不同,其对印美战略伙伴关系将持续深化的乐观愿景压过了对关系可能遭受干扰的担忧。这种乐观情绪源自美印关系过去二十年的发展轨迹,即认为该关系已成熟到超越任何单一领导人,并在同盟与有分寸的友谊之间取得了平衡。
然而在第二任期内,特朗普政府处理美印关系的方式已有所不同。总体而言,尽管美印关系的既有成果没能改变特朗普第二任期处理这对关系时难以预测且毫无章法的态度,然而已确立的原则仍为两国关系确立了防护栏。相关的成果包括,特朗普第一任期确立的“美印全面全球战略伙伴关系”原则,以及奥巴马政府时期经由国会法案赋予印度的“主要防务伙伴”地位等。
然而,自2025年5月以来,特朗普对印巴冲突的投机性干预,反映出美国正转向巴基斯坦。印度担忧此举可能改变过去二十年间同美国建立起来的紧密关系。具体而言,特朗普政府迅速转向拥抱巴基斯坦,尽管这导致美印关系受损。在短短两个月内,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阿西姆·穆尼尔两度访美,期间发出针对印度的核威胁。对巴方而言,利用美方舞台发出此类威胁,旨在将美国纳入印巴核对峙的结构性考量,从而增强自身核威慑态势。
从2025年3月到8月初,巴基斯坦在短时间内迎来了战略转机。巴方自三月以来向美国移交了2021年喀布尔爆炸案的一名“伊斯兰国呼罗珊分支”(ISIS-K)核心案犯,通过所谓“加密外交”——巴基斯坦加密货币委员会与特朗普支持的加密企业“世界自由金融”公司(World Liberty Financial)接触,并大幅增加在美国的游说开支。特朗普不仅仅冷落印度以迎合巴基斯坦,其还以印度进口的俄罗斯石油为由对印加征50%的“二级关税(secondary tariffs)”。最初,特朗普可能仅仅因为印度不愿承认他促成印巴冲突停火而感到受挫。如今,美国政府已经以贸易手段表达对印不满。若印美关系持续恶化而巴美关系持续升温,美印关系恐迎来更大危机。
一、最初乐观的来源
尽管特朗普政府在近期军事局势升级后致力于推动停火,此举实质上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加上了“印-巴”之间的连字符。但印度对政策延续性的期待,仍基于当前印美在一系列关键领域持续的政策协同上。印美在二十一世纪的主要地缘政治战场——印太地区的战略一致最为明显。印度与美国一贯共同倡导一个自由、开放、基于规则的印太秩序,致力于维护有利的均势,并阻止中国在海洋领域、地区基础设施融资或技术标准制定等方面获得不对称优势。双方对中国强势行为的共同关切,特别是在南海和印度北部边境问题上的担忧,进一步催化了战略上的趋同。然而,在中国台湾等敏感问题上,印美关系的韧性与边界仍有待考验。
在特朗普第二任期,美印关系得以延续发展的预期,源于莫迪与特朗普第一任期内建立的密切友好关系。2019年休斯顿的“你好,莫迪”(Howdy Modi)集会与2020年艾哈迈达巴德的“你好,特朗普”(Namaste Trump)活动即为典型象征。2025年2月,两国领导人再次会晤并展现出良好的元首互动,进一步强化外界对美印关系将保持连续性的预期。

图源:《印度日报》
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印美签署了《通信兼容与安全协议》(COMCASA)、《地球空间情报基本交流与合作协定》(BECA)等重要防务协议,并在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对话”(Quad)机制下深化合作,同时拓展了贸易与能源纽带。这些里程碑为印度形成的预期奠定基础:印方期待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内,不仅能延续这些成果,还能在关键与新兴技术、网络防御、供应链多元化和反恐等领域推动更深层次的合作。事实上,当时印度方面完全未预料特朗普政府会采取与印方利益相悖的举措。
对印度而言,特朗普重返白宫并非是美印关系不确定性或关系破裂的信号,而是被视为一次依托现有坚实框架、实现战略跃升的重要机遇。
二、美巴互动转向
