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美又一场“战争”开打了,这一次没有退路!

刚刚,美国财长贝森特又对中国发起了威胁!

美国财长贝森特于11月2日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宣称,若中国重启或继续限制稀土出口,特朗普政府已准备好重新上调对华关税。这一威胁与中美元首釜山会晤后达成的共识形成鲜明对比。而且,就在刚刚,特朗普还公开评价中美关系和睦比对立好,并为会谈成果打出"12分"的高分。

500

贝森特此次表态的核心意图十分明确:

一是确保稀土供应不断链。美国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度极高,中国管控稀土出口后真的不给美国,美国是真的没有稀土用。在美国看来,中美此前在吉隆坡磋商中已就稀土等关键物资的贸易安排达成初步共识,美方如今显然希望用威胁手段巩固这一脆弱安排。但是,中国对稀土出口的管控是持续的,所以中美的理解偏差未来还会引来波折。

二是为荷兰继续对抗中国“撑腰打气”。荷兰近期强行接管中资企业安世半导体,并且在中美妥协后进一步暂停了对安世中国供应晶圆,这导致中荷关系严重紧张。美国很可能私下向荷兰承诺,在中国对荷兰实施稀土封锁时,未来当中国对美出口稀土后,美国将与其分享来自中国的稀土供应,以此鼓动荷兰充当对华科技战的“马前卒”。

美国的战略意图十分清晰:在自己通过谈判获得稀土供应保障的同时,怂恿盟友继续打压中国高科技产业,形成“美国得利、盟友冒险”的博弈格局。这种两面手法既暴露了美国对稀土供应链的焦虑,也展现了其惯用的地缘政治操弄手段。

500

不过,美国与荷兰的如意算盘恐怕都要落空了!因为,在荷兰安世半导体宣布对安世中国暂停晶圆供应后,安世中国立刻在声明中指出,荷兰安世半导体相关管理层在决策过程中严重失职失责,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公司整体利益之上。而且,面对荷兰的断供行动,安世中国表现得早有准备。公司通过公告函透露,已建立充足的成品与在制品库存。这些库存能够“稳定、持续地满足广大客户直至年底乃至更长时间的订单需求,供应链安全可靠”。

更为重要的是,安世中国已积极启动多套预案,正在加紧验证新的晶圆产能。这一回应显示中国在半导体领域已经具备了相当程度的供应链自主能力。验证产能意味着技术上根本不存在问题,那么既然技术上不存在问题,在中国还会有产能问题吗?产能,只是时间多少一点而已!安世中国在面临断供的情况下,不仅能够维持正常运营,还加快了对替代供应链的验证进程,体现了中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不断提升的议价能力。既然中国有这种能力,考虑到中国的技术,最终小荷兰的那一套必然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而且,中国商务部11月1日也表态了,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也就是说如果情况允许,商务部可以考虑放行。当然,前提是先满足国内市场。

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中国就面临一场外交战!美国的目的很明确,一边自己和中国妥协,一边怂恿欧洲盟友与中国搞对立、当炮灰。对中国来说,如果不能阻止这一切,那可能就是“新冷战”爆发。

500

说起来真是吊诡,本来关税战、科技战的是中美之间,现在美国退后了,结果变成欧盟国家与中国叫板了,真是奇葩!然而,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延续下去,在这一场中美科技博弈中,欧盟很可能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荷兰的单边行动不仅针对中国,更是对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打击,而德国等欧盟核心国家将首当其冲。欧盟内部在对待中国问题上本就存在分歧,一些成员国主张与中国保持战略伙伴关系,而另一些则倾向于跟随美国的对华强硬路线。这种分歧使得欧盟难以形成统一的对华政策,削弱了其在国际舞台上的谈判能力和战略自主性。

欧盟在美中战略博弈中正面临日益尖锐的平衡困境:安全上依赖美国的保护伞,经济上却与中国深度绑定。这种结构性矛盾在近期美欧公布的7月新贸易协议细节中显露无遗——尽管协议暂时缓解了双边贸易摩擦,却让更多欧盟国家清醒认识到欧洲战略自主性的局限与脆弱。

在这场围绕半导体的地缘政治博弈中,美国始终扮演着关键推手。其通过层层加码的管制手段,系统性地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从2024年12月将闻泰科技列入实体清单,到持续收紧AI芯片出口管制,再到如今对安世半导体采取针对性措施,美国构建的管制网络正逐步收紧。

