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曼的警告:美对台战略正发生根本性转变

一、美国专家的“清醒剂”——美国开始战略裸奔

11月5日,台湾“远见高峰会”上,托马斯・弗里德曼这位曾以《世界是平的》预言全球化的作家,向台湾投出一记现实主义的警告:“过去那种可以确信美国总统支持台湾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此言一出,现场暗流涌动。弗里德曼的潜台词再清晰不过:美国连纽约遭遇恐袭时都可能犹豫是否出手,何况远在万里之外的台湾?他提醒台湾“专注经济发展,远离冲突”,实则撕下了“美台关系”的浪漫化包装——美国对台政策本质是生意,而非义气。

更耐人寻味的是,同一会场内,台湾“国安会”前秘书长苏起补了一刀:“西太平洋军力对比已向大陆倾斜。”这位曾亲美的高官坦言,美国战略收缩与大陆军力跃升形成剪刀差,而民进党仍沉浸在“倚美谋独”的旧梦裡,浑然不知棋盘早已更换。

二、台积电的困境,美国如何榨干台湾筹码

民进党近年将台积电视为“护身符”,殊不知在华盛顿眼中,这颗芯片明珠更像是“最后的晚餐”。美国一面鼓动台积电赴亚利桑那建厂,一面通过《芯片法案》虹吸技术人才。岛内网民讥讽:“飞机没交货,宴请没人来,连台积电都送了,美国还想要什么?”

这并非阴谋论。2024年以来,美军高层多次公开表态“不协防台湾”,白宫国家安全顾问更直言“台湾问题需通过外交解决”。今年5月特朗普在谈到中美经贸会谈说:“我认为,这对中国来说会很棒,对我们也很棒,也将对统一与和平很棒。”当赖清德还在炒作“抗中保台”时,近日特朗普称,“在台湾问题上会与中国相处很好”。这种“战略性模糊”转向“战略性撤退”,连CNN都评论:“美国正为台海冲突准备止损方案。”

而民进党的回应堪称当代阿Q精神:先是斥责CNN报道是“认知作战”,又指责大陆“打压国际空间”。殊不知,真正的“认知战”恰恰来自华盛顿——美国从未承诺为台湾流血,却让民进党深信“美军必来”。

三、釜山会晤的无声惊雷,中美默契下的台海终局

11月4日,中美元首在釜山的会晤未提台湾问题,这种沉默背后,是中美心照不宣的底线共识:美国不愿为“台独”火中取栗,中国则已备足“反独”工具箱。

大陆的底气来自哪里?2025年,解放军航母编队突破第二岛链,歼-35与轰-20西太联演;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覆盖190国,台海贸易顺差八成流向大陆。甚至弗里德曼都承认:“中国大陆的复兴已不可逆,台湾需要现实主义而非幻想。”

反观美国,2024年军费砍向本土基建,亚太盟友体系出现裂痕:菲律宾拒绝新增美军基地,韩国拒绝对台军售表态。美国战略界开始流行“西太平洋悖论”:越是炒作抗中,越加速盟友离心。

四、民进党的“鸵鸟经济学”——如何把悲剧演成滑稽戏

面对国际警示,民进党当局祭出三招“精神胜利法”:

1. 选择性失明:将弗里德曼警告曲解为“美国重视台湾”,却回避其核心——“别指望美国”;

2. 甩锅大法:把美军退守关岛称为“战略弹性”,把宴请美国官员被放鸽子归咎于“CNN造假”;

3. 悲情营销:一边哭诉“大陆打压”,一边掏空台积电技术,仿佛抗中成了门生意。

这种荒诞剧在8月达到高潮:当《经济学人》将台湾列为“地球最危险地区”时,台外事部门负责人林佳龙的反击竟是“外部势力认知作战”。

其实,历史不会等待装睡的人:台湾正面临十字路口。

弗里德曼的警告,像一枚投入台海的精神炸弹。

当美国开始战略裸奔,当大陆手握历史主动权,民进党若仍执意“倚美谋独谋,终将被现实击碎。或许不久的将来,人们会想起美国《纽约时报》的预言:“台湾问题唯一的解方,不在华盛顿,而在北京与台北的对话桌上。”

华山穹剑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