尽管印美已建立稳固的双边关系,但这一关系仍难免疫外部冲击与政策再校准。印度原本认为,过去五年,巴基斯坦这一因素在美印双边议程中已基本失效。随着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巴基斯坦因素在美国区域战略中回归,引起印度警惕。自克林顿政府以来,历届美方在处理南亚事务时逐步淡化了以印巴对立为核心的传统视角,尤其在印美合作向科技、国防采购、航天与反恐等领域扩展时。在此意义上,巴基斯坦因素的重要性明显下降,而美印之间的利益联系却在快速增长。
然而,近期事态表明,巴基斯坦可能再次被纳入美国的战略考量,在特朗普第二任期的政策调整中尤为明显。纵观历史,美国对巴政策始终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一是对其支持恐怖主义的恼怒,二是也有对其战略价值的质疑,三是对巴基斯坦国内动荡的担忧及邻国阿富汗的局势变化。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美国对巴立场明显趋于转硬。2018年1月,特朗普总统公开谴责巴基斯坦庇护恐怖分子,并暂停了对巴基斯坦的军事援助。与此同时,印度作为美国的“战略盟友”,则在印太愿景和战略协调上走得越来越近。
此外,2019年,巴基斯坦极端武装组织“穆罕默德军”(JeM)在克什米尔地区发动普尔瓦马恐怖袭击,造成40名印度中央后备警察部队(CRPF)人员死亡。作为回应,印度于当年2月对“穆罕默德军”在巴境内的最大训练营发动了“非军事、先发制人”打击。目标选择旨在避免造成平民伤亡和军事设施受损,同时防止进一步袭击。袭击发生后,美国公开指责巴基斯坦,并支持印度对跨境恐怖主义行使自卫权。与特朗普第二任期因未获印方公开致谢而成为双边关系痛点不同,2019年时的印度得到美方的坚定承诺,即双方将共同确保巴基斯坦不再为“穆罕默德军”等恐怖组织提供庇护,并制定共同战略,督促巴基斯坦履行其联合国决议规定的相关义务。
2025年5月,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巴基斯坦恐怖组织“抵抗阵线”(TRF)在克什米尔杀害26名平民游客。印度随即发起“朱砂行动”(Operation Sindoor),对巴境内恐怖基础设施实施打击。对此,美国再次迅速表态支持印度自卫权。值得注意的是,袭击发生时美国副总统万斯(J.D. Vance)正在印度访问。随后在7月,美国国务院将“抵抗阵线”列为指定“外国恐怖组织”(FTO)和“特别指定的全球恐怖分子”(SDGT)。

图源:新德里电视台
然而此次不同之处在于,因印控克区帕哈尔加姆(Pahalgam)的袭击事件导致印巴双方军事升级以来,特朗普持续数十次并刻意地反复声称,他成功调解了印巴冲突,促成双方实现停火。他甚至声称曾以贸易为筹码,迫使印度和巴基斯坦回到谈判桌,并最终同意停止军事对抗。巴基斯坦方面欣然接受此说法,但印度方面的反应截然相反。特朗普在第二任期对巴基斯坦采取策略性靠拢,这一动向虽未立即重创美印关系,却与美国既往政策形成反差,这表明美国战略权衡正倾向于短期战术收益而非长期战略一致性。对印度而言,美方政策的调整更多是引起警惕而非恐慌,印度早已适应美巴关系的周期性波动,这种波动往往取决于美国对巴基斯坦的战略价值考量。但在第二任期内,特朗普政府似乎更多从经济利益角度重新评估巴基斯坦的作用。
当前美国与巴基斯坦的疏离态势在1990年代起逐渐固化。当时,纳瓦兹·谢里夫(Nawaz Sharif)政府寻求更多军事和政治支持,遭到克林顿政府断然拒绝。当美方发现巴基斯坦在卡吉尔山区(Kargil)蓄意违反印巴的实际控制线(LoC)后,更是直接明确地将责任归咎于巴基斯坦。这一事件可视为美国对巴基斯坦战略价值认知削弱的起点,从冷战盟友逐渐降格为反恐战争的前线伙伴。尽管在9·11事件后,巴基斯坦作为战略伙伴的价值在美国反恐议程中仍是一个有说服力的卖点,但随着本·拉登在巴基斯坦军事重镇阿伯塔巴德(Abottabad)被发现,美巴互信严重受损。这一过程,恰与美国对中东整体兴趣的衰退同步。随着美国能源独立程度提升,并对“自由主义干预”和“民主输出实验场”的角色日益失望,该地区经济重要性逐渐下降,美国长期军事卷入的动机随之减弱。
