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搭一座“全球农创桥”?拼多多解锁中国农业升级密码

500

如何搭一座“全球农创桥”?拼多多解锁中国农业升级密码

作者/  IT时报   孙永会

编辑/  郝俊慧   孙妍

在甲骨文的写法中,“家”这个字写作“上宀(房屋)下豕(猪)”,因此,在古代农耕文明里,某一户家里养猪,则象征了一种物质富足的状态。显见的是,自古以来,养猪的方式亦经历了变化,其核心是从粗放散养到集约化、智能化的深刻变革。

想象一下,当AI运用于养猪领域,又是怎样助力养殖人从“会养猪”到“慧养猪”?

在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以下简称“粮农组织”)近期主办的2025世界粮食论坛上,一支名为“牧原云计算”的中国团队带着他们的农业科创方案,在相关活动“科学与创新论坛”上受到关注。

这支农创客团队是这样实现AI“养猪”的:针对非洲猪瘟对生猪养殖的破坏性影响,其通过AI视觉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实现猪只采食、运动、社交等细微行为的全天候监测,可秒级识别猪只发热、嗜睡、打斗、跛行等异常并推送预警,实现“早发现,早干预”,为生猪规模养殖的精准化提供了可靠智能方案。

而之所以能站上世界级的舞台,背后还离不开拼多多的支持。作为亚洲企业代表,这家从农业发家的电商平台已连续两年受邀出席世界粮食论坛,此次,还在粮农创新大赛中当上了评委。它闯,正在搭建的一座“全球农创桥”,不仅连接着中国新农人与世界舞台,还试图翻译那些藏于泥土之下的中国农业“升级密码”;它创,千亿扶持计划、多多农研科技大赛……通过赛事机制,其把实验室里的技术推向田间,把田间的需求反馈给实验室,在技术、人才、资金和市场中形成了闭环。

500

做“红娘”

让新农人踏上世界级“考场”

“民以食为天。”

就在2025世界粮食论坛召开的两个月前,由粮农组织、浙江大学和拼多多共同举办的“2025全球农创客大赛”在杭州落下帷幕,在来自全球97个国家和地区的519份独立申请中,共有9支青年农业创业团队登上决赛舞台,最终来自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的“SafeSip”项目摘得该届大赛金奖;前述“牧原云计算”团队的“猪群实时守卫战役”项目荣获银奖;美国“Verdia Diagnostics”团队的“PlantPulse Patch”项目夺得铜奖。

500

 摄影 傅俊豪

“牧原云计算”团队和“Verdia Diagnostics”团队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了世界粮食论坛的舞台,并在竞争激烈的“科学与创新论坛”上,和其他10支来自世界各国的青年农创客团队展开农业科创方案的角逐,最后晋级决赛。

事实上,拼多多已经连续第二年支持青年农创客队伍登上世界粮食论坛的舞台了。

2024年,全球农创客大赛金奖团队“Identi”的负责人Robinson在其资金支持下,首度登上科学与创新论坛的国际舞台,向全球投资者和国际组织展示团队研发的“去中心化可交互系统”,该系统可实现农户种植、采买开支、销售的全流程数据化,推动农业生产到销售的全局性高效决策。

今年5月,该团队又在拼多多支持下从秘鲁来到中国大理,参与拼多多主办的农创客训练营活动,与中国农业高校深入交流。

“我们见证了数百个全球优秀项目的成长,从种子到规模化,从实验室到田间应用,青年人才的力量让农业这一古老产业再度充满了想象力。”拼多多企业发展副总裁王海薇对此颇有感触,从农业起家的拼多多,希望借助“千亿扶持”等平台举措,培育出一批“新农人”,为中国及全球的农业粮食体系转型,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正是带着这一份初心,拼多多获得了业内的认可,其曾于2022年荣获粮农组织颁发的年度创新奖,成为当年该奖项在全球的唯一企业获奖者。如今,它从“获奖方”升级为“见证者”,身份和角色皆发生了变化。

500

重创新

当AI走进养殖场

以养猪为例,在较早以前的农耕时期,养猪多为“散养”或“圈养”。猪只在房前屋后、林间地头觅食,以残羹剩饭、野菜等农副产品为主。这种模式深度嵌入了传统农耕生态循环系统——“猪粪肥田,田产粮,粮养猪”,形成了低成本、资源内循环的智慧。而今进入21世纪以来,自动喂料系统、温控通风等集约化、标准化的规模猪场成为主流。

时下,AI在养殖场的作用愈发明显。

“目前的实践表明,我们的解决方案具有可观的回报,研发上每投入1元人民币,便能产生7元人民币的回报。”“牧原云计算”团队希望用数字技术重塑养猪业。有成员介绍称,智能技术的应用,不仅让生猪疾病预警提前了7天,也极大地提升了人工效率,目前在育肥阶段,1名饲养员一年可以饲养1万头猪。

