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数百亿,全国第一泡面大省,到底有多牛?
作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方便面之乡”,巅峰时期的河南,仅凭“一省之力”,就占据了全国35%以上的市场。
如今2448亿元的全国速食市场中,大家的宵夜,可谓都被河南这个“泡面宇宙”给承包了。
点击上方视频立即观看
以下是本期视频脚本:
在国人的深夜食堂里,方便面永远都有一席之地。
然而有这样一个省,全国每三袋方便面中的一袋,每五份酸辣粉中的四份,都出自这片土地,作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方便面之乡”,巅峰时期的河南,仅凭“一省之力”,就占据了全国35%以上的市场。
尤其随着白象、南街村、杨掌柜等一批国民品牌的崛起,河南的方便面产业已经成为了一个超级规模的产业集群,更构建了从原料种植到终端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每天有8000吨面粉被加工成面条,相当于每秒钟就有231包方便面诞生。
根据世界方便面协会最新公布数据,按国家的生产和消费总量来排名,中国一直是全球方便面第一消费大国。
不仅是方便面,河南的副食品生产能力之强,同样以一省之力生产了全国85%的速冻水饺、75%的汤圆、还有50%的火腿肠。
如今2448亿元的全国速食市场中,大家的宵夜,可谓都被河南这个“泡面宇宙”给承包了。
90年代末的时候,可谓是河南方便面产业的黄金爆发期。
彼时的中国城镇化加速推进,农民工群体壮大、快节奏生活方式普及,催生了对便捷、廉价速食的刚性需求。
河南方便面企业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以“量大价优”的产品迅速抢占了市场,南街村1989年投产第一条方便面生产线,短短3年便实现产值破亿,豫竹方便面也在这一时期从亏损走向盈利,1990年起连续扩建生产线。
白象食品也在2003年推出“大骨面”,开创方便面“汤品类”先河,当年销售额突破52亿元,市场份额一度逼近康师傅、统一,成为行业头部玩家。
2010年前后,河南也成为了全国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基地。
当时整个产业以“低价”为核心竞争力,单袋售价1-2元的产品成为市场主流,依托庞大的产能规模和下沉渠道,实现了产值的快速增长。
从细分数据看,河南方便速食产业已形成多元品类矩阵,除传统方便面外,酸辣粉、自热食品等衍生品类,也贡献了显著增量,尤其是新郑市作为产业集聚地,仅方便食品就占据全国20%的市场份额。
毕竟河南作为“中原粮仓”,拥有得天独厚的原料优势。
全省小麦产量常年占全国1/4,为方便面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供应,产业的集群效应,也从源头降低了采购与物流成本。
在新郑经济开发区半径几十公里内,驻扎着面粉厂、脱水蔬菜基地、调味包工厂、包装印刷厂等20家产值超亿元的食品企业,以及配套物流都一应俱全,让河南的方便面成本比全国平均低15%。
加之河南地处全国地理中心,铁路、公路、航空网络密集,郑州、漯河等城市是全国重要的物流枢纽,同样放大了产业优势。
然而尽管河南方便面产业规模庞大,但仍存在“有规模少龙头、有产品缺品牌”的痛点。
目前全国方便面市场仍由康师傅、统一占据最大份额,河南本土企业中,尚未出现百亿级龙头企业,产品结构上,也是中低端产品占比偏高。
因此,国产泡面“太低端”的声音,也从未消停。
而高端产品的市场,却是韩国泡面的天下。
根据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KOTRA)的数据,十年间,中国进口韩国方便面的总量已增长了近十倍。
不仅长期霸占韩国泡面的最大出口市场一位,且是第二名美国的两倍,韩国泡面在进口泡面的市场份额也是妥妥的过半且第一。
比如农心作为最早在中国布局的韩国品牌,自打从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其销售业绩已经涨了足足20 倍。
相较之下,国产泡面想要追上,却是难上加难。
毕竟,国产泡面的主力消费群体,是“沉默的大多数”,那些偏远的学校、农村、工厂等不发达地区的泡面出货量,才主流。
而韩国泡面正是遇上了国内电商的发展,才能在线下渠道铺设不多的情况下卖到国内各地,比如顾客可以在村里的小卖部里买到国产泡面,但肯定买不到进口泡面。
这也造成了国产泡面的高端化的两难,因为最大的出货量在这些地方,低价、果腹比好吃更重要,把泡面变贵、做成美食,违背主要群体的需求,无疑是本末倒置了。
毕竟对于国产泡面来说,便宜实惠就是使命,而每个80、90后的童年回忆,也都是来自河南的“投喂”。
你为“国产泡面”花过钱吗?评论区聊起来!



深氪新消费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