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卫员口中的杨靖宇将军的佩枪

前不久,有朋友转来一则资料,系1978年5月3日,胡维仁、孙践二同志访问时任吉林省二轻局副局长黄生发的纪录全文,感觉甚是宝贵。

黄生发曾任杨靖宇将军的警卫员。

黄生发对胡、孙二人口述的主要内容是杨靖宇将军生前的战斗风采。黄的口述有点长,有关将军的音容笑貌、坐立行走,习惯动作、口头禅等等,都有涉及。

本文不说别的,只捡笔者特别感兴趣的杨将军的配枪欣赏点评一下。

黄说到将军随身携带的手枪:“一支大镜面匣子,一支马牌手枪,一支小五锋子。”

黄的说法与日敌在射杀杨将军后对其身上遗物的拍照完全吻合。

500

上图即日伪为炫耀武功展示的杨将军牺牲时身上的遗物,其中就有将军随身携带的三支手枪,大镜面匣子,马牌撸子,小五锋子。

从小的说,先说这小五锋子。从图中看,这应该是柯尔特1908袖珍手枪或该枪西班牙的仿制版(狗牌撸子)。

500

这是柯尔特1908袖珍手枪,口径6.35毫米,弹匣容弹量6发。西班牙仿制版,口径增大到7.65毫米,容弹量减少至5发。这个容弹量,与“小五锋子”的俗称更吻合两枪外型差不多。

该枪在老电影《红日》中,被军长沈振新视作“没什么大用处”的小玩意儿。

500

6.35毫米口径的袖珍手枪,在一个野战军的军长眼中,自然是没多大用处的。杨将军随身带这个,可能主要是为了把玩,当然也可以在最后关头用于自卫。再说这马牌撸子,就是这样的:

500

马牌撸子,其实并不是一型,柯尔特M1903式7.65mm半自动手枪和柯尔特M1908式9mm半自动手枪都称作马牌撸子。图中看不清楚该马牌撸子的具体型号。关于马牌撸子,网络上说得太多,不赘述。

最后说说这大镜面匣子,就是这样的:

500

黄生发口述中,有对这支匣子枪的具体描述:

“他带的匣枪,当时叫金鸡满巢,子弹十发。他的匣枪比一般的匣枪秀气,扣发机,那时叫勾头,窟隆眼大,这些都是缴获的。”

关于大镜面匣子,坊间有一个特别顽固的误读,即特别多的网民,把镜面匣子当成了驳壳枪的代称,每见一支驳壳枪的图片就迫不及待地喊镜面匣子、镜面匣子。这当然是错的,大镜面匣子只是驳壳枪几十个型号中的一个型号,而且是特别罕见的一个型号。

毛瑟驳壳枪,从问世时的1895年到1899年,从1902年到停产时的1939年,有过几十次的变型,所有这些型号,在机匣的两侧,都开有几何形状的减重槽,有的还印有商标,有的还镌有铭文,有的则既有减重槽,也有商标,也有铭文。到了后期的1932速射型,还多出了快慢机。

500

而唯独1899年至1902年间由毛瑟厂专为意大利海军生产的一型驳壳枪,机匣的两侧既没有减重槽,也没有商标,也没有铭文,也没有快慢机,光光的啥都没有。不仅啥都没有,机匣的表面还打磨得特别光亮,如镜子一般。这枪来到中国后,擅长起外号的国人便将其俗称作大镜面。

500

这便是大镜面匣子的由来。

在旧中国,大镜面匣子很罕见,因为毕竟总共只有25000支的出品,传入中国的当然就更少。和当时其他型号的驳壳枪一样,大镜面匣子也是7.63毫米口径,也是140毫米枪管,也是10发固定弹仓供弹,也是半自动发射,除了机匣外观,并没有什么不同。但物以稀为贵,在旧中国民间和行伍间,这枪因稀有而显得十分珍贵。

黄所说的“窟隆眼大”,啥窟隆眼大呢?

这说的是该枪的击锤,民间也叫“机头”、“勾头”。

毛瑟厂给意大利海军生产的这批大镜面匣子,其击锤是一个大圆环。看图:

500

这种击锤,俗称“大环”击锤。

当然这大环击锤并不始于1899年毛瑟给意大利海军生产大镜面时,而是在这之前就有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大小。黄生发为什么要说这镜面匣子的勾头“窟窿眼大”呢?这是因为,传入中国的驳壳枪更多的是一种“窟窿眼小”的小环击锤,也称“麻雀头”击锤,即如下图这样的:

500

流行于旧中国的驳壳枪,十支有九支是这样的“窟窿眼小”的小环击锤,所以黄生发特别说到杨靖宇所用的大镜面匣子勾头“窟窿眼大”。

关于这支杨靖宇将军牺牲时所用的大镜面,还有一个讹传,即说该枪是中国大沽的仿造。这是错的。杨将军生前有没有大沽造镜面匣子我没看到过出处,不知有没有,但牺牲时用的这支大镜面不是大沽造,是德国造。照片在那摆着,虽然不甚清晰,但对驳壳枪稍感兴趣的,是德国造还是大沽造还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

