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需要搞五年规划吗?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实体和金融唇齿相依,中央和香港规划息息相关,这正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正当性和必然性。

中央提出“十五五”规划(2026至2030年)建议已向社会公布,引起香港政商界的关注,有人提出香港也要相应制定五年规划,以避免行政长官不少“蓝图”落实不了。
有人则认为香港过去没有五年规划的传统和经验,政府规模不大,不拥有和经营企业,不能左右私人企业的行为。
有政界人士还认为,国家五年规划中已有涉及香港特区的部分,具体落实的时间未必局限于5年内,例如香港发展成国际创科中心,就不只是5年的任务。下一个五年规划对这一政策可能又有新调整,尽管不会大变,最重要是能反映在特区政府相关政策和施政方针,不用拘泥于字眼上香港是否有“五年规划”。
社会各有各看法,无论有什么讨论意见,国家的“十五五”规划已经成为社会精英的关注重点,这是一种进步,起码大家都明白,未来香港是吃饭还是喝粥,就在此中寻。

香港如何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国家大格局,这是个大议题,特区政府、社会各界有必要就此开展大讨论,不能将学习四中全会精神流于形式化、表面化甚至口号化,起码要对香港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路线、政府角色、推进政策、资源投放等,形成政府与民间的共识,以通力推进香港的中、长远发展。
不少人都注意到,中央公布的“建议”一如既往,继续提及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支持港澳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这是前几个五年规划都写进去的核心内容,也是香港发展的根本依托。
那么,如何“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国家大格局”,或许香港不能仅从过去、现状来思考,要全面看国家的发展布局,从中寻找“巩固”中心地位的举措。
首先,“建议”提出,要积极扩大自主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以服务业为重点扩大市场准入和开放领域,扩大单边开放领域和区域,扩大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中央很强调高质量对外开放,着力点放在高标准、市场规则,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好“准入又准营”的投资环境。标准、规则、准入这几方面,很切合香港的特性,也是经常说的优势机遇。
为避开美国关税战,各国政府正重新规划贸易联盟,企业亦积极寻求开拓其他市场,全新的全球贸易格局正在形成,因此,主动打造甚至联结“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是当下的最佳时机。
最近特区政府成立“协助内地企业出海专班”,整合香港的海外办事处,为内地企业“出海”提供平台,此举正当时,有利于提升香港正在下滑的贸易经济占比率。
但需要看到,内地企业经历了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出海”发展已经遍布全球,新能源、新经济、新技术正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
他们已经不缺“出海”平台、渠道和经验,他们需要的是与外国市场对接的标准、规则和服务。
香港是外资首选地,熟悉外国贸易标准和规则,尤其是欧美市场、东盟市场和正在开拓的中东市场,运作得好可以为内企“出海”担当指引,也为香港服务贸易增强竞争力。
如果香港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共同出海招商,可能会错过优势机遇,错过提升服务贸易再发展机遇。
其次,在金融发展方面,“建议”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推动“高科技自立”。
内地最大发展特点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确定了这一目标,可以预见未来几年芯片、关键软件、人工智能、医药器械、高精密制造等产业,将迎来新的突破和制造蓬勃。
对此,香港的金融服务应密切关注内地这类新制造的动向,对标这一发展趋势,同样不能错过金融的优势机遇。
今年首三季,香港IPO集资额按年增长2.29倍,达1829亿港元,折合为234.5亿美元,差不多是英国的百倍,香港现在是跟美国纽约竞争2025年IPO集资地榜首。
众所周知,股票交易所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同时也反映一个地方的整体经济活动。
英国之所以落后于香港,原因是20年来该国生产力增长落后于很多发展国家,英国交易所缺乏一批具吸引力的新企业,资金也就不会流入。
相反,内地有一定数量高新科企在香港上市,股民及基金对新兴产业有较深认识,愿意投资这类有增长潜力的企业,加上内地创新制造业蓬勃发展,这是香港金融中心能够与美英金融中心一较高下最根本的原因,也帮助了内地企业走出去提供强大的融资市场。
简言之,在目前的环境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不出一定规模的新经济产业,当地股市及其它金融业,是无法受惠这股席卷全球的新技术、新能源带来的商机,搞得不好将在全球金融竞争中落后,两者是唇齿相依的。
这正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正当性和必然性。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简思智库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