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烟火里的常德,满是灵醒滋味
一碗烟火里的常德,满是灵醒滋味
晨光微熹时,常德的烟火气便从巷弄深处漫了开来。老城区的米粉店早已亮起暖黄的灯,老板娘掀开厚重的铝制汤锅,骨汤翻滚的咕嘟声与蒸汽一同升腾,裹挟着数十年不变的浓鲜。泡发好的米粉在沸水中一烫,捞入粗瓷碗中,浇上精心熬制的骨汤,再根据客人口味添上牛肉、排骨或是杂酱,最后撒一把切碎的酸豆角、炸得金黄的黄豆,淋上一勺红油辣子。端碗的瞬间,香气直冲鼻腔,嗦一口米粉,Q弹爽滑的口感裹着汤汁的醇厚,酸辣鲜香在舌尖交织,老常德人总说:“一天不嗦粉,浑身都不得劲。”这碗热气腾腾的米粉,不仅是果腹的早餐,更是刻在常德人骨子里的生活仪式,是市井烟火最本真的开场白。
待到日上三竿,集市与街巷便成了滋味的江湖。走进石门县的乡村集市,土鸡的鸣叫声与摊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竹篮里的石门土鸡羽毛鲜亮,肉质紧实,是当地人餐桌上的珍品。用清水炖煮,只加几片生姜去腥,炖好的鸡汤澄澈金黄,肉质鲜嫩不柴,再放入本地特产的板栗,粉糯的板栗吸饱了鸡汤的鲜美,一口下去,醇厚的滋味在口腔中久久萦绕。不远处的汉寿甲鱼摊位前,摊主正麻利地处理着甲鱼,汉寿作为“中国甲鱼之乡”,这里的甲鱼生长在优质水域,肉质肥厚,胶质饱满。无论是清炖还是红烧,炖好的甲鱼裙边软糯弹牙,汤汁浓稠鲜香,配上一碗白米饭,便是最地道的下饭硬菜,承载着澧水两岸对食材本味的坚守。
津市的牛肉粉则是另一番热烈滋味。作为常德米粉的“分支王牌”,津市牛肉粉的灵魂在于汤底与码子。牛骨与数十种香料一同熬煮数小时,汤底红亮浓稠,麻辣鲜香层层递进。码子的选择更是丰富,红烧牛肉软烂入味,带筋的部分嚼劲十足;清炖牛肉汤色清亮,保留了牛肉最纯粹的鲜香;还有卤牛肉、牛肚、牛百叶等,每一种都各有风味。米粉烫好后,浇上滚烫的牛肉汤,铺上满满的码子,撒上葱花、香菜,再挖一勺自制的酸萝卜,酸辣开胃,一口下去,浑身都透着畅快。在津市,米粉店遍布街头,从清晨到深夜,总有食客围坐桌前,嗦粉的吸溜声与谈笑声交织,构成了最鲜活的市井图景。
午后的时光,适合寻一处小店,尝尝常德的特色小吃。石门的米饺是不可错过的美味,用本地大米磨浆蒸熟,制成柔软有韧性的米皮,包裹着切碎的萝卜干、腊肉、豆腐干等馅料,捏成月牙状,再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酥脆。咬开外壳,米皮的软糯与馅料的鲜香碰撞,油脂的香气与萝卜干的酸辣相得益彰,越吃越有滋味。还有澧县的油粑粑,糯米粉加水揉成面团,包入豆沙、芝麻或是咸香的咸菜馅,放入特制的模具中煎至两面金黄,外酥里糯,甜咸交织,是童年记忆里最难忘的零食味道。
傍晚时分,夜市摊的灯火次第亮起,常德的烟火气达到了顶峰。酱板鸭摊位前总是排着长队,精选的鸭子经过腌制、卤煮、烘烤等多道工序,表皮焦香泛红,肉质紧实不柴,撕开一块,卤料的醇厚与辣椒的鲜香在舌尖炸开,越嚼越香,让人回味无穷。刚出锅的糖油粑粑冒着热气,金黄的外壳裹着一层晶莹的糖霜,撒上一把白芝麻,外酥里糯,甜而不腻,咬下去还能感受到内馅的软糯香甜,是治愈疲惫的绝佳美味。
除了这些家喻户晓的美食,常德的烟火滋味还藏在一碗擂茶里。将茶叶、花生、芝麻、生姜等食材放入擂钵中,用擂杵反复研磨,直至变成细腻的糊状,再冲入沸水搅拌均匀,一碗清香四溢的擂茶便做好了。可以根据喜好加入白糖或是盐巴,甜擂茶清甜爽口,咸擂茶鲜香醇厚,配上桌上的米糕、炒米、腌菜等小食,便是一场惬意的下午茶。在桃花源景区附近的农家小院里,常常能看到三五好友围坐一桌,一边喝着擂茶,一边闲话家常,茶香混合着食物的香气,满是岁月静好的温馨。
还有安乡的团子,每逢节庆,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用糯米粉包裹着腊肉、豆腐干、萝卜干等馅料,蒸好后的团子洁白软糯,咬开一个小口,馅料的咸香与糯米的清香交融,满满的都是家乡的味道。临澧的麻辣肉则是另一番风味,选用优质瘦肉,经过腌制、烘烤、拌料等工序,制成的麻辣肉干香有嚼劲,麻、辣、鲜、香一应俱全,是追剧、解馋的必备零食。
从街头巷尾的小吃摊到家常菜馆的灶台,从乡村集市的新鲜食材到夜市摊的烟火升腾,常德美食的滋味丰富而鲜活。每一味食材都带着澧水两岸的水土滋养,石门的板栗、汉寿的甲鱼、津市的牛肉,都是大自然与劳动者的馈赠;每一道美食都沉淀着生活的智慧与热爱,老手艺的坚守、食材的精挑细选、调味的恰到好处,都是常德人对生活的认真态度。
这弥漫在烟火里的香气,是市井文化的鲜活注脚,是城市温度的直接表达。当游客在巷弄中嗦一碗米粉,在夜市上尝一块酱板鸭,在农家小院喝一杯擂茶,感受到的不仅是舌尖的美味,更是常德人热情好客的性情,是这座城市松弛惬意的生活节奏。“桃花源里 灵醒常德”,这份灵醒不仅藏在山水文脉中,更藏在一碗碗烟火美食里,藏在寻常百姓的三餐四季中,成为这座城市最动人、最绵长的魅力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