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彩电三巨头”的大学,为什么最会搞钱?

作者:唐僧牛仔
华南理工大学,尽管被校友自嘲是“末流”的985大学,却是全国最盛产企业家的学校之一。
这个被戏称为“最会搞钱的大学”,曾经在同一届毕业的学生里,出现过统治大半个国产彩电行业的“华南理工三剑客”,他们是TCL的李东生、创维的黄宏生和康佳的陈伟荣。
当年的“三剑客”,虽然随着彩电已成平常之物淡出聚光灯之外,但其实他们一直没停下追赶时代的脚步。而距离“三剑客”叱咤风云的90年代只过去了30年,宁德时代的曾毓群、小鹏汽车的何小鹏、腾讯的“二当家”张志东……也从华南理工走到了时代的前沿。
社会发展的浪潮奔涌向前,华南理工一直擅长“造富”。这其中的原因,也许要从彩电“三剑客”的故事讲起。

● 从左往右:黄宏生、霍东龄(京信通信总裁,同样来自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技术专业)、李东生

李东生:不当干部要去工厂,
“彩电大王”转型成行业“关键先生”
李东生是“三剑客”里名气最大的,他创立的TCL也是迄今为止转型最为成功的。
1977年8月,正在乡下农场干活的知青李东生,得知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几个月之后,他以全县物理、化学状元的成绩,考上了华南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前身)无线电技术专业。

● 李东生和大学同学合影
毕业后李东生被分配到惠州科委,但是他出人意料地选择进了工厂,到当时只有40多个人的一家中港合资的公司。这家名叫TTK家庭电器有限公司,也成了后来大名鼎鼎的TCL。

● TTK属于改革开放初期最早成立的合资公司之一
1985年,李东生去香港处理工作的时候,发现在香港已经普及的电话机在国内市场仍是空白的商机,于是他回来就成立了跟香港公司合资的TCL通讯设备有限公司,在5年后的1990年,TCL成了国内的“电话大王”,拥有65%的市场份额。
1992年TCL改制,李东生辞去公职成了企业管理者,负责当时TCL盈利只有电话业务十分之一的电子版块。这次,他看准了国内大屏幕彩电的未来,推出了第一台国产28寸的大彩电——“王牌”。

● TCL彩电热销的时期,很多人都误认为“王牌”是品牌的名字
这是李东生事业真正腾飞的开始。1992年到1996年,TCL的彩电销量增长了35倍,1995年销售额就卖到了十多亿,在国产彩电里市场份额第一。
2004年,经过几轮改制之后,TCL集团整体上市。也是在这一年,李东生收购了法国汤姆逊的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的手机业务,开始进军全球化。
尽管这次收购最后让TCL连亏两年,李东生也被评为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最差老板之一”,但经过反思失误与技术整合,TCL反而从彩电这个日渐落寞的行业中跳脱出来,从一个终端品牌转型成为半导体产业链上游的核心部件供应商。

● 李东生带领TCL转型成为半导体关键部件供应商
2009年,李东生力排众议成立华星光电,投资245亿建设中国第一条最新型的液晶面板生产线。
2011年,华星光电的首条8.5代线投产,打破了日本和韩国的垄断;2020年,OLED面板量产,追平日韩企业,液晶面板的出货量也仅次于京东方排名全球第二,从产业链上游层面掌控了全球电视市场的价格话语权。
2020年TCL收购了中环集团,正式进军光伏新能源领域,完善了泛半导体产业链的生态,TCL也转型成了一家科技企业,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黄宏生:4次创业3次失败,
60岁新能进军源车
1978年,在海南伐了几年木头的黄宏生来到了华南工学院,与李东生同专业不同班。值得一提的是,他日后的妻子林卫平,是他的同班同学。
刚入校的黄宏生,只知道高考让他走出了大山,却不会想到自己能创立一个名叫创维的品牌,更不会想到在60岁的时候杀入新能源车的赛道。
1982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中国电子华南进出口公司。黄宏生干得非常出色,个人业绩占公司半壁江山,只用了3年就从助理工程师被破格提拔为常务副总经理,享受副厅级待遇。那一年,黄宏生只有28岁。
就在人们都觉得他从此要大展宏图的时候,黄宏生选择了“下海”到香港,去追大学毕业时许下的心愿——“创造出像索尼、松下一样的企业”。

