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魔咒难破:资生堂153年帝国陷亏损困局

2025年11月10日,拥有153年历史的日本美妆巨头资生堂交出了一份刺眼的成绩单:前三季度净销售额同比下滑4%至6938.17亿日元,营业利润亏损333.5亿日元,同比暴跌1630%。公司同步下调2025财年业绩预期,合并最终损益预计亏损520亿日元,较此前盈利60亿日元的预测形成天壤之别,这一数字创下资生堂成立以来的最大亏损纪录。

这场巨亏的背后,2019年以900亿日元高价收购的美国纯净护肤品牌DrunkElephant(醉象)成为最大“拖油瓶”。这个曾被寄予厚望的品牌,如今却让资生堂深陷泥潭,而这已是这家老牌巨头在跨国并购路上的第三次重大折戟。

500

醉象“失宠”:从明星资产到减值包袱

醉象的崛起曾是美妆行业的一段传奇。作为美国纯净美妆市场的早期开拓者,它精准捕捉千禧一代对成分安全、环境友好的消费需求,凭借社交媒体上的精准营销迅速走红。创立仅七年,其2019年销售额便突破百亿日元,成为资生堂眼中撬动年轻市场的核心资产。

收购初期,醉象确实展现出强劲势头,顺利进入日本和中国内地市场,延续了高速增长态势。但好景不长,纯净美妆赛道迅速涌入大量竞争者,市场竞争白热化。更致命的是,2024年醉象爆发生产供应问题,直接导致客户大量流失,当年美国业务核心营业利润暴跌98%,仅剩2亿日元。

进入2025年,颓势进一步加剧。前三季度醉象收入同比下滑49%,其中上半年下滑幅度高达57%,成为资生堂旗下唯一收入下滑的美妆品牌。资生堂管理层也不得不承认,“品牌定位模糊,正在集中精力处理库存”。最终,公司为这笔失败的收购计提468亿日元资产减值损失,成为压垮业绩的关键稻草。

三次折戟:跨国并购为何屡踩雷?

醉象的溃败并非孤例,而是资生堂并购魔咒的又一次重演。回顾过往,这家巨头在跨国收购路上早已伤痕累累。

2010年,资生堂以1700亿日元收购美国品牌BareEscentuals,期望打开北美高端市场,却因整合不力导致销售持续低迷,2012财年亏损286亿日元,2017财年亏损更是突破700亿日元。2016年收购的LauraMercier等三个美国品牌同样未能逃脱亏损命运,最终在2021年以7亿美元低价抛售,资产大幅缩水。

摩根大通证券高级分析师桑原明贵子点出核心症结:“收购后的品牌培育并不充分,未能制定出在发挥其自主性的同时结合资生堂强项的战略,没有产生协同效应。”这一问题在美妆行业跨国并购中极具普遍性,欧莱雅收购小护士、美即,法国科蒂集团收购丁家宜等案例,均因品牌定位冲突、本土市场理解不足、整合策略失当而折戟。

对资生堂而言,连续的并购失败暴露了更深层的战略缺陷:既未能守住自身核心优势,又无法让收购品牌持续发挥价值,陷入“收购-亏损-剥离”的恶性循环。同时,市场布局的失衡加剧了危机,2025年前三季度,其美洲市场销售额下滑10.3%,中国及旅游零售市场下滑7.6%,两大关键市场同时承压。

500

断臂求生:千亿重组能否破解困局?

面对史上最大亏损,资生堂启动了大规模自救行动。公司宣布裁员200人,关闭新加坡研究设施,计划到2026财年通过结构改革节省超过700亿日元成本。与此同时,一场涉及战略、组织、人事的全面调整同步展开。

战略层面,资生堂彻底重构管理模式,将以往由各地区总部主导的战略制定与执行,收归日本总部统一管控。战略重点从“以品牌为单位”转向“以产品领域为单位”,聚焦护肤、防晒等核心品类,减少内部资源重复投入。这些举措已显现局部成效: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及旅游零售市场实现8.1%的复苏增长,肌肤之钥、NARS等核心品牌在电商渠道销售额同比上涨,Core3品牌整体保持增长态势。但从全局来看,挑战依然严峻。公司将2025年全年销售额预期下调至9650亿日元,投资者信心尚未完全恢复——资生堂股价从2018年9250日元的历史高点,长期徘徊在2000日元左右,反映出市场对其战略转型的审慎态度。

逆袭未知:153年巨头的生死考验

资生堂为自己设定了长远目标:到2030财年实现2%-5%的年均营业收入增长率,核心营业利润率提升至10%以上。要达成这一目标,不仅需要短期内扭转亏损局面,更要彻底打破持续多年的并购魔咒。

当前美妆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本土品牌崛起、消费需求迭代、渠道变革加速,都让资生堂的转型之路布满荆棘。如何平衡全球战略与本土市场需求,如何让核心品牌持续领跑、问题品牌焕发新生,如何避免重蹈并购覆辙,成为摆在藤原宪太郎面前的三大难题。

对于这家百年企业而言,此次亏损既是危机,也是战略重构的契机。但市场不会给予无限时间,连续的业绩下调已消耗了大量投资者信任。资生堂能否凭借此次大规模改革走出泥潭,打破“并购必亏”的怪圈,重新找回增长动能?答案需要时间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将是153年资生堂帝国最关键的一次生死考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