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男人最爱的豪车,利润暴跌99%

文 / 零度
来源 / 节点财经
“中年男人最爱的豪车品牌利润暴跌99%”——这则消息近日引爆热搜,让曾被誉为“全球最会赚钱车企”的保时捷被推上舆论风口。
德国大众集团旗下保时捷汽车公司发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财务数据显示,公司第三季度亏损高达9.6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80亿元),前三季度销售利润从去年同期的40.35亿欧元骤降至4000万欧元,同比大幅下滑99%,营业利润率也从14.1%断崖式跌至0.2%。
短短一年间,这个以高溢价和强盈利能力著称的豪华品牌,正经历着成立以来最严峻的经营危机。
01 业绩“雪崩”,中国市场失速
保时捷的财务数据堪称“断崖式下跌”,多项核心指标创下近年最差表现。
2025年前九个月,公司营业收入约为268.6亿欧元,同比下降6%;4000万欧元的销售利润不仅较去年同期缩水99%,甚至不及巅峰时期一个月的盈利规模。
更值得警惕的是,衡量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单车毛利率在2025年第三季度仅为13.2%,创下年度新低,这对于长期依赖品牌溢价生存的保时捷而言,无疑是品牌价值褪色的危险信号。
而中国市场,同样承载着巨大的压力。
作为曾经“全球每卖三辆保时捷就有一辆流向中国”的核心市场,中国市场销量的持续下滑成为压垮利润的关键导火索。

自2021年以9.57万辆交付量创下峰值后,保时捷在华销量连续四年走低。2022年微降至9.32万辆,2023年跌破8万辆关口至7.93万辆,2024年进一步跌至5.69万辆,2025年前三季度销量仅为3.2万辆,同比跌幅达26%。
保时捷CEO奥博穆在2024年财报会上坦言:“中国市场年需求大幅下降,形势严峻。中国正在经历结构性变化,而我们的电动汽车发展速度比几年前预期的要慢。”
在主要市场中,仅有美国市场呈现逆势增长,但仍然难以抵消其他区域的颓势。
2025年前三季度,保时捷在美国市场交付64446辆,成为财报中为数不多的亮点。然而,关税政策的重压让这份增长的含金量大打折扣——前三季度关税带来的额外成本已达3亿欧元,公司财务与信息技术执行董事白禹翰(JochenBreckner)透露,2025年全年关税损失将达7亿欧元,为此保时捷计划上调美国市场售价。
02 三重暴击:战略摇摆与市场失焦
保时捷的利润崩塌并非偶然,而是战略失误、外部冲击与市场误判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节点财经》看来,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战略的反复,在转型过程中,成本吞噬了利润。
2022年保时捷曾高调宣称“2030年纯电车型占比超80%”,但2025年9月突然急转弯:推迟部分纯电动车型推出、延长燃油及混动车型生命周期、终止电池自产计划,从全面电动化转向“内燃机、插混、纯电三线并举”。