巴基斯坦国内的动荡,尤其是西部俾路支省和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Balochistan and Khyber Pakhtunkhwa)日益升级的骚乱、叛乱和治理失败,进一步加剧其被边缘化的处境。这些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政府控制力不强,中国在当地的投资已证明,投资环境极为不利。这一现实阻断了美国涉足巴基斯坦资源领域(尤其是关键矿产和稀土)的任何可行前景。尽管美巴在关键新兴技术领域合作上存在猜测性讨论,但只要中国通过中巴经济走廊投资仍在俾路支省占据主导,这些讨论便是不切实际的。
然而,对于采取经济外交策略的第二任特朗普政府而言,巴基斯坦的潜在经济机会、迎合特朗普自尊的灵活性、支持特朗普提名诺贝尔和平奖,以及接受其在当前危机斡旋和未来印巴调解中的角色——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已经超越了美国内部“巴基斯坦已失战略价值”的政策评估。
尤其是,在特朗普的第二任期,他试图将自己塑造为印巴关系的调停者并以此居功,这标志着美国过去三十年来南亚政策的转变。早在特朗普第一任期, 2019年普尔瓦马恐袭及印度随后发动的巴拉科特空袭之后,美国也曾试图以调解者身份介入印巴双边关系。然而,在其第二任期,特朗普多次公开宣称美国成功促成了这两个核邻国之间的停火。这与印度反对任何第三方介入其与巴基斯坦双边事务的一贯立场形成了强烈反差。印度对此迅速作出回应,坚决驳斥特朗普政府的说法。
例如,印度外交秘书唐勇胜(Vikram Misri)在七国集团会议期间于卡纳尼卡斯(Kananiskas)发表声明,提前驳斥了美方有关“贸易谈判是印巴停火前提”的说法。6月17日,特朗普邀请莫迪在参加完加拿大G7峰会返程时经华盛顿会晤,遭印度方面以莫迪总理“行程安排冲突”为由婉拒;6月18日,特朗普却在白宫接见了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印度外交秘书唐勇胜立即抢先公开声明,告知印度无法安排此次会晤,以防特朗普先行公开此事。未来,印度很可能会继续采取应对策略,以反制特朗普那些既有悖事实、又属外交越界的言论。
特朗普的叙事在舆论上似乎让巴基斯坦占了上风,尤其是在印度对恐怖主义基础设施实施多次精确打击、巴方急于挽回颜面的背景下。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平台Truth Social上称印度与巴基斯坦为两大“伟大国家”,印度舆论认为此举暗示两国地位对等,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为巴方恐怖主义行为提供了隐性合法性。
印度方面原本通过军事行动与外交攻势,试图将巴基斯坦孤立为恐怖主义支持国;但特朗普的论调将两国置于解决冲突的平等地位,从而稀释印度的努力。事实上,特朗普通过随意发言与自我吹捧式“斡旋”言论,重新激活了历任美国政府苦心摆脱的、将印巴问题“连字符化”的战略思维。印度则始终保持原则立场,强调只有在跨境恐怖主义彻底终止后,才会与巴方直接对话,并重申任何形式的第三方调解均不可接受。
三、理解特朗普对巴亲近姿态
特朗普第二任期对巴基斯坦的示好,必须透过外表从“交易型世界观”的本质来理解。在这种观念中,经济机遇是美国一切对外关系的基石,无论对象是竞争对手、合作伙伴,还是长期盟友。特朗普政府的外交政策本质秉持一个信念,即任何双边或多边交往都应为美国带来切实利益,尤其是在经济或个人层面。这一理念在外交实践中最直接的体现,莫过于他对贸易与关税手段的激进运用——此种做法甚至让美国最亲密的盟友都承受着经济压力,这不仅重塑了传统的美式伙伴关系,更将同盟体系转变为施加杠杆与讨价还价的交易平台。
