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万借款违约+盈利成谜,东方妍美IPO折戟背后的生存危机

港交所最新披露的信息,为医美赛道的狂热泼了一盆冷水——手握热门“童颜针”概念的东方妍美(成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其递交仅半年的港股IPO招股书正式失效。这场始于5月的上市冲刺,终究没能跨越资金链紧绷、核心产品难产的多重关卡,而2000万元银行借款违约的隐患,更让这家宣称聚焦再生医学的企业,陷入了“盈利无望、现金流告急”的生存困境。

500

债务违约叠加资不抵债,资金链逼近断裂红线

东方妍美的财务报表早已亮起红灯。截至2024年末,公司不仅录得6938.3万元的年度净利润亏损,两年累计亏损超1.3亿元,更出现了2002.2万元银行借款违约的严重问题。尽管公司声称借款已续期且未对业务造成重大影响,但招股书明确提示,此举可能触发银行加速偿债要求及交叉违约风险,为资金链埋下定时炸弹。

财务数据进一步揭示了其窘境:流动总负债高达1.96亿元,净资产为-3708万元,资产负债率飙升至123%,早已陷入资不抵债的境地。2024年公司毛利率从11.4%暴跌至2.6%,经营性现金流仅158.7万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3319.7万元。若无法通过上市募资补血,现有资金仅能支撑16个月运营,企业随时面临现金流断裂的风险。

核心产品“画饼”难落地,非核心业务撑不起营收

作为东方妍美最受市场关注的王牌,核心产品XH301(俗称“童颜针”)始终停留在“概念阶段”。这款由PLLA及CMC组成、宣称可刺激胶原再生的抗衰注射剂,至今未实现商业化落地,对营收贡献为零。反观公司的收入结构,2024年52%的营收来自医药中间体、面膜等边缘产品,贡献收入755.1万元,而真正体现技术实力的医疗产品销售连续两年负毛利。

更尴尬的是,公司唯一盈利的医疗研发及咨询服务收入占比从22.6%腰斩至10.9%,非核心业务主导的营收模式既无法支撑长期发展,也暴露了其在再生医学领域的技术转化短板。尽管2023-2024年累计投入9067.6万元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超300%,但高投入未能换来商业化突破,核心产品仍卡在注册审评阶段,研发效率备受质疑。

 

开支暴增与高管加薪并行,内控与合规双重失序

在亏损扩大、债务违约的背景下,东方妍美的内部管理问题愈发凸显。2024年公司行政开支大增113%,销售成本上涨23%,各项开支的无序增长与微薄的现金流形成鲜明对比,暴露了薄弱的财务管理能力。更引发争议的是,董事长张新明的薪酬在2024年从65.8万元暴涨至140.8万元,增幅超113%,“穷公司富领导”的现象让投资者倍感警惕。

合规层面同样问题频发。2025年5月,承载“童颜针”生产任务的全资子公司江苏西宏生物医药,因未按规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影响产品安全有效性,被处以没收违法所得及罚款的行政处罚。同年8月,公司总部基地建设项目又因外脚手架存在安全隐患被住建部门通报。核心生产环节的合规漏洞,让市场对其产品可靠性和技术实力打上巨大问号。

资本之路遇阻,医美赛道“热概念”难掩生存焦虑

自2016年成立以来,东方妍美曾获资本青睐,完成三轮融资,2025年4月A轮融资9000万元后投后估值达15亿元。此次IPO原计划募资用于核心产品开发、注册及补充营运资金,但其招股书失效意味着资本之路暂时中断,后续资金压力将进一步加剧。

按照港交所规则,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后需在30个月内证明商业化能力与研发进展,否则面临退市风险。而东方妍美在招股书中直言“可能永远无法实现盈利,即使盈利也未必持续”,这番“自曝其短”既符合信息披露要求,也折射出企业对未来的无力感。

东方妍美的折戟,再次印证了医美赛道“高投入、长周期、强监管”的行业本质。“童颜针”的热门概念能吸引资本一时关注,但缺乏商业化能力、内控失序、合规薄弱的企业,终究难以穿越行业周期。对于投资者而言,这场IPO失效案更是一记警钟:在追逐热点赛道时,需穿透概念迷雾,聚焦产品落地能力、财务健康度与合规水平,避免被“画饼充饥”的故事所误导。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