● 黄宏生
可现实很快给了他一个教训,确切说应该是“一键三连”。
第一个创业项目是代理电子产品出口,昔日的朋友成为竞争对手,加上不熟悉香港政策环境,亏了;第二个项目本想抓住香港刚开始试播的丽音广播开发解码器,却因香港台突然停播造成产品积压,又亏了500多万港币;第三次是开发彩电,因为缺乏先进技术支持,国外卖不掉,国内又没有制造许可,300万再次付之东流。
转机出现在1991年,香港讯科集团决定出让,黄宏生用自家公司15%的股份,把迅科彩电开发部的技术骨干挖了过来。9个月后,创维推出了新型电视,在德国展览期间拿到了一笔2万台的大订单,才实现了绝处逢生。

● 1991年10月创维参加德国电子展,接到第一份海外订单
1993年,创维拿下中国第一张“电视机生产许可证”,成为中国第一家获得电视机生产资质的民营企业。2000年,创维集团在香港上市,跟康佳、TCL三足鼎立,成为中国“彩电三巨头”。
2010年,沉寂了许久的黄宏生再度走进大众视野,这次他不再是家电企业的掌门人,而是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并购南京金龙成立开沃汽车,是黄宏生又一次新的创业,也是他进军新能源车领域的起点。连亏3年之后,2014年新能源车被列为国家战略,南京金龙开始盈利,2015年成了仅次于宇通的全国第二大纯电客车生产企业。

● 黄宏生和他的创维汽车
2017年,已经60岁的黄宏生进军新能源乘用车领域。此后,正式发布“创维汽车”品牌。创维汽车根本不在国内卷,而是瞄准海外市场特别是中东地区,在很多造车新势力还在为卖得多赔得多发愁的时候,创维汽车一年就能净赚2亿。
2019年,创维正式进入光伏赛道,用了3年时间新能源产业的营收就超百亿,占了创维集团营收的近4成。
在谈到自己第一次创业时,黄宏生形容那个时代是“九死一生”,而二次创业竞争更是激烈到“十死无生”。即便是如此,他也想在这样的环境中争取一线胜利的可能。

陈伟荣:深圳首个百亿掌门,
转行去“种”电子工业“大米”
与李东生的刚柔并济和黄宏生偏爱冒险的性格不同,陈伟荣的性格更沉稳踏实。
1982年,刚毕业的陈伟荣被分配到广东光明华侨电子工业公司,也就是康佳集团的前身。他从技术员做起,一步步晋升至厂长,直到1994年成为康佳集团总裁,这一年他35岁。

● 康佳时代的陈伟荣
1993年,陈伟荣率先发力,带着康佳开始了全国版图的扩张。在陈伟荣主导康佳的7年时间里,销售额从10亿元达到百亿元,成为深圳第一个销售额过百亿的工业企业。1999年,康佳研制出中国第一台高清晰数字电视,彩电产量也在这一年超越长虹,成为当时的全国第一,而康佳的产品,也从彩电扩展到手机、影碟机、冰箱等等。
陈伟荣在彩电行业中一度站得最高,但他也是“三剑客”里第一个从彩电行业引退的。上世纪末,康佳卯足了劲扩大规模,但对宏观经济走势和市场需求的预判有误,导致规模扩张太快。除了业绩下降之外,陈伟荣因为无法说服康佳决策层的各方力量,与大股东之间产生嫌隙,2001年从康佳辞职。
从康佳引退后,受限于竞业协议,陈伟荣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创业。他选择彩电行业上游的电子元件 MLCC(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主要产品是电视用的电容器,创立了宇阳科技。据说他以前的竞争对手,许多都成了他的客户,当然也包括自己的两个同学。
MLCC虽然是个不起眼的小产品,但却是电子工业必不可少的电子元器件,因而有“电子工业大米”之称。当时,制造门槛非常高的MLCC不仅对于陈伟荣,甚至对全国电子行业来说都是陌生领域,全球市场被日本的村田、TDK垄断,中国企业只能在低端市场挣扎。陈伟荣砸下数亿元搞研发,2007年带领宇阳科技登陆港交所,成为中国MLCC第一股。