在巴基斯坦问题上,特朗普似乎在其第二任期内的印巴军事对峙中看到了多重机遇,从危机调解到经济收益皆有可图。讽刺的是,他是以牺牲对印关系为代价重启对巴接触,而巴基斯坦过去十年与中国关系日趋紧密,但其在地区与全球范围内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影响力仍有限。相比之下,印度的战略视野已不再以巴基斯坦为参照,在经济实力大幅领先巴基斯坦的同时,更将重心投向印太安全与区域互联互通等更广阔的议题,正以全球地缘政治关键参与者的姿态重塑区域格局。
特朗普政府将印巴地区视为一个绝佳舞台,借此既可确立自身的外交主导地位,又能塑造其作为“全球问题解决者”的形象。然而,这种叙事更多反映了他对个人品牌的经营,而非实际外交成就。更值得警惕的是,从全球层面看,这种叙事暴露了“危机被个人或特定利益集团工具化”这一严重问题。特朗普通过对印度商品征收关税、将对巴援助与战略合作挂钩等方式,以贸易施压,这种被动攻击式外交是为获取对方的让步,却伪装成危机管理。特朗普的调解言论,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迎合了他渴望获得国际认可:获得全球性的赞誉,甚至是诺贝尔和平奖,以证明自己能化解国际旧怨的执念。美巴关系的突然回暖,很大程度上基于巴基斯坦在经济或其他方面对美方的持续让步。但这种回暖是否足以改变特朗普在南亚的整体战略计算,仍有待观察,尤其是在中国区域影响力扩大与印度战略再定位的背景下。
自特朗普政府首次上台以来,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已发生显著变化。以中东为例,多场持续冲突迫使美国调整战略重心。在第二任期中,特朗普政府在中东地区有两大核心关切:一是捍卫以色列安全的同时,遏制伊朗的核野心,二是以推进《亚伯拉罕协议》(the Abraham Accords)的方式整合地区和平进程。从经济层面看,后者尤为重要。特朗普政府力图通过建设连接地中海与印太地区的能源走廊,拓展区域互联互通。倘若以色列与伊朗的对抗升级,其外溢效应波及波斯湾、阿富汗乃至南亚,美国将把在地理上毗邻伊朗的巴基斯坦视为潜在战略支点,可在控制局势中发挥作用。
当中东局势持续升级、濒临更大规模冲突时,美国正悄然评估地区局势变化,并考量巴基斯坦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特朗普邀请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阿西姆·穆尼尔(Asim Munir)访美,这一举动体现出美方摒弃了惯常的民主姿态,准备直接与巴基斯坦军方这个真正的权力中心展开对话的诚意。此举也揭示出特朗普政府内部已默认一个事实:巴基斯坦的民政机构往往形同虚设,真正的战略决策并非出自伊斯兰堡(Islamabad),而是由拉瓦尔品第(Rawalpindi)的军方势力所主导。更重要的是,此举表明美方有意为这种军事主导地位正名,实质上是向巴基斯坦作出让步,包括那些损害印度安全利益的妥协。
巴陆军参谋长穆尼尔此次访美的时机表明,美国有意将巴基斯坦打造成一个战略沟通渠道或缓冲地带,以应对可能爆发的伊朗军事冲突。尽管巴基斯坦与伊朗的历史渊源及其与土耳其、卡塔尔等国逐渐形成的“伊斯兰阵营”关系可能使其决策复杂化,但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救助的迫切需求、在多边论坛上对美国支持的依赖,以及获取西方军事技术的渴望,都确保巴基斯坦将继续对美方利益保持敏感。对特朗普政府而言,巴基斯坦可成为一个具有可塑性的合作伙伴,既能服务于地区地缘政治布局,又能在大国竞争中发挥工具性作用。至少,在巴基斯坦的军事部署对美国具有战略价值。因此,穆尼尔此次“无媒体公开”的访美,凸显了特朗普在伊朗局势可能升级前谋求巴方配合的精心布局。
此外,大量证据表明,特朗普重访巴基斯坦的深层动机是经济考量,特别是与美国战略目标相契合的三大金融领域。首先,特朗普家族在加密货币领域的深度布局,与巴基斯坦新兴加密货币计划的关联。特朗普近期推出了自己的数字货币“特朗普币”($TRUMP),作为其政治品牌建设和金融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有报道称,巴基斯坦已建立本国加密货币储备,并投资了与特朗普关联企业相关的项目。由于全球加密交易监管缺失、透明度极低,这种利益交叉形成潜在冲突却难以依法规避。这种金融利益的趋同,或可解释特朗普在重启对巴关系时表现出的急迫与热情,堪称私人财富积累与治国方略罕见的交汇点。
