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两次险遭灭国,何以能起死回生?

原创:桅杆,本文原发于“走进历史的深处”微信公众号

前言: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组织(哈马斯)宣布对以色列展开 “阿克萨洪水”军事行动,向以色列密集发射火箭弹,其武装人员还进入以境内展开军事行动。数小时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发表公开声明,宣布以色列进入战争状态,以色列国防军也展开还击行动。巴以又一轮冲突爆发。与以往不同的是,以色列这个中东“小霸王”,这一次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吃了个大亏。很多人对此难以理解。其实,以色列自1948年5月14日建国以来,曾两次险遭灭国,最终都起死回生。今天就来说说这事。

500

建国伊始即险遭灭国

1948年5月15日凌晨,即以色列宣布建国数小时之后,阿拉伯国家联合向以色列宣战,黎巴嫩、叙利亚、约旦、埃及和伊拉克等国组成的4.3万阿拉伯联军,从北、东、南进攻以色列,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开战之初,由于以色列刚刚建国,军队数量(约3.4万人)及装备均处于劣势。在阿拉伯联军的三面围攻之下,以军节节败退。战到第3天,诸多城市和军事要点被阿拉伯联军攻占,以军已处于崩溃边缘。

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紧急致电其驻联合国代表:“以色列急需几周的时间来重新组织和装备军队,……以色列需要立即停火。”随即,美国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了一份议案,建议安理会命令交战双方在36小时内停火。经联合国(实际上是美国)施压,6月11日,阿拉伯国家被迫同意停火4周。此时,以色列一半以上的领土,已经被阿拉伯联军占领。

以色列充分利用这4周的停火时间,加强军队建设:一是扩充兵员;其次是从美、英等西方国家采购大批武器,特事特办,紧急运输,紧急装备部队;三是进行军事改组,针对阿拉伯联军的作战区域,编成4个军区,划定作战方向和任务。经过这些紧急而周密的行动,以色列军队由约3万人(已经伤亡数千人)急速扩展到6万多人,武器装备也得到大大补充和升级。

反观阿拉伯联军,在停火期间仅仅对驻军地域进行调整,兵员也只补充了数千人,基本上无所事事,眼看着以色列重整军备。开战之前,阿拉伯国家信心满满,大有灭此朝食之势。但实际上,周边阿拉伯国家对于巴勒斯坦地区是各怀心思。其战争目的是瓜分巴勒斯坦领土,而不是帮助阿拉伯兄弟建国。这期间,几个阿拉伯国家矛盾重重,相互掣肘。

500

1948年7月9日,4周停火期限一到,双方再次开打。这时,以色列军队在人数和装备上已占优势。经过充分准备之后,以军集中兵力,主动进攻。经过10天的战斗,阿拉伯联军全线溃败。以色列军队扭转了不利局面,改善了战略态势。7月18日,在联合国的要求下,双方再次停火。

第二次停火期间,以色列继续扩充军队和装备。到10月初,以军规模已经达到9万多人,很多先进装备源源不断而来。而阿拉伯联军却因内部矛盾激化,无心战备,战局已无法扭转。10月15日,以军破坏联合国停火令,再次发起进攻,阿拉伯联军被驱出巴勒斯坦地区,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

此战以色列大获全胜,占领了整个巴勒斯坦地区81%的土地,比联合国分割方案规定的面积还多出0.67万平方公里。约旦占领了约旦河西岸0.48万平方公里土地,埃及占领了加沙地带的258平方公里。而长期以来一直生活在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大批被赶出家园,沦为难民至今。

这次以色列能起死回生,有两个重要的外部因素帮了大忙:一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极力支持,包括通过安理会命令双方停火,同时紧急提供大量军事装备。前者为以色列重整军备争取了时间,后者大大增强了以军的战斗力。二是阿拉伯国家的内部矛盾,各有所图,离心离德,在战争中无法形成合力。

