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三连讼”:权力的游戏与制度的拷问——吃瓜群众的深度围观

特朗普“三连讼”:权力的游戏与制度的拷问——吃瓜群众的深度围观

撰文:雅礼学人

2025年11月4日星期二

作为吃瓜群众,咱们最近的瓜田里,特朗普无疑是最“抢眼”的一颗大瓜。这位总统的日子确实过得相当“热闹”,三场分量十足的官司如同约好了一般,齐齐找上门来,每一个都堪称重磅,足够让他焦头烂额,也让全球围观者看得津津有味。咱们就着这瓜子,好好聊聊这几场不仅关乎特朗普个人政治生涯,更触及美国法律底线与制度根基的大戏。

一、 三大诉讼风云录:案情简况一览

这三场官司,场场都不简单,涉及领域各异,但都直指权力的核心与边界。

关税案:总统的“征税权”究竟有多大?——本周焦点,最高法院见 

这场官司无疑是本周的重头戏。回溯特朗普任总统期间,他曾依据一部1977年的陈年法律——《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对全球多个国家加征了幅度不等的关税,从10%到惊人的145%。其理由是,长期存在的贸易逆差以及芬太尼等问题对美国构成了“不寻常且非凡的威胁”。然而,联邦上诉法院已于今年8月作出裁定,认为特朗普此举涉嫌越权。如今,官司已一路打到了最高法院,9位大法官将在11月5日就此案进行口头辩论,其结果将对未来总统的贸易权力产生深远影响。

美联储理事解雇案:总统能“说炒就炒”独立机构官员吗?——“独立性”面临严峻考验 

特朗普试图解雇美联储理事丽莎·库克,理由是所谓的“伪造抵押贷款申请”。但库克方面早已提供充分证据,证明自己的申请准确无误。目前,法院已裁定允许库克女士继续履职,直至明年1月举行全面听证会。此案的核心争议点在于:总统是否拥有随意解雇一位本应保持高度独立性的美联储理事的权力?这直接关系到美联储等独立监管机构能否免受政治干预,维持其政策的独立性与连续性。

出生公民权案:百年惯例遭遇颠覆性挑战——“落地生根”的宪法原则还稳吗?

 特朗普及其支持者主张,如果父母是非法进入美国,那么他们在美国出生的孩子不应自动获得美国公民权。这一主张与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的长期解释和实践直接冲突。该修正案明确规定:“所有在美国出生或归化并受其管辖的人,都是美国及其所居住州的公民。”这一条款已稳定运行了一个多世纪,是美国国籍法的基石。因此,绝大多数法律专家并不看好特朗普在此案中的前景,认为其挑战难以成功。

 二、 案中乾坤:法律核心争议与潜在惊人后果

这三场官司绝非孤立事件,它们各自触及了不同层面的法律核心问题,并可能引发深远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后果。

关税案:金钱与权力的双重悬局 

此案的核心法律拷问在于:国会通过《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授予总统的权力范围,究竟是否包含单方面征收关税这一重大权限?反对一方(包括众多起诉的小企业主和州政府)坚称,法律中的“监管进口”条款并不等同于“开征新税”,国会从未在该法中明确将如此至关重要的征税权赋予总统。更为关键的是,他们援引了最高法院近年来在司法审查中愈发倚重的“重大问题原则”——即如果一项行政决策可能产生巨大的经济影响和深远的政治后果,那么国会对此必须有明确无误的授权。拜登政府的学生贷款减免计划当初正是因此原则而被最高法院否决。 

若特朗普在此案中败诉,其后果将相当“刺激”:

近900亿美元关税收入或成“无源之水”

美国企业已缴纳的这笔巨额关税可能面临退还的命运,尽管实际操作的复杂性和耗时性不言而喻,但其象征意义和财政压力巨大。

美国贸易战略根基恐将动摇

特朗普政府时期,“随时加税”被用作重要筹码,逼迫多个国家(如越南、韩国等)重新谈判并签署贸易协议。一旦总统随意挥舞关税大棒的权力被削弱或剥夺,这些国家很可能会重新评估协议,甚至采取报复性关税措施,美国的贸易版图或将面临重塑。

