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债”的关键在解决“零和博弈”问题
一
本文是我对债务问题,化债问题的总结性思考。我将深入到原理层面,对债务的形成,化债的难度,以及相关化债的方法进行解说和评述。
二
债务问题,尤其政府债问题,目前已经成为一些市场经济国家的重大难题。凡是碰到这个难题的国家几乎都是焦头烂额的,而且缺少有效解决办法。
要想理解“化债”,需要先弄懂两个问题:
1、财富,尤其“增量财富”是怎么来的?
2、当前的债务危机是怎么产生的?
三
先说第一个问题,财富是怎么来的。
我在其他文章里说过,人不是天生会劳动的,是“正确的方法”把人类活动变为劳动,然后指导劳动把自然资源加工成财富。
所以,正确的方法,尤其科技创新,是财富产生的关键。有正确的方法,就会有劳动。方法创新,劳动的种类就会增多,规模就会扩大,效率就会提高。然后,财富产生并不断增加。
因此,财富,尤其增量财富,即利润和经济增速,是由“科技创新”决定的。
但是,科技创新受“灵感”影响极大。灵感是人类控制不了的。所以财富的产生与增加,从源头来说是人类控制不了的。这就是“经济周期”人类无法控制的原因。
现在,全球经济就处于增速下行周期。全人类使劲创新,想改变增速下滑的趋势,但是至今没有做到,也没有可靠的预测能在何时做到。
这就是灵感不受控制,经济周期不受控制,经济增速和宏观利润的起伏变化在源头上不受控制的表现。
四
再说第二个问题,债务危机是怎么来的。
这里需要提醒人们注意,市场经济是“永恒逐利”的,并且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
那么,当经济进入增速下滑,宏观利润减少的周期后,追逐利润的市场经济越来越难以从新增财富中获利,就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转而从别人的损失中获利,导致“零和博弈”的大爆发。
由于市场经济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所以零和博弈从宏观看主要在资方和非资方之间进行,结局也是非资方吃亏,财富减少。
然后,非资方作为消费主力,因财富减少而消费低迷,引起产能过剩和产销失衡的问题。继而,资方依旧追逐利润,就采取“减薪裁员”的办法来应对。结果,非资方的收入更少,消费更差,产能更过剩,产销更失衡。这又迫使资方继续减薪裁员,形成恶性循环,毁掉经济循环,最后引爆经济危机。
这就是生产力水平没降低,但是经济却崩溃的原因。换言之,市场经济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就是由它的“永恒逐利”和“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的属性造成的。
这两个属性,一个造成了零和博弈,一个造成了不公平的分配,致使非资方财富减少,并由此导致了消费下滑,产销失衡,破坏了经济循环,最终酿成危机。
所以,私有制经济(含市场经济)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是由宏观利润减少催生出的一个危机。因此,要解决这个利润不足引起的危机,主要有两个办法:
1、扭转经济增速下滑的趋势,改变经济周期,使宏观利润触底反弹,加速扩大。
2、停止非理性的逐利,解决零和博弈问题。不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回归公平正义的财富分配。
就这两个解决办法来说,第一个是做不到的,或可遇不可求的。因为,经济周期的变化是科技创新决定的。科技创新是灵感决定的。灵感是人类控制不了的。所以,人类控制不了经济周期,也就无法让经济周期、经济增速、宏观利润等变化按照人类的意愿来运行。人们可以为之努力,也只能埋头努力,但是能否触底反弹,何时触底反弹,这是不确定的。至少,目前并未出现。全球经济并没有反弹的确切迹象,宏观利润也没有加速扩大。
于是,人们只能采取第二个解决办法。而第二个解决办法的实际意思是改变“市场经济”。因为,“零和博弈”是市场经济“私有加竞争”的特征带来的“永恒逐利”所导致的。而不公平的、错误的、毁掉产销平衡和经济循环的分配规则——“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也是市场经济的“命根子”。所以,想要解决“零和博弈”问题,等于要改变市场经济。这是市场经济的拥护者,尤其资产阶级不能接受的。
