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雕琢婴幼儿的大脑(22)
作者:曹建军
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做个有深度的明白家长。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加粉丝、关注,这对我很重要,非常感谢!以下是正文:
Ⅰ 心理学原理
人出生后神经元的核心发育进程:
1 神经元突触爆发式形成: 出生后头几年(尤其是0-3岁),特定脑区在关键时间窗内,突触数量呈爆炸性增长(突触发生),远超成人水平。神经元伸出大量树突和轴突分支,积极寻找“伙伴”建立海量新连接。
2 神经突触修剪: 紧随爆发期之后,贯穿童年、青春期直至成年早期(高峰期在青春期)。严格遵循“用进废退”原则:被频繁有效使用的连接(主干道)被加固拓宽;闲置无用的连接(小径)则被逐渐清除。这是打造高效、专精神经网络的核心过程,突触总数从儿童早期的峰值回落到成人水平,但网络效能大大提升。
3 神经纤维髓鞘化: 从胎儿期开始,出生后持续加速,贯穿整个发育期,高级皮层(如前额叶)甚至持续到20多岁。少突胶质细胞像“电工”一样,用髓鞘包裹轴突。这极大地提高了神经信号传导的速度和同步性,是注意力、思维速度等高级认知功能成熟的物理保障。
家庭为婴幼儿提供稳定、支持性的环境,就像为高速行驶的赛车铺设了平整的赛道,婴幼儿的思维速度、情绪控制和复杂规划能力在稳步提升,为未来的学术和人生之路打下了坚实的物理基础。
家长注意:好的父母为孩子提供了“营养、安全且丰富”的环境,他们像优秀的园丁,既促进了神经元幼苗的茁壮生长(突触爆发),又通过爱与引导进行了精心的修剪(突触修剪),并持续优化了大脑的“信息高速公路”(髓鞘化)。
普通父母提供了“基本生存但缺乏精神互动”的环境,他们像一个疏于照看的园丁,大脑的发育更多地依赖自身的生命力,虽然也能成长,但形态和效率可能未达到最佳状态。
不好父母可能提供了“充满毒害”的环境,他们像一个破坏者,不仅阻碍了健康神经网络的建立,还通过压力和暴力,促使大脑朝着适应恶劣环境的畸形方向发展。
所以,好的教育,本质上是为孩子的大脑提供一个最佳的发育环境。理解这一点,能让我们以更科学、更敬畏的心态去对待孩子的成长。
Ⅱ 虚构小故事
三个不同类型的家庭,构思三个反映孩子大脑发育关键期的小故事。
故事一:好父母 —— 小哲的“大脑建筑工”
爸爸林诗杰,妈妈许梅香,儿子小哲(林哲)
1. 突触爆发式形成期 (0-3岁):建造“无限可能”的乐园
清晨,阳光洒进客厅。林爸在地板上铺开彩色的爬行垫,上面散落着不同材质、形状的玩具。小哲趴着,努力伸手去够一个摇铃。林妈没有直接递给他,而是用温柔的声音鼓励:“小哲,加油,自己拿起来!” 当小哲成功抓住并摇响时,爸爸妈妈一起为他鼓掌,小哲也更开心。家里的墙壁上贴着简单的图形和字母,林爸每天都会抱着小哲“阅读”绘本:“这是小狗,汪汪!” 他们经常带小哲去公园,让他触摸树叶、感受微风、听鸟鸣。在这个阶段,爸爸妈妈就像是勤恳的“园丁”,为小哲的大脑提供了丰富、充满回应的环境,让他神经元上的“小树杈”(树突和轴突)疯狂生长,连接成一片茂密而充满潜力的森林。
2. 突触修剪期 (幼儿园至小学):从“杂草地”到“高速路”
小哲五岁了,对恐龙产生了浓厚兴趣。林妈没有觉得这只是小孩的胡闹,而是带他去自然博物馆,林爸和他一起用纸箱做“恐龙盔甲”。当他因为搭建的积木塔倒塌而沮丧时,爸爸没有急着帮他,而是引导他思考:“你觉得是哪里不稳?我们试试把大的积木放在下面会不会更好?” 他们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但鼓励他玩拼图、搭乐高、在户外奔跑。那些由兴趣驱动的“恐龙神经通路”和由解决问题强化的“思考神经通路”被频繁使用,变得像主干道一样宽阔而坚实。而一些因为无所事事或沉迷屏幕可能形成的“闲置小路”,则在父母的引导下被自然“修剪”掉了。小哲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3. 髓鞘化期 (青春期):为“思绪赛车”铺设赛道
进入初中后,小哲迷上了编程和机器人。他的书桌上不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在父母的帮助下,学会了如何规划项目、管理时间。林爸会和他一起研究代码,讨论逻辑;林妈则负责保障他的营养和睡眠,提醒他劳逸结合。当他为了一个比赛熬夜准备时,父母没有一味斥责,而是和他分析利弊,强调效率比时长更重要。在这个前额叶皮层(负责计划和决策)持续髓鞘化的关键期,家庭为他提供了稳定、支持性的环境。就像为高速行驶的赛车铺设了平整的赛道,小哲的思维速度、情绪控制和复杂规划能力都在稳步提升,为他未来的学术和人生之路打下了坚实的物理基础。