荷兰当局对安世半导体的强制接管,正是在美国构建的这套遏制体系下发生的。若无美方在政策与战略层面的持续施压与背书,荷兰单方面采取如此激烈举措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一连串事件清晰展现了美国在科技竞争中的典型策略:通过动员并协调整合盟友力量,构建对华技术围堵的联合阵线。

500

在这场半导体供应链的博弈中,实力依然是决定话语权的根本。

面对外部断供,中国的应对清晰而坚决——全力推进供应链自主可控。安世中国在回应断供的声明中,不仅强调拥有充足库存以保障短期供应,更表明正在加紧验证新的晶圆产能,展现出明确的去依赖化战略。

值得关注的是,安世半导体本身并不生产晶圆,其晶圆主要依赖从英国和德国企业进口。如果安世中国在断供后,也停止向德、英两国车企供应芯片,将直接冲击两国汽车产业的生产线。这一局面将迫使德、英面临重大抉择:是继续遵循荷兰方面的断供指令,还是绕过荷兰安世半导体,直接与安世中国开展晶圆供应合作,以换取稳定的芯片来源?

若德、英选择后者,直接与安世中国交易,那么此次事件的最大输家反而将是荷兰。荷兰强行接管安世半导体,看似夺取了资产控制权,实则可能失去的是整个产业链中的枢纽地位。相关业务和产业生态将顺势流向安世中国,闻泰科技虽在形式上失去部分资产,却可能在实质上完成去中间化、实现业务升级,因祸得福。

500

这场博弈其实揭示出一个现实:在高度全球化的半导体产业链中,单边断供犹如双刃剑,最终或将促使供应链重组,而掌握产能与市场的一方,才真正掌握主动权。

当前的中美科技博弈并未停止,实际上中美的科技战,其本质就是一场决定未来国际秩序走向的核心竞争之一。对中国而言,这场战争没有退路,只能赢不能输。

在当前国际格局下,中国正为避免世界陷入新冷战作出建设性努力。若欧盟未能理解这一战略善意,继续追随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甚至任由荷兰的单边行动牵引欧盟整体方向,则新冷战的阴影将难以消散。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已主动与王毅外长通电话。中方在回应中既展现了对话诚意,也为德方指明了选择空间:若德国能推动问题的妥善解决,双边关系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若应对失当,德国自身利益将首当其冲。中方已展现出最大诚意,商务部明确表示愿为安世中国芯片出口提供便利,这为合作解决当前困局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对欧盟的期待始终清晰:不要求选边站队,只希望保持战略中立,维护正常的双边合作。中欧之间不存在根本性战略冲突,中国始终致力于和平发展。需要指出的是,新冷战对欧盟的损害将远大于对中国的影响,而选择权恰恰掌握在欧盟自己手中。

若欧盟执意充当美国的地缘政治棋子,最终可能导致其自身被战略分割:美国将吸纳欧盟的资本,俄罗斯可能趁机控制东欧更多领土,而中国则将承接欧盟的部分产业与技术转移。

这种格局的形成有其内在逻辑是:经济动荡将驱使欧洲资本流向美国;地缘冲突升级将为俄罗斯提供向西推进的战略机遇;而产业链重组将加速中国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欧盟产业寻找新平台继续生存。以汽车产业为例,若德国本土生产受阻,宝马、奔驰等企业必将加大在华产能布局,因为只有中国的产业链能保证这些产业顺利生产经营。

500

因此,若欧盟不顾战略风险一意孤行,将可能在大国博弈中率先遭受重创。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分合作将成关键的试金石——若欧盟在此问题上处置失当,将被迫在中美之间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这不仅关乎其战略自主权,更将决定其未来是成为独立的力量中心,还是沦为大国竞争的战场。

所以,我们不要觉得现在形势变好了,恰恰相反,现在形势更加凶险了!因为,中美关系虽然表面上看缓和了,实际上随时可能因为彼此认知的差异而重燃“战火”!最直接的一点就是,中国的稀土有明确管控制度,而美国则是认为中国会因为这次妥协彻底放开出口,这个落差的爆发大概率就在几个月后发生!

现在的中国,面对美国并不怕打关税战,也不怕打科技战,稀土是一张中国的王牌,中国要的是美国彻底取消过去所强加的关税,取消对中国的AI芯片限制,不要干涉台海影响中国统一。美国这些都能做到吗?至少现在不能,所以中美之间激烈的较量还在后面!别忘了,中国依然还是美国的头号战略对手,一切都没有实质性改变!

来源|占豪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lb1mCkHsOa22sXPjo5pHQ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