500

 摄影 张锐

尽管在决赛中未获相应奖项,但这支队伍的成员仍显兴奋,“从中国杭州到意大利罗马,大赛为我们提供了全球视野,拼多多对‘新农人’的培育让我们有机会与全球同行交流切磋,我们将继续完善项目,为农业科技创新贡献力量。”

“Verdia Diagnostics”团队最终脱颖而出,斩获了论坛大赛银奖。该团队则针对农作物病虫害问题推出了智能化解决方案,通过纳米传感器实时捕捉作物散发的醛类、醇类气体,精准识别、预警农作物病虫害。“目前我们的方案已经在番茄种植中进行了验证,可以在视觉症状出现前的3到7天检测到疾病,大幅提升种植效益。”团队负责人如是说。

“你们创建的SaaS平台的核心价值在于健康预警和AI洞察,我想进一步了解,你们此前试点项目的用户续费率数据如何?”王海薇对一支来自印度的农创客团队进行了点评和提问。该团队针对当地家禽高死亡率的问题,创新搭建AI辨声系统,通过分辨禽类不同状态下的声音,监测其健康状况,进而帮助农户更好地照料家禽。

“全球已经步入AI时代,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深刻影响着各行各业,而青年人才是技术进步的推动者,也是科技普惠的践行者。”王海薇表示。

500

腿上“有泥”

要帮新农人做好“翻译官”

“拼多多以平台为纽带,让新农人们当好技术和农户之间的‘翻译官’和‘连接器’。”王海薇认为,科学家和新农商看似一个在实验室,一个在直播间,但其实是构建农业新生态不可或缺的“两极”,平台通过资源倾斜推动青年科学家与农产品商家形成创新合力,让技术研发与市场实践双向奔赴。

500

拼多多企业发展副总裁王海薇 摄影 张锐

她口中的“新农人”有三个特征:既懂技术,又接地气,同时还具备数字视野。他们中,有人用AI在集装箱里种生菜;有人在山东烟台的莱阳,试图通过直播间完成数千吨秋月梨的销售;也有像“牧原云计算”团队这样用AI和算法守护猪群健康的从业者……

一组数据直观地显示了该团队项目带来的实际效益——相关系统同步联动,实现精准饲喂与基因组选育,可把料肉比降低0.35、均匀度提升20%,并将呼吸道死亡率降低25%,且每千头猪碳排放降至3吨 CO₂e(减排70%)。此外,平台已具备碳中和牧场示范能力,预计到2030年带动行业减排30%,并创造超1万个乡村就业岗位。

而拼多多长期支持农业科技创新,背后又有怎样的考量?

用王海薇的话说,这与拼多多“腿上有泥”的基因一脉相承。“我们从农产品起家,始终将农业作为核心战略,从打通农产品上行‘最后一公里’延伸到农研创新‘最初一公里’。支持大赛和农业科技创新,就是在农业的‘最初一公里’播下种子。”据其介绍,拼多多通过大赛搭建一座桥,让全球农业青年的智慧能够流向农田落地生根,探索“AI +农业”的落地路径,形成一个从想法到试验再到市场的闭环,推动农业的科技进步。

或许,拼多多要做的,就是让这些“新农人”不再孤军奋战。

一方面,真金白银做“托举”。通过“千亿扶持”计划,拼多多持续降低技术落地的门槛和风险。其中,“百亿农研”专项支持技术迭代,“百亿减免”为商家减负,而“多多好特产”“新质供给”等专项则深入全国数百个农产区,帮助采用新技术的农户把产品卖得更远、更好。

另一方面,以赛为桥聚人才。 从“全球农创客大赛”到“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再到“全国科技小院大赛”,该平台通过赛事机制,支持农业基础研究。

比如今年,拼多多将继续举办第五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围绕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赛道之一——现代设施农业展开。针对赛制,初赛队伍需提交长10米、宽5米、高4米的植物工厂建设方案以及国产草莓种植方案,围绕成本、能耗、系统、品种等痛点难点问题联合开展攻关。本届大赛共吸引了全球46支团队、超300人报名,参赛者主要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背景多元,其中还有17支队伍来自俄罗斯、日本、韩国等海外国家。初赛评比于近日刚刚结束,四支队伍突围成功,闯入决赛,它们在农业科技的掌控力、人工光种植、AI应用和生态育苗等方面表现突出。

毕竟,农业的数字化转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的多方协同。拼多多和这群“新农人”的“智慧农业”梦,还在书写当中。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傅俊豪  张锐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E N D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