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与现代的双向奔赴

60年代的婚姻,是从一张薄薄的介绍信开始的。没有鲜花钻戒,媒人一句“这姑娘踏实”“那小伙能干”,两家父母点头,红本本一领,就成了一辈子的约定。那会儿的日子像台老旧的织布机,男主外扛着工分、挣着口粮,女主内纳着鞋底、烧着灶台,两个人围着“柴米油盐”和“传宗接代”这两件事,一针一线织着安稳。吵架了?没有冷战的闲工夫,床头吵床尾和,毕竟“离婚”俩字比挨饿还丢人,街坊邻居的唾沫星子都能把人淹了。夫妻间的情话,藏在“给你留了热乎饭”“天冷多穿件袄”里,平淡得像白开水,却解渴又顶饱。

现代婚姻,是从一场双向奔赴的心动起航的。可能是朋友圈的点赞、地铁里的偶遇,也可能是相亲桌上的相谈甚欢,没有父母之命的束缚,只有“我喜欢你”的笃定。日子不再是单调的织布机,更像一台多彩的调音台,两个人既是合伙人,也是灵魂搭子。女主外挣得比男主多不新鲜,男主内把家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很常见,谁做饭、谁洗碗都要商量着来,连“个人空间”都得算进婚姻的配比里。吵架的导火索也变了,不再是“没米下锅”,而是“你怎么总不回我消息”“周末到底陪你妈还是陪我”。离婚不再是洪水猛兽,更像是“三观不合就体面告别”,毕竟比起“凑活过”,现代人更怕“委屈自己”。

60年代的婚姻,扛住了物质的贫瘠,靠的是“风雨同舟”的坚守;现代的婚姻,追逐着精神的契合,求的是“势均力敌”的愉悦。前者像老槐树,扎根在时代的泥土里,稳稳当当;后者像盆栽,需要细心浇灌情感、尊重与自由,才能枝繁叶茂。不同的时代,孕育着不同的婚姻模样,却同样藏着人们对“有人相伴”的终极向往。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