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命花”,成了蚂蚁最重要的新课题

蚂蚁干的事都有一些相似点:1.服务最广大、最微小的群体。2.瞄准的是用户最大的痛点。3.干的是最难的事,啃最硬的骨头。
作者|杨知潮
在大多数人的刻板印象里,蚂蚁似乎只和一件事息息相关:钱。
支付宝、余额宝、花呗、蚂蚁保……细数蚂蚁发展历程的拳头产品,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核心都属于泛金融生活领域,解决的是让更多人更便利地“有钱花”。
如今,蚂蚁集团重压了一个新课题:
11月7日,蚂蚁集团CEO韩歆毅发布全员信并升级组织架构:原“数字医疗健康事业部”升级为“健康事业群”,并将加速推动医疗健康业务成为蚂蚁的战略支柱板块。
这是蚂蚁自2020年以来最为关键的一次架构升级,这次调整后,除蚂蚁国际、蚂蚁数科、OceanBase等保持独立公司运营外,健康事业群成为蚂蚁集团第五个核心事业群,与支付宝、数字支付、财富保险、信贷等事业群并列。
将大健康作为核心业务,边界突破的背后不止是蚂蚁在变,也是时代在变。无糖饮料流行、人均酒消费下滑、人口老龄化的同时,哪怕是20多岁的年轻人,也愈发关注养生。悄然间时代的主题,已经不只是如何“有钱花”,而是更要“有命花”。
正如今年乌镇大会上韩歆毅所说,“身心健康、财富增长是每个普通人的最大关切,我们希望用AI让专业服务普惠可及,为大家守护好健康和财富这两件生活中的大事。”
蚂蚁的新故事,正从金融与生活的普惠,扩张到了健康的普惠。
01 AI+医疗健康,起风了
移动互联网已经把各行业改造得不能再改造,但在医疗健康领域,互联网大厂所能做的却依然有限。
王小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中国医疗的问题是优质资源不足——而互联网公司的任务是匹配需求和供给,这显然不是互联网企业的职责范围。正因为其复杂性,在互联网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医疗成了没有跟上节奏的一个行业。德勤报告也写道:医疗行业在采用数字技术方面,远远滞后于零售和金融等行业。
它的变革,要等到AI时代的到来。
蚂蚁集团CEO韩歆毅全员信中提到:“面向未来,AI为破解社会医疗健康痛点提供了关键路径。”这是一个非常符合事实的概括。今年6月,蚂蚁集团发布了一款独立健康应用——AQ,利用AI技术服务,致力于解决很多互联网医疗时代解决不了的问题。
中国医生的一大烦恼就是分身乏术,但AI让他们可以“分身”——一个智能体可以学习数万篇医学资料,“经验”堪比老大夫,通过智能体的方式,可以让一个医生的基础能力普惠更多患者。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的睡眠专家毛洪京医生是浙江首批在AQ上推出AI分身的医生。在过去,即使高负荷工作,他一年也只能接待一万个病人,但毛医生的智能体上线不到一年就已服务超650万人次的失眠患者。
而这样的智能体,AQ上有300多个,它不能替代医生,但可以让专家从重复的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更专注于疑难重症诊疗等工作。

图注:AQ上不同科室的AI分身医生
AI不光能向专业医生学习,它还能成为基层医生的“AI助手”。如蚂蚁联合上海仁济医院打造的泌尿专科智能体,由150名不同级别医生在真实诊疗场景中进行了评测,结果显示,在AI辅助下基层医生诊断正确率提升了4%到8%,已初步具备“下基层帮医生”的能力。
根据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说法,使用AI进行诊断可能会将治疗成本降低多达50%,并将健康结果改善幅度提高40%。可以说,AI的出现,有望一定程度解决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
集合互联网强大的资源匹配能力,AI也有一个相对优势——分诊能力。
和网购、打车、外卖不一样,医疗领域的消费者有一个特征:不知道自己该看什么科。而AQ这样的AI工具是一个很好的“全科医生”,通过患者提供的模糊信息,可以更加精准地定位用户的需求,帮助分配到合适的科室或医生那里进行诊断。
多方数据已经表明,AI分诊在提效方面的优势明显。比如北京协和医院部署的智能体分诊系统已覆盖了90%的科室,让患者候诊时间缩短30%。一些AI厂商的数据也显示,AI分诊的准确度在一些场景下已超过99%。
尽管投入到市场实践的时间还有限,但AI已证明了自己可以“有所作为”。没什么比用户用脚投票更有力:自今年6月26日推出独立APP后,4个月时间,AQ已成为国内第一个月活突破千万的行业专业级应用。复合增长率83.4%,远超行业13.5%的平均增速,是2025年AI应用市场增长最快的一匹黑马。

