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诺贝尔奖的美中不足与对人类的影响力

老舒说事(326)诺贝尔奖的确重要,但不要神化,当下中国更需要的是华为,因为这些企业或科研机构带来的技术性突破事关国家的生死存亡,我们先要度过危机,再谋长远之计。

谈谈诺贝尔奖的美中不足与对人类的影响力

500

每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布已经成为全球各界的一大盛事,在大多数人的心中诺贝尔奖就是代表人类最高成就的奖项,诺贝尔奖作为科学界和人文领域的至高荣誉,自1895年设立以来,始终代表着人类在知识探索、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上的卓越成就。然而普罗大众有所忽视的是诺贝尔奖有许多先天不足,因而影响了诺贝尔奖的权威性、全面性和影响力。

1、  诺贝尔奖覆盖的领域过于狭窄,无法全面客观反映人类社会进步与杰出成果。诺贝尔奖最初只设立了五个领域(物理、化学、生理学/医学、文学、和平),后来在1968年由瑞典中央银行增设了经济学奖(并非诺贝尔本人遗嘱中设立)。但至今仍缺乏对数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天文学、哲学、教育学等众多重要领域的直接认可。

2、  诺贝尔奖只对还活着的人颁奖,导致许多伟大的成果被忽略或错失了。比如:中国的作家鲁迅、沈从文等都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但是因为他们过世了,就错失了获奖机会,这不是根据他们对人类社会贡献的大小来评奖,却强硬规定必须在世的人才有机会获得诺贝尔奖,这有失公允。

另一方面,对于被评选的成果一般都需要经过数十年的验证与实践考验,这个与颁奖对象必须是在世是矛盾的,就是取得成果的人必须还要保持良好的健康,至少是活着时候,个人成果与健康都要经受时间的考验,否则再伟大的成果也会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500

3、  提名与评选不透明诺贝尔奖的提名过程高度保密,提名者和被提名人名单通常要保密50年。这种不透明性使得外界难以了解评选的具体依据和过程,也引发对公平性、政治倾向或学术偏见的质疑。

4、  文学奖与和平奖的“政治化”导致质疑不断,缺乏社会共识和权威性。有时被看作是表达某种国际立场或价值观的工具,而非完全基于客观的“和平贡献”。1973年亨利·基辛格与黎德寿因“结束越南战争”获和平奖,但战争实际未终止,且黎德寿拒绝领奖以示抗议。此类案例凸显奖项在政治冲突中的两难处境。

5、  部分诺贝尔奖文学奖偏好于那些持不同政见、专注于揭露社会黑暗面的作品。比如:高行健获得诺贝尔奖文学奖,高行健的作品涉及敏感内容,其相关行为和立场不符合中国核心价值观,中国政府和文学界对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始终持明确的反对态度,认为这一奖项的授予带有明显的政治偏见,违背了诺贝尔文学奖旨在表彰优秀文学成就的初衷,也不被中国社会所认可。

500

6、  诺贝尔奖每项最多仅颁给三名人员,奖励人数太少导致许多超过三个人的团队因为人数太多无法选出三个代表性的人物而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在 “大科学时代”,许多重大突破是大规模、跨领域、跨国界团队协作的成果,此规则难以全面覆盖所有重要贡献者,简化甚至扭曲了科学进步的真实路径。比如:我们国家人工合成胰岛素的伟大成果就是团队人数太多,而错失诺贝尔奖(当然还有其他因素)。

7、  性别与地域的不平衡。截至2023年,诺奖得主中女性仅占6%(文学奖占比最高,达16%),且非洲、南美洲等地区得主极少。这既反映历史性别偏见,也暴露评选委员会对全球科学生态的认知局限。

8、  忽视开放科学与公民科学的兴起。业余科学家、开源社区在天文、生物等领域的作用日益重要,但诺奖仍局限于传统学术机构,难以认可非职业研究者的贡献。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对大众创新能力的歧视

9、  滞后性与“追认”现象。很多获奖成果往往是在研究者做出突破几十年后才被颁奖,例如爱因斯坦因光电效应(而非相对论)获奖,且是在1921年,相对论早已闻名于世。这说明诺奖倾向于奖励已经被广泛接受和验证的成果,而非最前沿、尚存争议的研究。从这个角度看,诺贝尔奖只是肯定某些已有成果的价值,并没有为人类探索未知、为科技发展做出真正意义上的贡献。

500

所以,诺贝尔奖作为人类最高成就的奖项,并没有真正包含全人类当时最优秀的成果,诺贝尔奖的局限并非其失败,而是人类认知与制度演进的必然。它像一面镜子,既映照出科学共同体的成就,也暴露出人类的偏见与短视。

解决诺贝尔奖的美中不足的最佳途径:应该由联合国出面来评选这种全球性的最高奖项,覆盖面要广泛,单项获奖人数不应该有限制,无论获奖者生死如何,只要其成果是人类最高水准,就应该获奖。然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身经费捉襟见肘,需要全世界各个会员国积极支持,达成共识,才能像奥林匹克运动会那样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代表性、和影响力。

2025-10-21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