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深圳年轻人,干出第二个大疆


当老玩家们还在声讨大疆降价时,新玩家已经托举出“第二个大疆”。
最近几年,大疆可谓风头无两,对外让美国人羡慕嫉妒恨,在内被年轻人抢到断货,走到哪都是当之无愧的引流神器。
如今,大疆的“爆款光环”正在另一个大玩具上熠熠生辉,它就是3D打印机。

从消费者角度看,3D打印机和过去的无人机一样,从高高在上的黑科技变成年轻人的大玩具。

社交平台上,3D打印机正接替大疆,成为掌管流量的神。
B站、抖音、小红书上,视频只要带上3D打印的标签,流量轻松破百万;有人用3D打印机实现Labubu自由;还有人靠一台3D打印机解锁摆摊副业,在抖音上#3D打印#的话题播放量已超4亿。

话题度一路走高的同时,市场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今年618京东上3D打印机品类,一小时成交额同比增长超10倍,最猛的品牌拓竹销量同比增长627%。
3D打印机行业也迎来了一波井喷,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入门级3D打印机出货量突破100万台,同比增长15%,而中国品牌贡献了95%的份额。

与大疆带火的无人机类似,这些让老外眼红的企业大部分来自深圳,创想三维、拓竹科技、纵维立方、智能派等企业就包揽了全球90%的出货量。
被捧上风口的3D打印机,距离下一个大疆还有多远?

老少通杀的大玩具,狂抢泡泡玛特饭碗

原本小众的3D打印机,这把火被彻底点燃,多亏了今年最大爆款Labubu。
众所周知,Labubu最火的时候全球都在疯抢,不管是官方正品还是黄牛代购都一件难求。
有些心急的粉丝没有钞能力也比不了手速,就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用3D打印机DIY一个平替版。

要知道3D打印机打印一个Labubu成本只需要几块钱,不仅能无痛拥有专属定制款,还能打开装扮、设计的支线任务。
第一波“打印版Labubu”出圈后,彻底打通了网友的任督二脉,他们开发出3D打印机的各种进阶玩法。

用它不仅能实现手办自由,还相当于有了一个万物皆可造的赛博打工人,它可以24小时不停工作,从猫猫的喂食碗、纸巾盒到相框甚至是拍立得相机,总之万物皆可打。

有经商头脑的人,用3D打印机解锁了不少新职业。
在二手平台,代打Labubu成了一门好生意,几块钱的价格不仅解放了大家的钱包,还能享受定制盲盒的快乐。

3D打印机摆摊也成了斜杠青年最爱的新副业,其中龙蛋、关节龙、关节蛇一度成为“地摊网红”。

一些景区里的“3分钟扫描+15分钟打印”的摊主,3D打印机都干出了火星子。
最关键的是,它的魅力无差别渗透到各个圈层。
中产家庭的小学生,用它打印手工作业和炫酷玩具;专业选手甚至能用它打印高精仪器;神通广大的博主们更将其开发到极致:收纳博主用它打印收纳盒、手工博主打印装饰品,几乎每隔几天就有新花样。

总之,3D打印机成了最有科技属性的六边形大玩具。
3D打印机走红并非偶然,它几乎每次出圈都能引起不小轰动。
1983年,美国工程师查尔斯·胡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3D打印机,三年后又创办了3D Systems,并推出全球第一台商业3D打印机SLA-250。

当时,它被誉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技术,被用在航空、汽车、医疗和军工领域,一台机器动辄百万。
第一次大众感知到的“3D打印热”出现在2010年前后。当时,欧美兴起开源硬件运动,允许任何人自由下载设计图、自行组装的3D打印机平台诞生。

当时,全球媒体高喊“3D打印将颠覆制造业”,在大家想象中房子、器官、衣服万物皆可3D打印。
“人人都能打印”的口号一出,资本蜂拥而上,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中国第一批3D打印公司也在此时诞生。
只可惜受限于当时的技术和成本,这股3D 打印热不到两年就熄火了。

5个大疆离职员工,送3D打印爆火出道

与无人机的发展路径类似,3D打印机虽然诞生在国外,第一批靠3D打印机赚钱的企业也都是外国品牌,但3D打印机在消费市场爆发并变成大玩具,背后的两个关键节点都是中国企业在发力。

1.深圳卷王,用超级性价比拿捏老外
2013年,陈春、敖丹军、刘辉林、唐京科四个年轻人,在深圳的3D打印展上结识。
当时,消费级桌面3D打印机的概念很火,但名声之外真正的好产品却很少见,要么价格昂贵,要么体验一般,几个人一拍即合想做一款普通人也能用的3D打印机。
次年,他们就在深圳龙华租下20平方米办公室,成立了创想三维。

恰逢当时是深圳硬件创业的“黄金年代”,依托珠三角高度密集的电子制造供应链,他们团队能够用更低的成本、更快的节奏进行产品试错。
2016年,他们做出第一个爆款CR-10,虽然尺寸依然不小但只要500美元,与以往动辄上万的打印机相比性价比拉满,一下子火遍欧美市场。
2018年,创想三维又推出了Ender-3,价格拉低至200美元左右,这款打印机至今仍被视为3D打印领域的标志性产品,到现在已经卖了上百万台。

