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北京妈妈不买学区房,带女儿住五星级酒店上学?

每日人物在今天发布了一篇文章,标题叫《在北京,不买学区房,带女儿住五星级酒店上学》。

文章中,一位北京的单亲妈妈带着女儿住在北京东二环的五星级酒店里上学,按照文章的说法,周一入住,周五退房,孩子上学像度假,家长的生活像出差。

贝贝从一年级开始住酒店上学,周一拎着行李箱入住,周五退房回自己家。她现在三年级,这是我们住酒店上学的第三个年头。 

住酒店久了,有很多有意思的细节。比如说昨天我们起床,贝贝坐在沙发上吃杨梅,也不知道是谁碰的,洒了一地。我们着急出门去学校,我第一反应绝对不是去收拾,而是跟贝贝说,你绕开它,我送完你再回来,地就会又干净了。

有一些生活上的琐事,可以毫无负担地让服务人员帮你去做,比如打印,比如周五该退房的时候,打电话给前台,找人把贝贝的学习灯收起来保管好——那个灯很大,有两米高。等到我们下周入住前,再放到新的房间里。

这位单亲妈妈还算了一笔账,各种福利加下来,相比买学区房送孩子上下学,住在五星级酒店的这三年省了得有40万元。

常住五星级酒店,还有其他的福利,能帮我省很多钱。酒店的餐厅帮我解决早午饭,一年1.5万元的话,三年省下4.5万元;房间里的进口胶囊咖啡,无限畅饮,假如说一年喝咖啡2500块钱,那三年也要7500元;我从没有做过家务,酒店有专属保洁管家,我住自己的房子,一年也要5000块钱保洁费,三年就是1.5万元;酒店有游泳池和健身房,双人游泳健身卡,1.5万元一年,三年省4.5万元。市中心的停车位,10块钱一小时,上不封顶,住酒店的客人可以免费临停,一年1.8万元的停车费,三年下来,省了5.4万元;三年的水、电、网、燃气费,1.8万元;孩子打印和练琴也不用花钱——酒店甚至有专门的琴房。

像万豪、希尔顿、雅高这类集团旗下的酒店,一年住够了30或者60晚,会送双人早餐,还有行政酒廊的权益,比如能吃下午茶,晚上能喝点小酒,有一些简餐。此外还会给一些积分,兑换任何你想住的酒店。我就曾经拿一家酒店集团的积分兑过马尔代夫的酒店,折下来可能也就花了价值8000块钱的积分的价格,订了5晚,含早餐,这个规格的酒店,正常的话要2万块钱。

总之,以前度假住五星级酒店能享受到的服务和环境,现在变成了我们每天体会的日常。粗略一算,三年省了得有40万元。

她还详细阐述了自己在比较买房和租房后,选择住在酒店的心路历程。

首先是买房,她计算了一下,如果买学区房还要保障生活品质的话,按北京的房价,她起码需要2000万,算下来每年可能要亏上个几百万元。

住酒店上学,是我精密计算过选择的。我是北京人,有北京户口,贝贝姥姥、姥爷在市内有房子,贝贝自己有一个东城普通公立学籍。

一般来说,大部分家长是选择在学校附近买房子,或者租房子。我自己的房子在通州,现在价格掉了一些,大概3万元一平方米吧,如果我要置换成学区房,需要把老人接过来照顾孩子,想要保持原来的居住品质,至少得三居室。我踩过西城的房子,大多是老破小,得房率低,三居室的建筑面积120平方米。房价又高,13万元一平方米,跟通州有10万元的差价。总之,这个学区房如果想住得跟以前一样舒服,起码得2000万元。

2000万元的资金,投资理财,年化咱们按照5%算,一年赚100万元,不过分吧?要是我用这2000万元来买房子,就算房价不变,每年不也要“损失”100万元。再加上物业、取暖乱七八糟的费用,全加起来,非常昂贵。还有降价的风险,如果我三年前买了房,现在怎么都得亏了上百万元,几年后,还有可能亏损更多。即便在买得起的情况下,我也不太能接受为了上学付出这么高的居住成本。所以算下来不买房,这三年说省了几百万元不夸张。