总统行政权力面临实质性收缩

这将向未来的总统发出明确信号,即不能再如此“任性”地以“国家紧急状态”为借口,绕过国会推行具有重大争议的经济政策。

美联储理事解雇案与出生公民权案:动摇制度根本的潜在风险 

相较于关税案的直接经济影响,另外两案则更触及美国制度设计的深层次原则。

解雇案:独立机构的“独立”还能存否? 

如果特朗普胜诉,允许总统随意解雇美联储理事,那么美联储等本应独立于政治周期的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将名存实亡。总统可能会出于政治考量干预货币政策,这将严重损害市场对美联储的信任,对美国乃至全球金融稳定构成潜在威胁。

出生公民权案:百年国策的颠覆与社会撕裂的风险

若特朗普的主张得到支持,推翻一个多世纪以来对宪法第十四修正案的主流解释,将直接冲击美国长期奉行的“出生地原则”公民权认定体系。这不仅会影响数百万现有和未来在美国出生的儿童的身份认同,更可能引发大规模的社会混乱、法律纠纷以及对美国价值观的深刻质疑。

三、 吃瓜群众点评:看点、笑点与深层思考

作为热情的围观群众,这几出大戏的看点实在太多,值得细细品味,也引人深思。

“双重标准”的照妖镜:最高法院的保守派将如何自处? 

最具戏剧性的看点之一,无疑是最高法院的保守派大法官们(其中三位还是特朗普亲自提名并促成其任职的)将如何裁决此案。他们之前正是运用“重大问题原则”否决了拜登的学生贷款减免计划。如今,面对特朗普政府影响更为广泛深远的关税政策,他们是否会秉持“一视同仁”的司法标准?这简直是检验最高法院司法立场是否真正中立、以及“重大问题原则”适用是否一致的最佳试金石。若出现明显偏向,无疑将进一步加剧公众对最高法院政治性的质疑。

“皇帝的新衣”被戳穿:国家安全权力的“个人工具化”?

 特朗普政府声称加征关税是为了应对所谓的“国家紧急状态”,但诸多迹象表明,部分关税政策带有明显的“公报私仇”或服务于个人政治目的的色彩。例如,对巴西加征关税据称与巴西起诉其盟友博尔索纳罗有关;对加拿大加征关税,则被指源于对加拿大政要反关税广告的不满。这种将国家安全与外交政策工具化、个人化的行为,即便在共和党内部也引发了不满,参议院曾有共和党人跨党派联合民主党通过反对决议,显示其做法的争议性。

制度的韧性VS个人的任性:权力边界的永恒博弈

 总体而言,这三个案子共同展现了美国政治体制中对“一把手”权力进行制约的设计理念与实践努力。即便特朗普被不少批评者认为具有“强人倾向”或“独裁潜质”,但想要轻易撼动那些深植于法律传统和制度设计中的规则,也绝非易事。正如关税案所示,即便他败诉后试图“赖账”,具体执行层面的进口商、海关以及地方法院也难以轻易跟随其无视最高法院的权威判决。这体现了权力制衡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的有效性,尽管这种制衡有时显得笨拙且充满内耗。

总之,对于咱们吃瓜群众来说,这场“特朗普诉讼连续剧”追得是相当有价值。它不仅仅是特朗普个人的“水逆”时刻,更像是一堂生动的关于权力边界、法治精神以及制度运作的公开课。它揭示了权力如何试图扩张,制度如何进行反制,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各方力量的博弈。最终谁能笑到最后,特朗普能否“渡劫”成功,美国的法律与制度又将面临怎样的考验与重塑,咱们还得备好瓜子,搬好小板凳,继续拭目以待这场大戏的后续发展。这不仅仅是美国的内部事务,其走向也将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