同一时期纵维立方、易加三维等企业也纷纷入场,一起把市场价格从几万,一路拉低到千元级别,相当于一台智能手机的钱,就能成为“造物主”。
那些年3D打印机在资本市场成为小透明,却沉淀出一批中国卷王,为3D打印机的爆发打下基础。
2.5个大疆离职员工,把门槛砍到“傻瓜级”
真正引爆全民3D打印的,不是硬件而是软件。
3D打印机之所以高不可攀,除了价格和技术因素,还有个原因是使用门槛太高。
不管是组装机器、学习建模还是调试参数,都需要专业知识,这也是为什么3D打印机只在小众圈子流行。

直到2020年,陶冶博士和几位工程师从大疆离职,他们一起创办了拓竹科技,第一款产品Bambu Lab X1在众筹平台上筹集了700万美元,被《时代》杂志评为2022年最佳发明之一。

很多人以为拓竹被称为第二个大疆,靠的是技术和性价比,殊不知他们从大疆身上学到的关键套路是圈子+流量。
实际上,拓竹的产品主打中高端,要卖到一两千美元,这么贵还能卖爆靠的是打造了一个“3D打印乐园”。
拓竹建了一个开源3D模型社区MakerWorld,免费提供10万多款建模,每个模型附有打印参数、耗材类型和时间成本,普通人可以一键导入直接打印,可谓傻瓜级。

这些免费建模怎么来的?拓竹设立了积分制度,只要有人上传建模,就可以攒积分,攒够了可以“白嫖”一台打印机。
这套“创作—积分—再创作”的正向循环,让拓竹的出货量首次超过创想三维,不仅拿下29%的市场份额,还精准引爆3D打印机的流量。
有博主表示:“感觉YouTube、TikTok、Instagram上所有3D打印相关的创作者都在用Bambu Lab打印机。”

现在拓竹还把3D打印机卖到了线下,店里所有的展台都是3D打印出来的,吸引了很多人体验。

总的来说,3D打印机从高高在上的黑科技成为社交圈硬通货,离不开深圳这个科技摇篮。

距离下一个大疆,还差两座大山

从3D打印机身上,我们能看到一条清晰的“深圳范式”:
顶尖的技术团队+极致的用户体验+强大的供应链整合=一款能风靡全球的硬核产品。
尽管已经拿到王炸,但3D打印机若要真正复制大疆的传奇,从风口彻底走进消费者生活中,面前还横亘着两座必须翻越的大山。
1.需求的大山:刚需还是伪需求?
今年618,桌面3D打印机迎来大爆发,除了品牌的发力,最关键的还有消费市场的双重好运buff。
首先是“国补”的好运加持。今年9月,商务部等8部门发文明确“桌面级3D打印设备纳入数字产品消费”可以享受国补。一些入门级产品在国补后售价仅千元出头,这极大地降低了大家购买的决策门槛,很多人在低价+兴趣的推动下果断下单。

一旦国补结束,这股风潮还能吹多久仍是未知数。
其次,近两年年轻人“情绪消费”的风口,也助推了3D打印机的爆发。
从社交平台上关于3D打印机的分享能看出,大多数买3D打印机都是为了制作一些自己喜欢的小东西,背后本质是年轻人愿意为了取悦自己、尝鲜而购买的一个大玩具,但当代年轻人身上还有个特性是追求新鲜感。
一旦他们对这个“大玩具”新鲜感过去,“我需要一台3D打印机”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仍然是一个模糊甚至不存在的需求。
2.场景的大山:玩具还是工具?
十年前全球3D打印产业经历了一次冷却期,大量初创公司倒闭,股价暴跌,资本转身离场。
彼时的媒体开始调侃:“3D打印机离颠覆制造业,只差一个靠谱的应用场景。”
如今,这个问题并没有消失,3D打印机的核心场景仍然围绕着“兴趣”和“娱乐”,这决定了其市场的天花板。

大疆的无人机,早已从发烧友的玩具,拓展至农业植保、电力巡检、测绘、影视航拍、应急救援等无数专业级场景,成为了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工具。
工业级的3D打印已经十分成熟,很多企业都用3D打印机提效,比如宝马直接打印车门把手和内饰,原型车迭代从月缩短到周;北京奔驰、上海李尔用RAYSHAPE打灯光卡扣,测试效率拉满。

反观消费级3D打印,至今仍未诞生一个如同航拍之于无人机那样的“杀手级应用场景”。
如果未来它可以走出爱好者的书房,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厨房、客厅,成为修复家具、定制日用品的家庭必备品,或是它大规模渗透进中小企业的研发、打样环节,成为像打印机一样普及的办公设备,那才能算是彻底的爆发。
从“爆款产品”到“伟大公司”,是一场艰难的马拉松。
好在十年磨一剑的科技爆款们,终于迎来了风口。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The End



金错刀官方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