行业需求变大与技术变革同时发生,毫无疑问,这就是风口,也是蚂蚁重压大健康的底气所在。
02 11年,啃下硬骨头
AI与医疗的结合早已不是新鲜事,早在GPT3.5发布的第一年里,医疗AI相关融资事件就发生160起。过去三年,AI医疗应用呈现井喷式的爆发。
但医疗和AI需要的都不是爆发,而是厚积薄发。蚂蚁健康总裁张俊杰曾表示,医疗是“非常慢”的领域,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投入。
慢投入,长投入,说的就是蚂蚁。
2014年,中国出现了第一笔线上挂号缴费。但这绝不是一个写写代码的轻松工作。据当时的相关负责人透露,支付宝接入一家医院,比接入整个沃尔玛集团还要难。沃尔玛的接入当时只花了不到一个月,但一家医院在支付宝的上线则需要2-3个月。
这是一个类似社区团购和线下支付网络的苦生意和硬骨头,但蚂蚁就是这么一块一块地啃到今天,手机挂号缴费已覆盖了全国5000多家公立医院。
但越难的事,越能为用户创造价值,也越能构建商业护城河。亚马逊以自己遍布全世界的前置仓而骄傲,这个又苦、又慢、又费钱的基础设施是亚马逊用户体验的基石,也是亚马逊电商宝贵的护城河。
同理,蚂蚁一边对接医院,另一边也打通了医保服务的数字化。2016年,支付宝首创全国第一家医院医保线上支付。2019年,中国第一张电子医保码在支付宝上线。眼下,支付宝上已有超过8亿用户激活了医保码,还有1.2亿用户激活了家人的亲情账号。
而支付、挂号只是蚂蚁医疗健康生态的冰山一角,它是一个全方位的服务体系,还包括科普、买药、问诊等环节。2024年,蚂蚁完成了对互联网医疗鼻祖“好大夫在线”的收购,平台上的近30万专业医生,补足了蚂蚁的医生服务网络。这些资源也正加速与AI融合——目前在AQ上,用户可以向数十万名真人医生进行在线问诊。
慢工出细活,专业资源的提前积累,成为了最坚实的壁垒,公开资料显示,蚂蚁于2024年7月正式推出多模态医疗大模型,成为AQ的技术底座,也是目前行业场景应用最为丰富的专业模型之一,在HealthBench、MedBench等国内外多个权威医疗评测中达到领先水平,并在医学视觉、推理检索等领域刷新行业基准。
11年的积累,带来了一个非常好用的AI工具,也带来了一个很好的商业想象空间——一站式聚合服务。
2023年初,蚂蚁旗下的支付宝升级医疗健康频道,建立起聚合服务模式。AQ的出现,进一步连接了支付宝的医疗健康生态。健康科普、在线问诊、运动饮食、档案管理等上百种服务,“浓缩”在了一个ChatBOT对话框里。不仅能问答,还能链接服务,成了AQ的显著特点。

图注:AQ可以直接预约挂号。
AQ上线时,蚂蚁健康总裁张俊杰就曾对媒体表示:“很多医院、医生自己做AI,但对用户来讲,还是散点式的,用户无法用一个入口或者App把问题解决掉。这是AQ要思考的事情,如何帮用户最便利、最高效地链接服务资源”。
这样的蓝图,或许会改变未来用户的健康管理方式,也会拓宽蚂蚁健康的想象边界。
03 从有钱花,到有命花
大多数企业都有一个清晰的关键词,比如微信是社交、淘宝是购物,那么蚂蚁的关键词是什么?
如果是十五年前,这个问题很好回答,支付金融。但当支付宝的生活服务属性早已深入人心,大健康板块被提到了史无前例的优先级,成为战略支柱板块后,这或许已无法概括蚂蚁的业务边界了。
但如果回溯这些业务发展的共性,「普惠」是不变的关键。
20年前,当电商市场还普遍存在卖家收钱不发货的现象时,蚂蚁让安全便捷的网络支付成为一种全民基础设施,解决“更便捷地花钱”的问题。
10年前,蚂蚁又让每个人都可以低门槛地享受数字金融科技的便捷,通过余额宝等产品,让他们在手机上就可以轻松理财,解决“有钱花”的问题。
20年来,蚂蚁干的事都有一些相似点:1.服务最广大、最微小的群体。2.瞄准的是用户最大的痛点。3.干的是最难的事,啃最硬的骨头。
先有社会价值,再有商业价值——在这个过程里,蚂蚁也开创了支付、金融理财、生活服务等多种多样的商业模式。
眼下,蚂蚁普惠的价值观没变,但“有钱花”的时代命题正逐渐清晰。
过去五年,医疗服务市场规模年化增长率接近9%,人口老龄化加剧带来的慢病风险、社会负担加重。与此同时,民众健康意识大幅提升,经过高速增长周期后,守住钱袋子和命根子,“好好活”成为了普通人的广泛共识。
但医疗健康服务资源不充分、不平衡的挑战长期存在:我国三级医院仅占医疗机构总数的7.8%,却承担了全国50%以上的门诊量。而在更广义上的健康管理,我们所谓的“防大病、治未病”,依然缺乏有效的工具和手段,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群体中,能做到日常系统健康管理的不足五分之一。
对于一个以普惠为使命的公司来说,进入这样一个领域,是社会价值和商业发展的双赢。
AI的浪潮,让蚂蚁延续着普惠的理念:数据显示,AQ的用户中,近6成来自三线及以下地域——AI科技让来自小城乡镇的患者,不用跑远路,就能享受到名医级的基础服务。
最前沿的AI医疗健康服务,主要用在了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的低线区域,和最广大的普通人,没有什么比这更符合技术普惠的内涵。
这既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也是一种自身发展上的明智选择:最大的想象空间,往往诞生于服务最大群体的商业模式里。
头图来源|《窃听风云2》



首席人物观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