至此,市场经济就很难避免周期性经济危机了。它不放弃“永恒追逐利润”,不放弃“资本分配依据”,周期性经济危机就一定会来。只要足以扭转经济形势的科技创新不出现,经济增速下滑的时间够长,那么经济危机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这样一来,经济危机不断迫近就把市场经济逼疯了。它开始采取错误的解决办法。
在这些错误的办法里,最主要的就是“债务经济”手段。尤其以政府债,比如国债,为典型。
债务经济的特点就是,发行债券,借入财富,注入市场,充当利润,发展经济,解决经济危机。于是,人们就看到两件事:
1、债务经济借入的财富主要来自“储蓄财富”。它成了经济增长,利润扩大的来源。
2、债务经济只是做了财富的转移,减少储蓄,转入市场,并未增加社会财富总量。
于是,债务经济带来的经济增长和利润扩大,都是假的。它只是做了财富转移,而财富转移并不带来“财富新增”。财富新增是科技创新的结果。科技创新没有形成逆转,则债务经济制造的财富转移也不可能扭转经济趋势。由此人们就看到了,即使有债务经济,经济增速仍然是下滑的。
不但如此,债务经济由于没有带来实际增长,社会财富总量没有因其增加,所以债务经济带来的所谓“增长”,不是真正的增长,而只是“资本收益”的增加,或资本收益在宏观经济的下滑趋势中尽力维持原有规模。
继而,社会财富总量没有因为债务经济增加,但是却使“资本收益”增加了,就意味着“非资方”的财富一定减少了。于是,人们就看到此时的债务经济带来的是“贫富分化的加剧”。越搞债务经济,消费越低迷,产销失衡越严重,经济循环越恶化,阶级矛盾越扩大。
换言之,债务经济在解决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发挥的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然后悄默声地竭泽而渔的作用。结果当然就是适得其反的了。
一方面它没有带来真正的财富增长,利润增长。另一方面,它通过政府信用发行国债,以高利率诱惑人们拿出储蓄财富,交给政府用于投资或消费,注入市场,实际是增加了资本收益。
然后,当债务到期,需要还本付息的时候,政府是没有办法从市场上连本带息拿回当初借来的财富的。所以,人们看到的就是债务积累,债务危机,以及不断地借新还旧。最后,债务危机会演变为金融危机,触发经济危机。
这就是“债务危机”的产生过程。其源头就是市场经济的永恒逐利,非理性逐利,零和博弈。
博弈来,博弈去,危机必须要宏观利润加速增长才能解决。而宏观利润无法加速增长,于是就掩耳盗铃,自欺欺人,通过债务经济套取非资方的储蓄财富来充当利润增长。结果,经济增长是假的,水分很大,而“资方财富增加”和“非资方财富减少”是真的,也就是贫富分化加剧是真的。那么,紧跟着的后果就是,消费会短期好转,长期恶化,进一退二,震荡下行。这就是人们常听到的“竭泽而渔”、“饮鸩止渴”,“适得其反”。
所以,不搞债务经济,经济立刻就崩溃,但崩溃力度不大,因为债务经济没有进一步恶化财富分配的错误。而搞了债务经济,经济危机被推后,但是危机的程度被加深,因为债务经济进一步加重了不公平的财富分配。这使得阶级矛盾被撕裂加深。
有人认为,内债不是债,债务危机可以解决,没有印钞机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因为:
1、印钱还债之后,债务虽然可以清零,但是经济增速下滑的趋势没变,利润依旧是不足的。
这样,资方又会在市场竞争的压迫下,继续搞减薪裁员,搞非理性逐利,引起消费低迷,破坏经济循环,制造经济危机。
然后,面对经济危机,市场经济还是不能改掉自己的本性,非理性逐利直到走回邪路,搞债务经济。继而,债务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又会回来。债务难题是解决不了的。
因此,所谓的印钱还债就是没有终点的印钱与借债循环。最后就是恶性通货膨胀。货币信用崩溃。经济沦落为以物易物。经济效率将极低,经济就垮了。
2、印钱不增加真实财富,但是扩大了流动性,也就是加快经济循环。
真实财富的总量不在印钱中增加,但是经济循环却被印钱加速了。结果就是市场经济分配规则的效果被放大。即,按资本分配的效果被放大。贫富分化将愈演愈烈,消费形势只会更坏,不会更好。