其次,美国此举背后还存在一个更深层次、更具长期性的经济布局:构建关键矿产伙伴关系。随着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美国愈发担忧中国在半导体、电动汽车及先进军工所需关键矿产的全球主导地位。最新地质调查显示,巴基斯坦西部特别是俾路支省,可能蕴藏锂、稀土和钴等未开发储量。在此背景下,若能仿美国与乌克兰达成的“战略矿产协议”,与巴基斯坦签订类似协定,将为特朗普政府带来经济与地缘政治的双赢局面。虽然此类协议目前仍属设想阶段,但完全契合特朗普通过双边协定实现经济主导的战略构想;这些协定表面遵循制度化框架,实则仍带有浓厚的个人化色彩。然而,此类协议也可能让美国再度陷入反恐泥潭,特别是考虑到巴基斯坦西部俾路支和开伯尔-普赫图赫瓦地区的叛乱状态。
其三,特朗普提及可能与巴基斯坦达成石油交易,更清楚地揭示了其经济动机。美国能源信息署(EIA)估算,巴基斯坦拥有约91亿桶可采石油储量。尽管未获证实,但却正是特朗普试图与巴基斯坦建立新纽带的关键要素。鉴于巴基斯坦此前多次开采尝试均告失败,特朗普此次押注能否成功尚待检验。与此同时,作为美巴关系转折的首个实质性信号,巴基斯坦即将接收首批美国原油。巴基斯坦最大炼油厂赛能源有限公司(Cnergyico)已与维多集团(Vitol)签署协议,将进口首批美国原油。此次交易涉及100万桶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WTI),预计2025年10月下旬抵达。
特朗普在第二任期重新拉拢巴基斯坦,标志着美国战略布局发生刻意转变——这种转变带有经济投机性、外交破坏性,并且日益受到个人利益驱动。尽管印度仍是美国的关键战略伙伴,但特朗普多变的“交易型外交”给两国关系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如果美国为追求短期利益而再次对巴基斯坦给予战略宽容,美印关系可能面临更大压力。巴基斯坦此次重返美国战略视野,虽非以传统盟友身份,而是作为一枚兼具经济与地缘政治用途的实用棋子,标志着美印关系正在回归印度曾希望早已超越的旧有模式。
四、印度的关切
对印度而言,美国对巴基斯坦政策的调整重新点燃了其长期存在的焦虑。即便只是出于实用主义考量,美国或将巴基斯坦重新视为战略伙伴的任何迹象,都会引发印度对“双重信号”和战略信任受损的警惕。虽然印美关系依然坚实且多层面互动,但美巴关系的回暖可能在双边关系中注入新的摩擦。这并非意味着重回冷战式阵营划分,而是会出现间歇性紧张,考验印美伙伴关系的韧性与成熟度。印度始终对美方向巴基斯坦提供军事援助或经济支持保持警惕,尤其当这些援助未与巴方反恐行动明确挂钩时。双方在巴基斯坦的分歧,可能为印美战略协调机制的制度化发展进程添加新的变量。尽管四方安全对话(QUAD)、“美印以阿”四边机制(I2U2)以及“信任计划”(TRUST)等双边技术倡议体现了美印之间的共同长远愿景,但这些平台高度依赖彼此的战略互信。
印度以审慎的外交姿态应对特朗普政府政策立场的反复无常。尽管特朗普屡次声称自己在调解印巴关系中发挥作用并造成误导性舆论,但印度始终通过持续反驳方式进行应对,并强调特朗普所谓“在印巴军事紧张后迫使印度同意停火或贸易让步”的说法并不属实。印度在多个层面重申,是巴基斯坦率先通过军事行动总监(DGMO)提出停火请求。
如前文所述,印度的外交强硬立场在印度外交秘书唐勇胜的反应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当特朗普邀请莫迪在结束加拿大七国集团峰会返程途中访问美国时,唐勇胜抢先驳斥了美方可能利用关税谈判筹码促成印巴领导人会晤的说辞。尽管措辞得体,但这一驳斥无疑否定了特朗普预设的调解剧本。印度始终坚持长期立场,在涉及主权的问题上,尤其是克什米尔问题上,不接受任何第三方的调解。
