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用AI“作弊”,被法官抓现行

作者 | 认真学习AI的

来源 | 法律先生

500

500

图源 『京法网事』

AI又闯祸了。

不过这次出事的,不是AI「本人」,而是一个太信任AI的律师。

最近,通州法院审理一起股权转让纠纷案。

原告代理人在提交书面意见时,为了论证观点更充分,引用了几份「最高法、上海一中院」的案例作为佐证。

看起来挺专业,还特地列上了案号:(2022)沪01民终12345号。

出于职业敏感,承办法官检索核实,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不仅「案头对不准例嘴」,还发现这位律师引用的所有「参考案例」,无一例外都「编」出来的。

500

极度谄媚讨好型人格的AI模型

这个所谓的12345号案例,对应的真实案件根本不是股权纠纷,而是一起普通的民间借贷纠纷,与书面意见中描述的事实完全不符。

案号对不上,案由不相关,甚至连裁判理由都是AI幻想出来的。

一问之下,律师只好承认,这些参考案例并非来自法律数据库,而是AI生成的「参考案例」

他原本想节省时间,没想到直接节省掉了专业底线。

500

也有不少律师,遇到过同样的情况。

「我也被AI骗过。案号都是12345、23456、34567,一搜全是空气。它再生成一个,它居然道歉说——‘那我换成23232号’。」

这就是AI最恐怖的地方,它不仅会编,还特别会迎合你。越是你想证明的论点,它越是会「帮你找到」支持。

另一位律师说:「AI最讨厌的一点,是会把几个似是而非的案例拼在一起。真假掺半,你还以为是自己检索不全。」

前两年,以判例法为基础的美国,就有一位执业30年的资深律师就采用了Chatgpt给的虚假案例,差点丢了自己的饭碗。

但笑归笑,危险是真的。

500

图源 小红书

合同审查、判例检索、法律翻译,到智能问答、诉讼预测、量刑建议,AI正在一步步渗透进法律行业的「高墙深院」。

大众都能用AI写出像模像样的法律文书。

牛马可以用AI看看老板有没有违反劳动法,业主可以用AI看开发商该担哪些责……

但法律人都开始滥用AI,那谁还要为律师所谓的「专业」买单呢?

当然,AI不是不能用,而是不能盲信

法律行业,尤其是诉讼业务,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决定成败

一个假判例、一条错误引用、一个编出来的法条,都可能成为对方律师的「杀手锏」

就像那位「12345号判决」的律师,他犯的错不是用了AI,而是用了AI之后,连最基本的核查都没做

这不是技术问题,是态度问题

500

AI不会取代律师,但会淘汰那些不会用AI、还偷懒的人。

未来的法律行业,属于那些既懂技术、又守底线的人。他们会用AI写初稿、找判例、做翻译,但也会一页一页地核对、一条一条地查证

AI是一把手术刀,用得好救人,用不好杀人,关键看拿刀的人是谁。

致所有还在「复制粘贴」的法律人。

点击「法律先生」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