关于德国造与大沽仿造的大镜面如何识别,笔者曾写有专文,这里不多说。黄生发继续说:

“他还有个二十响的旁开门的匣子枪,梭子拿不下来,也是张秀峰给背的,木壳。这是杨靖宇将军最喜爱的一支匣枪,也就说一路军就这么一支匣枪,机件也多,也精制。这种匣枪质量好,一般匣枪打多了,枪红了,就打近了,他这个好,张秀峰带的。张秀峰跑了之后就我给带的,我个小,带着碰腿。”

二十响,旁开门,梭子拿不下来,同时具备这几个条件的,就只有一种可能了。啥枪?西班牙造阿斯特拉902驳壳枪。

500

图中上为902,下为903。阿斯特拉902是固定弹仓的二十响。固定弹仓,就是黄生发口中说的“梭子拿不下来”。

旁开门,则指机匣的左侧板可以打开,如图:

500

旁开门是阿斯特拉900系列的共同特征,900、901、902、903、904E、904F都是旁开门。但20响固定弹仓的旁开门快慢机,就只有902了。

阿斯特拉902驳壳枪,口径同样是7.63毫米,枪管长180毫米,和德国造大肚匣子不同,其快慢机置于枪身右侧。该枪在中国同样稀有。

黄生发说整个第一路军仅有这一支,不夸张。何冰版电视剧《敌后武工队》中,有阿斯特拉902的出镜。

500

黄生发说到这枪时,还有两个字:“木壳”。木壳,就是可以兼作枪托的驳壳枪的木制枪套。如下图:

500

驳壳枪的木壳,太常见,但杨将军这支“梭子拿不下来”的旁开门二十响的木壳,就太不常见,太稀罕了。为啥稀罕呢?因为常见的木壳是为10响驳壳枪设计的。M712快慢机、阿斯特拉903快慢机是可拆弹匣供弹,有20发长弹匣,也有10发短弹匣,选装10发弹匣,木壳可以通用。但阿斯特拉902采用20发的固定弹仓,“梭子拿不下来”,一般的木壳怎么装得下去呢?

500

上图即20发固定弹仓的阿斯特拉902手枪和最常见的驳壳枪木壳,你看装的下去吗。普通的常见的木壳装不下“梭子拿不下来”的二十响,于是就有了不常见的该枪专用的木壳:

500

这个木壳有点笨,看着就笨。也有不太笨的,看下图这个:

500

这样的木壳,虽有一个大豁口,但因为盒盖的作用,枪是完全可以固定的。902装进去,就是这个效果了:

500

不知道杨将军用的是哪一种,但不管是哪一种,这两种木壳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十分罕见的。

东北抗联彭施鲁将军在回忆录中,有这样的一段:

“绿林队伍的头目都是最喜爱驳壳枪的,东北人把它叫做盒子枪。盒子枪品种较多,比较稀有的品种‘旁开门’和‘大镜面’,他们常常要花高价收买。”

其实,何止是绿林头目呀,作为一个武人,好枪谁都爱。身为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的杨靖宇,就同时拥有稀罕得令人垂涎的“旁开门”和“大镜面”。

黄生发在口述中,也说到了他自己的配枪:

“和杨司令分别后我到了八板陈政委那里。找到他以后,把信、把东西交给他以后,休息了一下。第二天找我谈,到密营里住,你把枪留下。他下我抢我就不给,我要留下一支,二号把三号筒,其余留给他,吵起来了。”

黄生发的口述没经过整理,读起来有点别扭。但这不影响我要捕捉的信息,重点是这句:“二号把三号筒”。啥意思呢?

在旧中国,不论民间还是军队,都习惯将驳壳枪分成一号二号三号,也称头把二把三把。其中的二号驳壳枪和三号驳壳枪,有几个不同,一是握把不一样。二号驳壳枪的握把略粗大略圆润,三号驳壳枪的握把略小略有棱角。

500

二是枪管长度不一样。二号驳壳枪的枪管长140/132毫米,三号驳壳枪的枪管长99/100毫米。

500

除了枪管长度的区别,还有就是三号驳壳枪的枪管有头箍,二号驳壳枪的枪管没有头箍。这是绝大多数二号驳壳枪与三号驳壳枪的区别。但有个别情况。黄生发用的这支“二号把三号筒”就是这种个别情况,请看:

500

二号的大握把,三号的短枪管,这也是极其罕见的一支驳壳枪。这是一战后毛瑟厂专门为法国警察生产的一型驳壳枪。这型驳壳枪总产量也少,进入中国的更少,但国内汉阳厂曾仿制。不知黄生发用的这支“二号把三号筒”的驳壳枪是毛瑟厂为法国警察生产的,还是汉阳厂仿制的。

(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