500

第四次中东战争又险遭灭国

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可谓是世界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以色列军队在兵力和装备均不占优的情况下,先发制人,突然袭击。在6天的战争中,以阵亡983人的代价,毙、伤和俘虏阿拉伯军队6万余人,并占领了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老城以及埃及的西奈半岛、叙利亚的戈兰高地(至今仍未归还)。

经过这次战争,联合国分割方案中分配给阿拉伯国的1.15万平方公里土地,全部被以色列占领。

此战之后,阿拉伯国家极为不甘。经过数年卧薪尝胆,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叙利亚利用犹太教最神圣的赎罪日节日(这一天以色列全国放假,犹太教徒不吃、不喝、不工作),对以色列发动突然袭击和南北夹击。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赎罪日战争、斋月战争)爆发。

由于埃及和叙利亚策划周密和精心准备,加之以色列高层决策和情报严重失误(以军参谋长、情报局局长等数名高管因此被免职,总理和国防部长被迫辞职),阿拉伯联军在战争初期取得重大战果与这次冲突颇相似。在大批苏制防空、反坦克导弹的攻击下,以空军和装甲部队损失惨重,飞机甚至不敢升空作战。开战初期的14日,埃及与以色列军队曾在西奈半岛展开1800辆坦克大会战,可谓规模空前,也消耗巨大。开战仅3天,以军就损失了三分之一的战机和四分之一的坦克,战争物资消耗殆尽。而埃、叙两军物资准备充足,以军处于失败边缘,以色列又一次面临灭国之灾。有文章说:在危急时刻,以内阁已经讨论是否动用原子弹了。对此,笔者没有查到第一手资料,存疑。

500

面对危机,以色列一方面在内部紧急动员,并改变战略战术;一方面紧急向西方国家求援,以获取军事物资。这一次,欧洲国家拒绝伸出援手,只有美国坚定支持以色列,紧急援助军事物资,并提供情报支持。为使援助物资尽快运到以色列,尼克松总统下令美国空军“把所有能飞的玩意都飞往以色列”。军火到达以色列机场,卸下后直接送往前线。美军甚至将成建制的36架现役F-4战斗机,紧急涂掉美军标志,换上以色列空军标志,由美军飞行员直接飞往以色列。这样,援助战机可以立即投入作战,甚至不排除美军飞行员直接参战(无直接证据)。美国的援助行动,被称为“救了以色列一命”。

得到美国援助后,以军集中使用兵力,先北后南,先打垮叙利亚军队,再转兵南下对付埃军。在苏伊士战场,以军根据美国侦察卫星提供的情报,找到战役突破口:偷渡大苦湖,突破埃军运河防线,一举打掉了埃军的主要导弹发射阵地,并切断了埃军补给线,战局发生逆转。

10月24日,双方在联合国安理会的调解下停战。此战是阿拉伯国家在连败之后的奋起一战,可惜先胜后败,最后在美国和苏联的强力干预下停火。

这一次以色列能够扭转败局,也有两个重要的外部因素:一是美国的坚定支持,包括紧急提供大量军事装备和情报支持。前者使以色列能够继续战斗,后来帮以军找到了战役突破口。二是埃及在战争中犯了致命错误:在最初取得重大胜利后,没有乘胜追击,给了以军极为关键的喘息时间,使之有机会接受美国军事装备,并集中有限兵力先对付叙利亚军队,最终整体翻盘。

500

结束语:以色列两次险遭灭国,最后能够起死回生,美国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次冲突发生后,从美国的表态和行动,再现两国的特殊关系:冲突在7日发生后,美国防部长奥斯汀8日即宣布:派遣福特号航母(有必要?)等军舰前往地中海东部,增强美国在该地区的空军力量,迅速向以军提供武器;并表示上述措施“是对哈马斯袭击以色列的回应”,且第一批武器当天即开始运送,行动可谓神速。

(全文完)

欲知巴以冲突历史,请阅本公众号《深度解读:巴以冲突的缘由及演变》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