故事二:普通父母之家 —— 小雨的“随性生长”
家庭: 爸爸许一凡,妈妈曾琳香,女儿许小雨
1. 突触爆发式形成期 (0-3岁):温和但单调的“背景音”
小雨的婴儿时期是在温和但略显单调的环境中度过的。爸爸妈妈爱她,但更多的是满足她的生理需求。喂奶、换尿布、哄睡,都做得很好。但家里的玩具不多,也很少有人特意趴下来和她互动。妈妈做家务时,常让小雨自己坐在婴儿车里,旁边开着电视作为背景音。爸爸下班累了,就喜欢抱着手机看视频,偶尔逗逗孩子。小雨的大脑也在形成大量连接,但这些连接缺乏多样性和高质量的互动刺激,就像一片自然生长的树林,虽然也是绿的,但树种单一,缺乏精心规划的活力。
2. 突触修剪期 (幼儿园至小学):被忽视的“兴趣幼苗”
小雨上小学后,有一次美术课上,她画了一幅很有想象力的画,老师表扬了她。她兴奋地拿回家给妈妈看。许妈看了一眼,说了句“画得真好”,就顺手贴到了冰箱上,转身去忙晚饭了。小雨对画画的短暂热情,就像一株没有得到持续浇灌的幼苗,很快就被其他事情淹没。放学后,她最常见的活动就是看动画片或者自己玩。爸爸妈妈觉得孩子不哭不闹就行,很少主动引导她进行更复杂的游戏或阅读。她的大脑也在进行修剪,但“修剪”的标准更多是基于“省事”和“习惯”,而非“优化”。一些本可以发展成特长的神经连接因为缺乏使用而慢慢消退。
3. 髓鞘化期 (青春期):时断时续的“信号”
初中后,小雨的学习任务重了,注意力有时不太集中。当她遇到难题想请教爸爸时,许爸可能会说:“爸爸忙着呢,你去问问妈妈。”或者简单地给个答案。家里的生活节奏有些混乱,经常很晚才吃晚饭,影响了小雨的睡眠。在做重要决定时,父母也很少和她深入沟通,只是下达指令。这导致她大脑中负责高级认知功能的“神经光纤”髓鞘化过程,像是在一条时断时续、信号不良的线路上进行。她的思维有能力变得更快、更高效,但家庭环境未能提供最稳定、最积极的保障,使得她的潜力未能完全发挥,成了一个乖巧但缺乏突出亮点和内在驱动力的普通学生。
故事三:不好父母之家 —— 小源的“发育逆境”
家庭: 爸爸赵大勇,妈妈王红梅,儿子小源(赵清源)
1. 突触爆发式形成期 (0-3岁):充满压力与空白的“荒原”
小源的童年早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压力。爸爸脾气暴躁,经常和妈妈吵架,摔东西的声音、尖锐的争吵声是小源最早的“听觉启蒙”。妈妈心情不好时,会对哭闹的小源感到厌烦,有时会把他独自留在床上很久。家里几乎没有适合他的玩具,唯一的“安抚物”可能就是一个旧手机,让他看一些闪烁快速的短视频。他的大脑神经元也在努力建立连接,但这些连接很多是在恐惧、忽视和过度感官刺激(短视频)的异常环境下形成的。这片本该繁茂的“神经森林”从一开始就生长得杂乱、扭曲,且基础薄弱。
2. 突触修剪期 (幼儿园至小学):被“暴力修剪”与“杂草丛生”
小源在幼儿园表现出攻击性和注意力不集中。当他与其他小朋友争抢玩具时,赵大勇的解决方式往往是打骂:“小兔崽子,又给我惹事!” 这种暴力管教,强行“修剪”掉了孩子表达情绪的通道,却加固了“恐惧”和“攻击”的神经通路。同时,为了让孩子安静,父母给他更多的手机玩,那些快速切换、无需思考的娱乐内容,像疯长的杂草,挤占了需要耐心和思考的神经连接的生存空间。他的大脑遵循“用进废退”原则,“逃避”和“即时满足”的路径被越用越宽,而“专注”和“思考”的路径则因闲置和压抑而萎缩。
3. 髓鞘化期 (青春期):濒临断裂的“线路”
进入青春期,小源的问题彻底爆发。他情绪极不稳定,在学校屡屡违纪。他的前额叶皮层本应在持续髓鞘化中变得高效,成为情绪的“刹车片”,但家庭的持续冲突和父亲的暴力榜样,让他的情绪脑(杏仁核)始终占据上风。赵大勇除了打骂,没有任何有效的沟通。王红梅则以泪洗面,无能为力。小源的大脑就像一套本应高速协同工作的精密系统,却因为长期供电不稳(营养、睡眠问题)、信号干扰(家庭压力)和缺乏维护(情感支持),导致“线路”(轴突)绝缘不良、信号串扰、延迟严重。他的冲动控制、计划能力和理性思维都受到了严重损害,未来的道路布满荆棘。
这三个故事形象地说明了,父母的养育方式并非只是提供衣食住行,它直接参与并塑造着孩子大脑的物理结构和功能,深刻地影响其一生。
说明:本文属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原理》之《个人形成论》的《大脑发育与心理发展》部分之十五,后续将持续发布后续部分。
曹建军忠告:这里好家长是理想化的家长,是完美的家长。完美的家长培育出来的孩子很可能不完美,甚至可能会比较糟糕。心理学上认为比较合理的是做足够好的家长,也就是七分好,三分留白。在普通家长的基础上,再加上好家长的理论指引,这样就可能成了足够的好家长。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