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物馆,卷死文旅景区

本文约2500字,预计阅读需要5分钟
最近,全球主题娱乐TEA发布的2024全球博物馆客流量前20强(往期回顾:TEA发布2024全球主题公园报告,几家欢喜几家愁?),中国博物馆包揽其中14席,且前三名均为中国博物馆。

巴黎卢浮宫、大英博物馆这些全球知名的博物馆,被淹没在榜单里一众中国博物馆之中。除了国博、湖北省博等国家级、省级项目上榜,一些区县级博物馆也上榜了。深圳南山博物馆排名第8,广州荔湾博物馆排名第18。

广州荔湾博物馆的一处馆区
为什么全球博物馆前20强,几乎被中国博物馆包场了?为什么连中国区县级博物馆客流量都能挤进世界前列?
答案是,中国博物馆走了一条独特的路子:博物馆景区化。
景区型博物馆
在国际上,博物馆和景区是两个概念。景区的核心是自然、历史景观或人造乐园,而博物馆的核心是藏品、艺术品。景区以游览为主,带有普适性,没有知识门槛,任何游客在景区都能收获一份快乐。博物馆以参观为主,相对来说需要知识背景和对文化艺术品的兴趣,对藏品不感兴趣的观众,大概会觉得逛展厅十分无聊。
在中国,博物馆和景区出现明显的融合现象。博物馆的游览体验,在往“新奇特”的方向发展,通过奇观化的场馆建设、别出心裁的创意展陈、沉浸式的多媒体效果等吸引各种类型的观众,观众无需知识背景和文化审美,也能体验到乐趣。甚至一些博物馆本身就是景区,或者是景区、文旅街区的配套项目,文旅客流使其登上全球博物馆TOP 20。
例如,2024年全球博物馆客流量前3强,北京故宫、成都武侯祠、陕西秦始皇陵,其管理体制是博物院,但都有5A景区、4A景区的牌照。游客去这些项目,不是奔着馆藏而去,而是为了文化体验和游览打卡。

曾经故宫内的不协调景观
这些景区型博物馆,近些年的重要工作内容,就是开展一系列“适旅化”措施。例如,2012年-2019年,故宫前任院长单霁翔任职期间,大幅扩大故宫开发区域面积,从30%扩大到80%。全力改善故宫买票和安检排队难题,将1小时排队时间压缩到几分钟。拆除彩钢房、现代化路灯等与皇家文化不协调的景观,增设休息长椅、卫生间、遮阳伞等游客便利化措施,甚至重新铺设了故宫1700个井盖,防止凸凹不平的井盖绊倒游客。在营销上搞故宫文创和皇家表情包等,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游客不分辨故宫是景区还是博物馆,游客只在乎是不是好玩,体验是不是舒适、便利。

苏州博物馆
非景区型的博物馆,如各省省博、南京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越来越网红化。典型如苏州博物馆,此次排名第17,2024年510万。510万并不是苏博的极限,而是场地容纳量有限,实行严格预约限流,最多只能接待510万游客。榜单中其他中国博物馆也是类型情况,如排名19、20的湖北省博、湖南省博。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由建筑名家贝律名操刀设计,用尽巧思和创意,场景移步换景、美轮美奂,因此大批年轻游客前往打卡,一为拍照出片,二为欣赏园林式景观。这样的博物馆,其实就是特色文旅项目,大部分游客并不关注其藏品,更多是被场景和体验所吸引。
此次上榜全球TOP 20的两家区县级博物馆,深圳南山博物馆和广州荔湾博物馆,也是凭借景区化。
深圳南山的区级博物馆的客流量,比著名的深圳市博物馆还高,为什么呢?原因是“南山博物馆+南头古城”的文旅融合模式。南山博物馆由多个场馆组成,除南山主博物馆外,还有南头古城博物馆以及多个微型馆散布在南头古城。

深圳城市更新项目南头古城
南头古城是深圳曾经的县治所在,经过城市更新的文旅改造提升,已经成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休闲文旅潮街,年客流量在千万以上。游客逛南头古城之时,参观深圳南山博物馆的多个馆区,回顾南头古城的历史脉络。因此,深圳南山博物馆+南头古城的模式,为博物馆注入了超高的文旅流量,冲上了全球博物馆客流量第8名,力压著名的大英博物馆。

荔湾博物馆一处馆区
广州荔湾博物馆与南山博物馆类似,采用了“荔湾博物馆+荔枝湾老街”的模式。广州荔湾博物馆由荔湾博物馆本馆、粤剧艺术馆和十三行博物馆组成。其中,荔湾博物馆本馆,依托广州荔枝湾历史文化街区。荔枝湾历史文化街区是广州重点打造的城市更新项目,也是岭南历史文化街区。博物馆是荔枝湾老街的网红项目,由多个民国花园洋房和名人故居组成,民国风情十足,场景式展览极具生活感和沉浸感,还有旋转扶梯等网红化场景,十分适合拍照打卡。

荔湾博物馆网红旋转楼梯
在文旅客流的加持下,深圳南山、广州荔湾等区县级博物馆,登上了全球博物馆TOP20的榜单。
传统博物馆的文旅化升级
传统的博物馆,如南京博物院、湖北省博、湖南省博等,也在积极拥抱文旅化。除了丰富的展品和漂亮的场馆,这些博物馆还搞多媒体互动、沉浸式演出、高科技体验等。例如,湖南省博的沉浸式演出《一念·辛追梦》,30分钟的演出,融合了马王堆历史、京剧表演和光影科技,该演出单独票价50元,这其实就是文旅景区的搞法。

湖南省博沉浸式演出《一念·辛追梦》
博物馆文旅化的背后,是中国人重视历史和传统文化,各地政府把博物馆当成重大文化工程,各省市的官办博物馆的经费充足、人员齐编满员。博物馆建得壮观漂亮,还免费,游览体验比很多景区都好,还有各种多媒体展示效果,还有深度文化体验,相当于各省市的文化旅游地标。这对于游客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文旅景区”。

湖南省博物院
据国家文物局发布数据:截止到2024年底,我国备案博物馆7046家,较上一年增加213家,全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4.9亿人次。这个客流量,占到2025年国内游总人次的26.8%。
相对来说,欧美的博物馆的模式是以藏品和展览为主,面向的是专业观众和艺术爱好者,文旅和打卡的属性较弱。而且,欧美博物馆大多数情况下,政府的参与程度不高,属于民间收藏和公益事业。欧美博物馆更注重藏品的价值和艺术教育、学术研究的功能,许多欧美博物馆都有与中小学合作的课程,与大学共享研究成果,甚至许多重大考古和艺术史研究都由博物馆来牵头。

南京博物院
当然,中国和欧美国家的博物馆的运营体系不同,没有优劣之分,更多是适配不同国情,和对博物馆的不同定位。中国博物馆更强调历史和传统文化,对于推进文化自信、构建民族认同和历史教育有重大作用。欧美的博物馆更强调收藏和艺术品,定位偏向艺术教育、个人审美和兴趣爱好、学术研究等。
某种意义上,中国为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博物馆归根结底是服务于社会的需求,中国博物馆以“景区化” 为核心的创新路径,不仅让其在全球客流量榜单中脱颖而出,更重新定义了博物馆的社会价值。这种融合自然景观、文化体验与网红打卡属性的发展模式,既贴合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亲近需求,也通过完善的服务、沉浸式场景和创新营销,让博物馆从 “藏品陈列馆” 转变为全民共享的文旅地标。
作者|王薪宇
编辑|小知知
图片来源|知酷文旅、摄图网、各博物馆官网等



知酷文旅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