我也不太想买老破小。在我眼里,它就像以前的平房一样,只有拆了的那一刻才是值钱的。老破小没有投资价值——除了政府拆迁这种情况,也不可能保值。生育率大家都能看到,贝贝现在3年级,班里有44个同学,她们学校今年的一年级,只有25个同学了。

买房子,本来是既有消费属性,也有投资属性。买老破小,就只剩下消费属性了。既然是消费,那必须要满足我的情绪价值,但实际上它也给不了。老破小之所以叫老破小,因为格局不好,房子老旧,社区里环境差,它只能满足住的需求,除了住什么都没有了。

而租房子的话,除了生活质量无法保证以外,房东所带来的一些额外问题也让人颇为头疼。

在东城这边租房子,光是一个一居室——都不是跟我通州房子面积、装修相当的,也要一个月一万多块钱,中介费和押金加起来2万元一年,一年总共就有14万元。租来的房子住着没有那么舒服,我会给这个房子添办一些家具,甚至床单、被褥这种东西,整体的花费,我估计至少在16万元一年左右。

我租过房子,自己也做过房东,结果就发现,我一直是吃亏的类型。读大四那年我跟一个房东阿姨合租过。阿姨平时人很好,但最后我要走的时候,她还是要讹我一笔。我感到很受伤害,不光是钱的问题,已经有感情了,我在感情的基础上,多给了一些钱,她可能还要更多。

我自己把房子租出去的时候,也很荒谬。看着挺好的一个爸爸,带俩孩子,还是在幼儿园工作,住进来之后,他谈了个女朋友,两个人天天打架,有一次在厕所里烧东西,把厕所烧着了,还有一次把房间的玻璃给砸碎了。我那个房子很高,10来层,他为了给楼下的电动车充电,把纱窗钻一个洞,电线从洞里伸出去,给车充电,物业天天来投诉。我其实觉得相比租客,房东可能更害怕,租客顶多损失违约金,搬个家麻烦点,房东更怕你把家拆了。

不过,这位单亲妈妈也提到,这样的生活持续了3年,当新鲜感消退后,很生活上的困扰也慢慢的浮现出来。

比如,感觉现在的生活没有生活感;孩子本身希望能有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但是对于住在酒店里的她们来说不太可能;住的时间久了之后,很多生活用品比起自带,更倾向于直接点外卖购买等等。

时间久了,新鲜感退去,也会有点困扰。

首先是没有生活感。生活感需要有多余的空间,它跟酒店对空间的极致使用效率是互斥的。贝贝还没上学的时候,我们住在通州的自己家里,会请阿姨来家里做饭,打扫房子,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个饭,感觉非常好。最近贝贝去同学家里做客,同学家就是这样,能听见厨房里抽油烟机和炒菜的声音,闻到饭菜的香味,有人招呼着大家坐下来吃饭,很有烟火气。

贝贝逐渐长大了,也想要自己的空间。她喜欢玩游戏,有时候会跟她的网友语音,我就看到她把卫生间的门关上,自己躺在浴缸里玩儿。她也有很多收藏的小玩意,想要有一个空间能摆放。她还很想养猫猫狗狗,但是住在酒店,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自己越来越断舍离。我记得我们第一次入住酒店,带了一个很大的行李箱,包括贝贝的四套衣服,她的本子,笔,我的几套衣服,还有我的化妆品,护肤品,电吹风。但是后来觉得特别麻烦,就不怎么带了。

比如衣服,我带过来的可能就两套,不管去干什么,一周就两套衣服。有时候突然有个商务场合,我要回一趟家,换一身衣服再过去,路上来回2个多小时。所以我很多事情是以“周”为单位规划的,不能总有突发情况。

以前我牙膏都要自己带,后来就用酒店的。每次来我就带一个化妆包,两片面膜,次抛什么的,觉得是“凑合一下”。因为我颈椎一直不是很舒服,我之前还带过枕头,后来也不带了。

当然,这也是因为外卖都能买到。贝贝经常忘记带字典,我们已经咔咔买了三本了。楼下也有好几个文具店,老师让带的东西,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再买。

这里也把原文链接放在这里,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原文:

500

原文链接:《在北京,不买学区房,带女儿住五星级酒店上学

不知道大家如何看待这件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