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奋斗——中国的四次工业化历程

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节选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农耕文明领先世界。汉代时,中国人口超6000万,垦地超8亿亩。唐代“长安城中百万家”。北宋时,拥有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近50座,国家税收峰值达到1.6亿贯,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当时,伦敦、巴黎、威尼斯、佛罗伦萨的人口都不足10万。

工业革命是一个神秘的社会经济迅速变化的过程。工业革命使得不足世界人口10%的少数西方国家一度统治了全球。工业革命之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国家陷入贫穷落后、战乱频仍的状态长达百余年。

晚清政府的自救——中国第一次工业化的失败(1861—1911)

1860年,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再次被英国击败。1861年1月11日,爱新觉罗·奕訢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辛酉政变后,洋务派在慈禧的支持下,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以求“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力图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海军与工业体系。洋务运动的开始比成功引发日本工业化的明治维新早了近10年。

1894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彻底击碎了满清政府的梦想。半工业化的小小日本,强迫没有工业化的几千年农业文明的偌大中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屈辱的《马关条约》。

中华民国的努力——中国第二次工业化的失败(1911—1949)

1911年的辛亥革命彻底摒弃了“榨取性”的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基于西方宪法的“包容性”政府。新生的共和政府喊出了“民有,民治,民享”“只有科学和民主才能救中国”的口号。试图通过全面模仿美国的民主、分权的政治制度来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虽历经近40年的努力,但因民国政府对解决中国贫穷问题和国家和平与统一的无能,使得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平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文盲率高达90%左右。

中国第二次工业化尝试的失败解释了为何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能够在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我国东北;在1937年对中国几乎毫不费力且极度残暴野蛮地大举入侵,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血案。

新生中国的奋斗——中国第三次工业化的失败(1949—1978)

新中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工业化尝试。在前苏联的支持下,建设了鞍钢、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洛阳拖拉机厂等钢铁、机械、能源、国防等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业项目,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石。在苏联援助中断后,自力更生取得“两弹一星”等重大成就。1970年,中国工业比重达到了40.5%,首次超过了第一产业35.2%的占比。但在此期间,企业缺乏活力,产业结构失衡,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缓慢。1978年,中国本质上仍然困在同样的马尔萨斯贫困陷阱中,人均消费与收入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没有显著差别。30年过去了,这个尝试再次失败。

在此期间,新中国虽然经历了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以及难以中断的台海风云,基本保持和平发展的状态。这是前一百年梦寐以求都没有做到的成功。

新经济改革的成功——中国第四次工业化的伟大胜利(1978——)

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创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奇迹。1978年,中国经济总量排全球第十一;2005年,超过法国,居第五;2006年,超过英国,居第四;2007年,超过德国,居第三;2009年,超过日本,居第二。2010年,我国制造业规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

这次由13亿人一起引爆的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中国和全球的经济和地缘政治格局。2011—2013年,中国消费了65亿吨水泥。中国在这三年内的水泥使用量比美国整个20世纪(1901—2000)的使用量还多出50%。随着中国对原材料和能源的巨大需求并进入全球商业网络,中国正在动员与推动整个亚洲大陆、拉丁美洲、非洲甚至工业化的西方前行。

经过一百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最终在仅仅一代人的时间里,创造了比她过去5000年所创造的总和还要多的生产力,从一个极度贫穷的、人均收入仅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平均水平三分之一的农业国转变为世界上最大和最具活力的制造业强国。

根据文一著《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一书整理编写。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