特朗普执意将自己塑造为解决巴以冲突、俄乌冲突以及印巴冲突的“全球调停者”。这种姿态或许能满足其个人政治野心,却拿不出任何实际成果。事实上,凡经他宣称介入的重大冲突,在他的领导下并未看到持久或有意义的解决方案。他在处理印巴冲突时以经济胁迫或贸易威胁为手段,暴露出对这场复杂矛盾背后历史渊源、政治格局、地缘现实与宗教因素的肤浅理解。更根本的是,他误判了现实:印度已超越“印巴对立”的二元叙事框架,而巴基斯坦仍深陷多重系统性危机,政治动荡、经济脆弱,且四面楚歌,与伊朗、阿富汗及印度接壤的边境地带尽呈对峙之势。
特朗普政府拉拢巴基斯坦的做法,或许能服务于美国的短期战略或经济利益,但绝非地区和平的长久保障。这种放任巴基斯坦内部失序、重新将其军方主导的体制合法化的逻辑,很可能破坏该地区得来不易的战略平衡。此外,美国方面有意将巴军方而非民选政府视为真正的权力中心,这向外界传递了令人不安的信号,表明美国的优先事务可能发生偏移。尽管印美关系稳健、战略性强且结构牢固,但特朗普反复无常的外交态势,给原本稳定且充满前景的双边互动注入了不必要的摩擦。此举给印度带来完全可以避免的困扰,问题不在于威胁两国伙伴关系的根基,而在于模糊了双方本应清晰一致的共同战略重点。
五、美印关系的未来
展望未来,特朗普对巴基斯坦的外交布局将通过三个关键变量影响印美关系。首先是美国印太战略的走向,特别是对华政策的演进轨迹。若美国为达成与中国的交易性经济协议而弱化美国在印太地区遏制中国影响力的承诺,印度作为制衡力量的作用可能暂时失去意义。然而,鉴于中美战略竞争的深层结构,这种转变的可能性较低。
第二个关键因素是伊朗与以色列冲突的发展。在局势日益紧张的中东地区,美国可能将巴基斯坦视为管控危机外溢的应变伙伴。然而,这种做法隐藏着巨大风险,若巴基斯坦采取两面下注的策略,不仅积极靠拢新兴的伊斯兰轴心,同时向美国索取利益回报,这种危险的双重博弈反而可能在更大范围内点燃中东与南亚的动荡之火。
第三,特朗普推翻拜登时期的清洁能源政策并重新强调化石燃料,可能使巴基斯坦成为潜在的能源合作伙伴或市场。2025年10月,美国开始向巴基斯坦出口石油,并考虑在该国进行能源勘探投资,这或将成为美巴能源关系的转折点,并为美印关系蒙上阴影。与此同时,印度为重塑平衡并实现其更大目标,将2024年的能源进口额从150亿美元提升至250亿美元,目前正在加大自美进口力度。美国如何在印巴两者间平衡,仍待观察。尽管自特朗普第二任期以来,印美政策存在分歧,但防务合作仍是双边关系最牢固的支柱。印度凭借“主要防务伙伴”地位,通过开展防务贸易、联合军演,并通过“信任计划”等推动技术合作,使美印关系有望进一步深化。特朗普对巴基斯坦态度的反复难以撼动这些稳固纽带。
然而,若美国贸然深化对巴基斯坦的扶持,可能使巴基斯坦在中美之间扮演“地缘支点”的角色,从而破坏南亚乃至更广泛中东地区的稳定。尽管印度对特朗普近期的外交即兴举动表面上保持冷静,但其战略考量却十分清醒。印度以低调而坚定的方式回应,实则展现出了深思熟虑的外交智慧。印度深知无需公开对抗,却始终清楚潜在风险,并坚定捍卫其主权立场。
总之,美印战略伙伴关系在过去数十年间取得了长足进展,如今已成为印太架构的核心支柱。双方在制衡中国、推进科技合作、维护民主价值观等领域的共同利益,使这些成果更加稳固且具有深远意义。但正如所有成熟的关系那样,这种伙伴关系同样需要经受压力测试,而这些压力往往来自意想不到的方向。巴基斯坦因素在特朗普第二届任期内再度浮现,虽不至于从根本上颠覆美印关系,但确实引入了可能考验其韧性的新变量。未来数年,由地区格局重组、战术诉求博弈以及威胁认知演变所驱动的周期性考验,将成为界定双方伙伴关系格局的关键。印度与美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在于,如何在妥善管控分歧的同时,始终不忘维系双方关系的战略大局。
作者简介:
哈什·V·潘特(Harsh V. Pant),现任新德里观察家研究基金会(ORF)研究与外交政策副总裁,同时担任伦敦国王学院印度研究所客座教授。
维韦克·米什拉(Vivek Mishra),新德里观察家研究基金会(ORF)战略研究计划的副主管兼美洲事务研究员。



南亚研究通讯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