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距今2800年的气候事件或推动西周的灭亡

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王朝。然而,其在统治275年后走向终局,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动荡和人口迁移。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学界此前提出多种解释,而气候因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仍鲜为人知。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研究发现,在西周灭亡的前后发生了一次气候突变事件,该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800年前,被称为2.8ka事件。它引发的季风环流与区域水文的显著变化,可能对西周灭亡及之后的人口南迁产生重要影响。

01

持续120年的“北干南湿”

石笋是喀斯特地形的一种自然现象,由滴水中的碳酸钙沉积形成。其沉积生长过程中记录了渗入的雨水信息。通过高精度的铀钍定年技术与多种地球化学指标的分析,科研人员能准确反演出石笋生长时段的古气候环境。

此次研究中,研究团队使用我国东北与东南两地两个高精度、覆盖公元前1000年‒前550年的多指标石笋记录,并结合其他古气候与考古证据,系统重建了2.8ka事件期前后的季风环流与区域水文演变。

结果显示,2.8ka事件主要发生在公元前820年‒前700年,历时约120年。这一时期北半球温度降低,东亚季风减弱,我国季风区呈现“北干南湿”的偶极型格局。

500

▲2.8ka事件期间的气候状况

02

影响西周核心区农业发展

2.8ka事件期间,北方的严重干旱与寒冷或深刻影响西周核心区农业与社会稳定,影响历史走向。

“幽王十年,九月,桃杏实。”这是《竹书纪年》对当时桃、杏成熟时间的记载。在通常情况下,这两种果实在农历七月份就已经成熟。《竹书纪年》的记载表明,部分作物的成熟期明显推迟,可见2.8ka事件对北方农业的深刻影响。

考古证据表明,当时北方居民被迫调整饮食结构,改为更多依赖耐寒耐旱的植物作为基础食物。

同时,环境压力或迫使北方游牧部落南下寻求资源,进而加剧与西周的军事冲突。历史资料记载,公元前771年,游牧部落进犯都城丰镐,周幽王被杀,幸存的皇室随即东迁至洛阳地区,标志着西周的灭亡。

500

▲2.8ka事件前后遗址点14C年龄空间密度变化

对已发表的考古遗址14C年代的空间密度分析表明:2.8ka事件之前,遗址点集中在西周行政中心。2.8ka事件期间既往聚居区的遗址点数量减少,且分布趋于分散,而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地区遗址点数量有所增加,指示人口向该地区迁移。2.8ka事件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遗址点数量显著增加,成为新的人口中心。

综合来看,北方干旱首先导致人口分布趋于分散,激化了当时游牧民族与西周的冲突,致使西周灭亡,人口向南迁移。在气候事件结束后,人口中心从我国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尽管气候因素不是唯一动因,但其对早期社会的发展或具有重要影响。

来源: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