● 广东微容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陈伟荣
到2015年时,宇阳已经能熟练生产大部分中低端MLCC产品,成了国内行业的领军企业。然而,高端产品的生产技术却依然被国外厂商牢牢垄断。
2017年他回到家乡罗定创业,成立了微容科技,彻底打破了高容MLCC由日韩垄断的局面,2021 年,微容科技的产能已跃居全球第六,拳头产品出货量全球前三,在短短数年将其打造成当地唯一一个“独角兽”企业。

华南理工“最会搞钱”秘籍
岁月流转,“华南理工三剑客”创业的故事,成了中国家电行业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篇章。而他们的转型,也是中国制造业从模仿追赶到超越领先的缩影。
除了这传奇的“三剑客”,华南理工出来的企业家,同样活跃在许多行业。据不完全统计,仅粤港澳大湾区,就有近200家上市公司或大型企业是华南理工的校友创立。A股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数量,华南理工排名全国各高校的第四,仅次于清华、北大和浙大。

● A股上市公司董事长本科毕业高校“星图”。 图片来源《证券时报》
说几个大家熟悉的,宁德时代的曾毓群、小鹏汽车的何小鹏、腾讯“二当家”张志东、宝能的姚振华、广汽集团的曾庆洪、亿纬锂能的刘金成……这份名单很长很长,从家电时代到互联网与新能源时代,华工学子始终站在浪潮之巅。
从华南理工走出来的“富豪”,在2023年《胡润校友榜》中,总财富达到了6227亿元,排名全国第四。

华南理工之所以成为最能搞钱的大学之一,主要是因为:
一、工科底蕴深厚
早在1952年全国大学院系调整的时候,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就和大连工学院(大连理工)、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和华中理工(华中科技大)一起,成为教育部直属的4所重点工学院。
尽管今天各大学都在朝着综合性大学的方向发展,但是作为四大工学院之一的底蕴仍旧深厚。今天的华南理工在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农业科学和计算机学这5个学科领域,ESI全球排名跻身前1‰。

● 华南工学院老照片
二、创新氛围浓厚
在2019年全国科技创新高校30强排行榜中,华南理工仅次于清华大学排在全国第二。自2009年以来,华南理工大学获中国专利奖总数达59项(2025年数据),其中以第一专利权人获奖52项,排名全国高校首位。
高等教育数据查询平台“高绩”统计了近5届(第20—24届)中国专利奖高校获奖情况,从获奖总数看,华南理工大学有32项发明专利获奖,同样是名列全国第一。

三、校友网络宽厚
科研与创新如何转化,这点华南理工同样有优势。
何小鹏就曾说过,“如果你是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的学生,你想要造车的话,只要你在校友群里面吱一声,学长们就已经帮你把供应链给搞定了。”虽然是玩笑,但这话不假。

曾庆洪领导的广汽集团孵化出校友创立的巨湾科技,校友陈方明成立的新能源科技公司博雷顿,多次得到了学长创办的小鹏汽车和大洋电机的投资。
华南理工和广汽、宁德时代等多个校友企业建立的产学研关系紧密,这既宽且厚的“关系网”,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地域影响深厚
“创造不了财富的知识,不是好知识”,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东,这是一条朴素的真理。而这种理念也深深影响了华南理工的学子。
一方面因为学校在广州这个历来重商的城市,另一方面也许是受了老大哥们的影响,相比于继续深造,华南理工的学生更倾向于本科一毕业就加入创业或是就业的队伍中,开始自己的“搞钱”事业。所以,对比清北复交,华南理工的本科升学率要低很多,就算跟四大工学院的其他三所相比,华南理工的数据也是最低的。

结语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以“创新、创业、创造”为目标培养人才的华南理工,让一批批学子在“融入发展促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在贡献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谋求个人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传奇的1977级走出的“彩电三巨头”,还是把新能源电池做到全球第一的曾毓群,从华南理工走出的大佬各有各的成就,却有着对“创新”锲而不舍的追求。
先活下来,再活得值钱、活得新鲜,最后活出格局和使命,其实就是中国民营企业和中国制造发展走过的现实之路,也验证了“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这句话。
● 参考资料:
[1] 华南理工大学官网|祝贺“富豪”华工人!2023胡润百富榜发布,16位校友进入百强,位列全国第六!
[2] 胡润百富|这所华南985,凭什么撑起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半壁江山?
[3] 投资界|华南理工,中国造车江湖最大门派
[4] 华工人物周刊|黄宏生:他是一个梦想家
[5] 界面新闻|TCL创维康佳:三大掌门人竟是同班同学



最华人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