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馕的千年旅程:从驼队干粮到新疆味觉图腾



你知道吗,在新疆,你可能一天见不到一个名人,但你绝不会一天见不到一个馕。
要精确统计全疆每天消耗的馕饼数量是困难的,但我们可以从一些公开报道中感受它的规模:仅昌吉州的馕产业日产量就曾报道达到18万个;而奇台县也曾报道日产量6万余个。
这些数字汇聚起来,描绘出一张遍布天山南北的庞大消费网络。
它就这么霸道地存在于每个街头巷尾、每张餐桌、每个人的生活中。
它朴素得像一块磨盘,而新疆人却能把它吃出花来:掰碎了泡奶茶,包进烤肉当“馕包肉”,甚至在无数游子的行囊里,它是最硬核的“乡愁压缩饼干”。
所以,别被它朴实无华的外表骗了。这张看似简单的面饼,凭什么能成为新疆人的“生命底色”?今天,我们就来掰开揉碎了,聊聊这张了不起的馕。


千年传说:从张骞驼队里 “烤” 出的第一块馕
关于馕的起源,新疆老人们总爱讲这样一个故事:
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驼队带着中原的面饼穿越沙漠。
烈日炙烤、热风裹挟,原本松软的面饼渐渐变得紧实,外皮被烤得金黄发脆。可没想到,这样 “意外变质” 的饼,竟能存放十几天不坏,饿了掰一块,越嚼越香。
商人们眼前一亮,用西域当地的盐碱土坑当“烤箱”,改良面饼的做法 —— 这便是最早的馕。
如今再咬下一块热馕,酥脆的外皮、松软的内芯里,仿佛还能尝到丝路驼队的坚韧和古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

一口识新疆:每种馕,都是一片土地的味道
新疆的馕,从来不是 “千篇一律” ,从北疆到南疆,不同的水土,养出了不同风味的馕,每一种都藏着当地的生活密码。
01
皮牙子馕:新疆人的 “本命碳水”
如果说有一种馕能代表新疆的烟火气,那一定是皮牙子馕。
新鲜洋葱(新疆人叫 “皮牙子”)切碎,拌上融化的羊油,均匀抹在发酵好的面团上。
馕坑高温一烤,洋葱的辛辣全变成了清甜,羊油的香气钻进每一层面絮里。刚出炉的皮牙子馕,咬一口 “咔嚓” 响,咸香中带着油脂的润,配手抓肉、泡奶茶,能把一顿家常饭吃得格外满足。

02
玫瑰馕:西域的 “甜蜜浪漫”
要是想尝点甜口,玫瑰馕绝对能惊艳你。
和田的重瓣玫瑰晒干,揉进蜂蜜、黄油做的馅料里,包进面团再烤。
刚出炉的玫瑰馕,还没凑近就能闻到浓郁的花香,掰开后,玫瑰花瓣的碎末清晰可见,嚼起来松软香甜,没有一点腻味,在新疆,人们把它当茶点,配一杯砖茶,就能度过一个慢悠悠的下午。

03
窝窝馕:藏着烟火气的 “家常味”
窝窝馕是新疆人家常餐桌上的 “老熟人”,模样自带辨识度 —— 面团擀制后,师傅会特意将中间捏出一个“窝”,既能避免烤制时馕身鼓胀变形,又能让热量均匀渗透,烤出的馕外沿略带嚼劲,中间 “窝” 的部分松软易嚼,麦香格外浓郁。
新疆人吃窝窝馕不挑场景,早餐时配一碗热奶茶,掰碎了泡着吃,暖乎乎的能驱散清晨的凉意;午餐时就着热腾腾的羊肉汤,夹上爽口的凉菜,简单又顶饱的一餐;就连赶路时揣一块在兜里,饿了咬一口,纯粹的麦香也能快速补充体力,是刻在日常里的踏实味道。

04
喀克恰馕(kakqa nan):藏着游牧智慧的 “便携干粮”
喀克恰馕是新疆馕中极具 “实用主义” 的品类,尤其在南疆游牧地区格外常见。
它的外形格外轻薄,直径通常比普通馕大一圈,厚度却只有两三毫米,像一张酥脆的 “面饼纸”—— 这种设计并非随意为之,而是为了适配牧民转场时的需求:轻薄的质地方便叠放收纳,塞进皮囊或背包里不占空间,且烤制时水分蒸发充分,能存放更久不易变质。
牧民外出放牧时,常把喀克恰馕掰成小块,就着奶酒或酸奶吃,既顶饿又解腻;即便在城市里,它也是不少人早餐的选择,泡进热牛奶或豆浆里,软而不烂,能尝到原始的麦香。
除此之外,撒满白芝麻的芝麻馕、嵌着核桃葡萄干的坚果馕、裹着辣皮子的辣馕…… 每一种馕,都是一片土地的味觉注脚。


凌晨四点的馕坑烟火:打馕人,守着新疆的晨与昏
在新疆,一天的开始,是从馕坑的烟火升起时算起的。
乌鲁木齐老巷里,打馕师傅的一天,从凌晨四点准时开启,发酵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他揉面的力道均匀,擀平、捏边、用手指戳出一个个小坑(防止烤的时候鼓胀),动作娴熟利落,再刷上清油,撒上芝麻,将馕坯 “啪” 地贴在滚烫的馕坑壁上。
几分钟后,“滋啦” 一声响,金黄酥脆的馕被铁钩勾出来,香气瞬间飘满整条巷子。
路过的人们也会忍不住停下来买上几个,然后慢悠悠的边吃边走,所以新疆人总是调侃“没有一块馕会完整的回到家”。
馕坑的火,从晨烧到昏,烤出的不仅是馕,更是新疆人踏实的日子。


馕,藏着新疆人的所有记忆
对新疆人来说,馕从来不止是食物,更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符号。
牧民外出放牧,揣两块馕、几坨奶疙瘩,在草原上就能对付一天;学生早上赶时间,在校门口买个热馕,咬着跑向教室,就是活力满满的开始;离家在外的新疆人,行李箱里总会塞几包馕 —— 哪怕在千里之外,咬一口熟悉的味道,就像回到了家。
就连新疆的重要时刻,也少不了馕的身影:婚礼上,馕是新人幸福美满的信物;节日里,提着一摞馕走亲访友,比什么礼物都实在。
一块小小的馕,装着新疆人的三餐四季,也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变迁。


你与馕有过哪些故事?
从丝路驼队的干粮,到如今新疆的 “味觉图腾”,馕走过了千年,却始终没变 —— 它还是那样朴实、温暖,能安抚每一个奔波的人。
-END-
主 编:穆尼热
副 主 编:努尔扎代木、热依莎、麦迪娜依
版 块:迹忆版块
版 主:阿依波塔
作 者:阿卜杜库杜斯·拜克尔
校 对:努斯热提
主 播:王炜
排 版:阿依图玛尔
后 台:秦佳音
图片来源:微博



我从新疆来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