这一剧烈调整直接产生巨额重组成本。前三季度特殊支出已达27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24亿元),其中战略路线变更支出18亿欧元,裁员及取消电池业务投资支出10亿欧元,预计2025全年重组成本将升至31亿欧元。
这种“左右摇摆”不仅造成直接财务损失,更让产品节奏严重脱节。在电动化领域,保时捷车机系统流畅度与本土化功能落后,难以满足中国市场的智能化需求。而在燃油车领域,又未能及时跟进市场变化,陷入“油车失宠、电车未起”的尴尬境地。
竞争格局的剧变则更为致命。《节点财经》看来,在中国市场,传统豪华品牌加速电动化转型,造车新势力纷纷推出高端车型,共同分流保时捷的目标客户。更关键的是,消费者观念已从“Logo至上”转向注重性价比、智能化配置和用户体验,而这正是保时捷的短板所在。
为应对危机,保时捷已启动大规模成本削减。计划未来几年裁减1900个正式岗位,2024年内削减2000个临时岗位,短期内将减少近4000个工作岗位,第二轮裁员方案预计2025年底前公布。裁员虽能降低运营成本,但也面临核心技术人才流失、员工士气受挫的风险。
管理层变动同样引发市场关注。
财报公布前,保时捷宣布结束“共享CEO”模式,现任CEO奥利弗・布鲁姆将提前离任,曾负责Cayenne和Macan系列开发、拥有法拉利与迈凯伦管理经验的迈克尔・莱特斯(MichaelLeiters)成为继任者热门人选。布鲁姆任内见证了保时捷拆分上市及欧洲市值最高车企的辉煌,但也经历了盈利能力持续下滑与股价腰斩的困境。
03 历史镜像:从Boxster救赎到新一轮自救
保时捷并非首次遭遇生存危机。上世纪90年代,品牌曾陷入生死存亡的绝境,而双座软顶敞篷跑车Boxster的推出成为转折点——这款填补911以下入门级市场空白的车型,吸引了大量年轻用户,帮助保时捷走出低谷,开启了近30年的鼎盛时代。
如今,相似的困境再次出现,而保时捷的自救之路已然开启。产品层面,公司已宣布718Boxster、Cayman即将停产,集中资源发力新能源领域。
市场层面,中国区将2025年定为“校准年”,计划2026年缩减经销商至100家左右,在一线城市加码投资,并将赢回“年轻且注重数字化的中国用户”视为核心目标;管理层层面,新任CEO莱特斯的行业经验被寄予厚望,市场期待其能复刻Cayenne系列的成功,带领品牌重回轨道。
Michael Leiters并非保时捷的陌生人。他在2000年至2013年间效力于保时捷长达13年,曾担任产品开发要职,负责Macan与Cayenne系列车型。
值得注意的是,保时捷的迷茫并非个例。兰博基尼将首款纯电车型推出时间从2028年推迟至2029年,宾利也将全面电动化目标从2030年延后至2035年,传统超豪华品牌在电动化浪潮中普遍面临转型阵痛。
当前,整个德国汽车产业都处在深度调整之中。奔驰开启史上最大规模裁员,4000名员工自愿离职;奥迪2025年上半年营业利润暴跌45.2%;大众集团计划2030年前在德国裁员超3.5万人。
《节点财经》认为,传统豪华品牌集体面临的困境,本质上是旧有盈利模式与新时代市场规则的碰撞——当电动化重构供应链、智能化定义产品力、年轻化主导消费需求,依赖燃油车利润和品牌溢价的传统模式已难以为继。
对于保时捷而言,此次危机本质上是旧有盈利模式与新时代市场规则的碰撞。曾经依靠品牌溢价和中国市场高需求就能轻松盈利的时代已然过去,能否在新能源产品力、智能化体验与品牌价值之间找到新平衡,将决定其能否重现Boxster时代的救赎奇迹。
正如保时捷中国总裁潘励驰(AlexanderPollich)所言,赢回中国用户“是一场马拉松”,这场长跑的每一步,都将决定这个百年品牌的未来航向。
对于保时捷而言,此次99%的利润暴跌既是危机,也是转型的契机。从历史经验来看,这个品牌曾多次在绝境中实现自我革新:上世纪90年代靠Boxster重获新生,2008年金融危机后通过SUV车型打开大众市场,如今面对电动化浪潮,其自救举措已覆盖产品、市场、管理等关键领域,但能否成功仍面临多重挑战。

在中国市场,年轻化与本土化的落地效果至关重要。年轻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更低,对体验的要求更高,保时捷需要用更快速的产品迭代、更贴合需求的服务体系,重建品牌吸引力。上海研发中心的本土化研发、经销商网络的优化,都是关键抓手,但这些举措的成效需要2~3年才能完全显现。
在全球竞争中,如何应对政策与市场的双重不确定性同样关键。美国关税政策的后续变化、欧洲碳排放法规的进一步收紧、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加剧,都可能影响保时捷的转型节奏。莱特斯领导下的管理层,需要展现出比以往更强的战略定力与应变能力。
对于保时捷而言,这场救赎之战不仅关乎一个品牌的生存,更关乎传统豪华汽车制造商在电动化时代的转型范本。
曾经的“利润王者”能否重拾辉煌,答案或许就在2026年的产品落地中,更在每一次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与快速响应中。毕竟,在汽车行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没有任何品牌能凭过往的光环高枕无忧,唯有拥抱变化才能赢得未来。
*题图由AI生成



节点财经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