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方悟此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是唐代刘长卿的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大意是一个人在傍晚时候在农家投宿,夜里风雪交加,听到有人回家的事。

诗很简单,事情也不复杂,但我认为这首诗的水平并不逊色于杜甫,返璞归真,耐人寻味。

我记得曾经看过一首诗,后来怎么也想不起来名字和诗句了,我只是模糊的印象,多次搜寻也没有找到。

简单描述下:山村有客,大雪纷飞,骑马去买酒……

如果你能告知我这是哪首诗,感激不尽。我认为这首诗跟《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可以联系在一起读。

500

人生在世,犹如旅人。

在寒冬,一个人踽踽而行,远处看是苍茫的山色,孤身漂泊在外,又冷又饿,所以急着投宿。那个时代物质匮乏,又遭逢战乱,老百姓的困苦可想而知。

白屋即茅屋,跟朱门对应,我们看古代资料,老百姓普遍是住着低矮的破草屋,连李白、杜甫等社会名流都曾长期居住在这样的环境,杜甫还写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到了夜里,屋里的旅人听到外面传来狗叫的声音,柴门打开的声音,有人冒着风雪回家。

你可以代入其中想象一下那是什么情景,感受文字的穿透力,千年之后仍然让人感之其寒冷刺骨。

山村里错落几户农家,鸡犬之声相闻,跟大山相比,茅草屋很渺小,人也很渺小,在宇宙时空里真的如微尘一般。

但人又是伟大的生物,短短一首诗就保留了某年某月某日的某个时刻,让其不惧岁月的侵蚀,让无数后来的人能够品味当时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感受其中的苍凉、孤独和温暖。

我也是中年阶段才领悟到其中的滋味的,我想起宋代蒋捷的词《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人到中年才知道天高地阔,世事无常,中年人都是在旅途中,上下求索。

从前有无数人困顿在江湖之上,不知道要到哪里去,为前途迷茫,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一切都是偶然。

人都是困在身体里,困在社会关系中,困在时间和空间。

古代的人哪怕是徐霞客那样的人,一辈子又能走过多少路,踏过多少山,逢过多少河呢?又有多少是非恩怨,悲欢离合呢?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所以越敏感的人越无奈,深知世间之苦,唯有精神才能超脱。老方说中国人喜欢在精神上找出路,而西方人喜欢在物质上找答案,这是环境、历史、文化和哲学等不同带来的差异。

那么,究竟谁是对的呢?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对错,比如在清末那个阶段西方人就赢了,他们通过物质层面的研究搞出了蒸汽机、火车、大船、电话等,打得很多国家无还手之力。

而到了人工智能时代,就是中华文化主导的时代了,因为人终究是要向内求,心才是根本的答案。

文字如诗如画,当我们现在品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就跟诗人进行了一次时空对话,领悟了他当时的心境。

如果没有文字记录,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那一个人独自在山河行走的话,就太寂寞了。

而我们的问题是,前人留下了自己的情感痕迹,那我们究竟要留给一千年后的人们什么呢?老方说这是个大问题。

现在有多少文字、视频是可以经受住时间考验的?

无论贫富,每个人都需要努力创造价值,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困难和挑战,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问题永远解决不完,生命在于过程,矛盾就是生命。

只是希望我们最终能够无愧无悔,没有辜负自己这一生,没有白来世上活这一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