大量新增货币被印出来之后,社会上所有的货币都将贬值,即“通货膨胀”。贬值的部分被转移到新印刷的货币中,经政府之手投入市场,按照市场的分配规则做了有利于资方的分配。
这等于用“货币洪水”无差别地强行洗劫了所有人的财富,然后放入市场中,做了有差别的分配。即有利于资方的分配。
于是,印钱等于洗劫非资方的财富。这没有真正改善消费,而是让消费更差了。所以,债务经济作为增加货币供给的主要形式,它不是拯救消费,而是反过来洗劫了非资方的财富,加剧了贫富分化,破坏了消费和经济循环。
3、有人认为,直接印钱发钱给非资方去刺激消费,可以修复经济循环,解决经济危机。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因为市场经济模式没变,其分配规则也没变,非理性逐利和零和博弈都还强势存在。
也就是说,只要“市场经济的主导地位不变”,就等于政府默许——资方在宏观上不能亏损。
如果资方在宏观上亏损了,政府就不能阻止资方依据市场经济规则采取行动,谋取利润。这就是市场经济主导地位的含义。
于是,在经济增速下滑周期里,直接发钱给非资方去刺激消费的结果,必然是商品涨价。而且,商品涨价的幅度会大于货币增幅,大于非资方货币收入的增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资方在“货币放水”中不吃亏,而是盈利。
换言之,就是非资方会吃亏,财富“明增暗减”。非资方的货币收入可能增加,但结果是货币贬值幅度、商品涨价幅度都比他们的货币收入增幅大。也就是非资方的财富减少了。少的这部分财富就通过商品大涨价转移给资方,成为资本收益,并伪装成经济增长了。这就是,债务经济,货币放水,贫富分化加剧的过程。
实际上,债务经济的出现,债务危机的出现,以及最后货币放水的出现,都是资方依据市场经济模式采取的传统套路。当信用货币(如纸币)成为主要货币后,这种经济运行方式就愈发明显和轻车熟路。目的就是资方盈利,资方不能亏损,一切都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矩来。
但是,非资方财富减少的结果,必然加剧消费低迷,产销失衡和经济危机。那么,经济循环的恶化将无法避免。结果就是,社会财富向大资本单边聚集。巨头化、寡头化现象越来越明显。而大量中小资本家,中产阶级会逐渐破产,消失,成为非资方中的一员,成为无法还债的“老赖”。最后还是因为经济循环坏死引爆经济危机。这就是直接发钱刺激消费的后果。
4、有人认为在产能过剩下,货币放水不会造成物价大涨。这是不对的。
货币放水之后,若物价不涨,主要是因为货币被约束在金融系统里,没有进入商品市场。比如,新增货币不是用于刺激消费,而是用于短期刺激股市,而且要限时收回,这确实不会导致物价大涨。
但是,只要货币放水被用于直接刺激消费,则市场经济规则必然让物价大幅上涨。此时,产能过剩发挥的作用只是物价涨跌的结构性变化。也就是,非必需品不涨,少涨或慢涨价,而必需品依旧是大涨的。
像食品、医疗、住房、交通通信、水电气暖……等必需品领域会大涨价。比如韩国的白菜,日本的大米,美国的医疗,欧洲的电价等,都是例子。控制通胀成为政府的难题。因为必需品涨价会抑制消费,特别是导致非必需品消费的加速恶化,从而使产销平衡和经济循环被深度损害。
而非必需品涨价确实会被产能过剩抑制,但是结果并不是消费得以活跃。因为,非必需品实际上还是会涨价。所谓“温和上涨”,只要不大于货币增幅,资方就会亏损。这是资方不能接受的。这违背了他们经营企业的初衷。另外,若非必需品不能依靠涨价来盈利,则资方就会强迫劳动者进行“内卷”,通过降低人力成本来维护盈利。而“内卷”就是加班加点不加薪,等于变相降低劳动力价格,即减薪。而“内卷”还能减少企业雇佣,等于裁员。于是“内卷”的结果就是减薪裁员,而这正是消费低迷的重要原因。所以,非必需品即使不涨价,消费也不会真正变好。
这就是产能过剩,物价低迷的结果不是生活难度下降,消费活跃,而是生活难度更大,消费更加低迷的原因。
这背后的隐情就是“零和博弈”。产能过剩并没有让资方放弃追逐利润的目标。所以,产能再怎么过剩,资方也要搞内卷,搞减薪裁员,好从非资方的损失中实现资本盈利。最后就是破坏消费和经济循环,而不是改善它们。
5、有人认为印钞不用于刺激消费,而是扩大投资,增加生产,可以解决债务危机,继而解决经济危机。这种观点也是错的。
