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江两高中生奸杀案,为什么我认为是铁证,不能相信网络文学描述

冷水江两高中生奸杀案,为什么我认为是铁证,不能相信网络文学描述

我经常去冷水江,有次岳父过生日还写了个文章介绍冷水江经济。所以,我对冷江很了解,当地就6万人,小县城一样。这个案子影响很大,牵扯到不少人,并不是没有信息。

这事是2016年,有人放到网上引发了广泛关注。但当地人早就知道,挺哄动的一个案子,我也听过闲聊。我记忆中并没有说是觉得冤枉,是说女老师被两学生奸杀太可怕了。但是什么东西放上网了,会被各路写手添油加醋,最后变成攻击政府的“冤案”,说是刑讯逼供,写得很苦情。写手的优点是会写,很能让人共情;弱点是不太会核实真相,问的人说啥就写啥,没能力核实真假,甚至会诱导式提问,甚至赤裸编造。有时写手和家属聊着聊着,就炮制出新说法了。

说实在的,没想起啥事是通过网络断案,最后翻案的。一般是事实清楚以后,民间呼吁改判。例如2017年的山东于欢辱母杀人案,杀人事实是清楚的,网络舆论同情其动机,最后无期改成判5年。断案、翻案需要证据,而这些证据,只有公安机关有能力多方调查,最后给出权威结论。我看过一些公安办案的细节,公安机关优点是不会轻易相信人说的,因为太多人撒谎,所以非常重视证据。

2009年8月25日晚,事发在冷水江制碱厂职工家属院11栋楼顶,41岁英语教师刘甲被害,抢救后死亡。为什么抓了谢某和刘某两人?

一个居民向警方举报,当晚7点半左右,看到谢某和刘某正在从14栋的5楼往6楼走;另一居民也称在11栋附近看到这两名少年。8月27日,案发后两天,警方根据关键目击证词,直接上门将两名少年抓走。8月30日,两人作出有罪供述,承认作案。

按照案情公布的细节,两人是8月25日晚上7点多看了黄色视频,然后迅速做案,前后也就2小时。

这里有一个关键的网络断案事实,这几天有没有下雨。网上群众传得沸沸扬扬,说8月25日和26日没下雨,因为气象局记录是:8月25日阵雨转多云,降雨量0.0毫米;8月26日雷阵雨转晴天,降雨量0.1毫米。

实际上,从昨日湖南高院公布的案情来看,8月25日晚上21点多,第三人张某,外出时碰上下雨,就到11栋家属楼躲雨。雨停后张某走到楼顶,发现刘甲在地上不动,就去猥亵了。张某2018年6月被比中DNA,2019年3月被抓,2023年被判4年半。

这不是很清楚么?两人奸杀的时候没下雨,然后到9点才忽然下了一阵子雨,马上停了,张某才因为犯事了。所以,天气记录是阵雨转多云,降雨量0.0毫米。这完全符合生活经验,才下一阵子,比如5分钟,和下2小时相比,降雨量可以忽略不计。但这是并不是没下雨。

再一个问题是两人作案的木棒,警方说木棒上的DNA证据被雨水洗了,没法送检。后来有个律师引为最大疑点,说没下雨怎么洗?

事实是,凶器木棒是8月30日被找到的,地点是事发小区附近的猪圈处。气象记录,8月29日多云转雷阵雨,降雨量7.9毫米;8月30日阴天转小雨,降雨量2.9毫米。如果忽然来个大点的阵雨,是有可能把木捧上的证据洗掉,并不是没有雨。

就这些细节来说,我是不太相信网络写手、律师灵机一动的。公安办案要科学得多,而这个案子是经过最高法院批示的,不可能不重视。从公布的证据看,非常多,足以说明作案的谢某和刘某,以及两人的父母,在8月25日、26日进行了掩盖罪行的活动,而且还露馅了。这些证据是非常扎实的,都公布出来了。

而网络文章,把这全都解释成刑讯逼供,连父母包庇的事也是刑讯逼供。这就不是讲证据了,而是写文章的手法。事实真相是,两个罪犯及其父母都策划了撒谎,但两人一起犯案、串供,证据实在太多,没法掩盖,最终只好供认了。

下面这个就是典型的网络文章,写得很苦情,文学手法搞得不错。但“一起发生在没有下雨的夜晚奸杀案”,明显不对,明明就是下了雨。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