因为,解决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关键是——盈利趋势逆转。而扩大投资不等于扩大盈利。扩大盈利要靠经济周期的翻转,经济增速和宏观利润的触底反弹,也就是科技创新有重大突破,足以改变下行的经济趋势。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
所以,扩大投资,尤其借债扩大投资的结果不一定是盈利扩大,而是有可能亏损扩大。特别是在经济增速下滑周期里,借债时经济增速高,债券利率定的也高,而还债时经济增速低,这是没法还债的。盈利就更谈不上了。
所以,越扩大投资,债务危机越严重。不是不应该投资,而是此类负债投资是错误的。它们的盈利能力根本达不到许诺的程度,这是科技现实决定的。于是,这种逐利思维会让负债投资失去理智,被还债的压力越困越紧,逐渐失去耐心,失去长期性,不再是良性投资。
最后,无论是谁的债务,居民债、企业债、地方政府债、国债……都是还不上的。科技创新的现实锁定了经济周期的宏观利润情况。任何人在它的下滑趋势中借债,只会越陷越深,无法自拔。总体情况就是这样的。
五
有人认为,通过增收“资产税”来调整财富分配,不需要改动市场经济地位就可以修复消费,避免经济危机。这能起一定的作用,但不能最终解决问题。
因为,市场经济的地位不变,“永恒逐利”和“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就是被法定允许和支持的,而且被广泛认为是正当的。
于是,增加富人税,转移财富给非资方,结果就是资方的财富减少,等于盈利下降。这会打击资方的经营意愿。他们会用“内卷”,用减薪裁员来应对增税,通过降低“劳动力价格”,减少人力成本来保护己方的盈利。结果还是消费低迷,经济循环恶化。
若政府不允许资方减薪,不允许降低劳动力价格,则资方就会用“商品涨价”来应对增税。目的还是要盈利,这是经济增速下滑,市场竞争加剧逼迫的。然后,商品涨价等于通货膨胀,等于货币贬值,等于非资方的财富减少。那么,消费还是被伤害,经济循环还是恶化。危机的问题依旧无法解决。
若政府既不允许劳动力价格下降,也不允许商品价格上升,这就不是市场经济了。那么,资方就会变卖资产,换成货币,想法转移去国外。若政府还是不允许,那么资方就会深度介入政治……
这时,不但债务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没解决,其他危机还会到来。
六
最后总结一下。
市场经济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是由一个矛盾引起的。矛盾的一方是“经济增速进入下滑周期”。矛盾的另一方是,市场经济“永恒逐利”,并“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两方构成了一对矛盾,一个死结。
一方面宏观利润不断减少。另一方面,市场经济非要在宏观利润减少时加大逐利程度,为了私利,不顾公利,进行“非理性逐利”。也就是不顾财富分配的公平公正,不顾产销平衡,放弃维护经济循环稳定健康的社会责任,去追逐私利。
一言以蔽之,这就是——零和博弈。
零和博弈下,除非经济周期逆转,宏观利润触底反弹,否则无解。资方一定会采取各种措施降低劳动力价格,提高商品价格,通过扩大这两个价差来维护盈利。主要方法就是:
1、内卷,减薪裁员。(针对劳动力价格,降低非资方的收入。)
2、逆势增加货币供给。比如通过债务经济手段增发货币。经济越差,货币越多,搞通货膨胀,好让商品涨价。(针对商品价格,变相侵害非资方的储蓄财富。)
因此,只要科技创新不能逆转经济周期,市场经济框架内的任何政府措施都无法解决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
原因是,政府只是服务机构,不是生产单位。它是国民财富的管家,不是财富的提供者,更不是宏观利润的提供者。
所以,只要市场经济的主导地位不变,永恒逐利和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也不会变,那么非理性逐利与零和博弈也同样不会变。
零和博弈不变,在经济增速下滑和宏观利润减少的过程中,政府的任何调解都会失效。不管政府采取什么货币手段,金融方法或财政政策都一样。因为,利润必须来自对方的损失。这就会破坏生产关系,毁掉经济循环。
政府居间调解,在资方和非资方中转移财富,实际目的就是托举消费,维持产销平衡,稳定经济循环。但是,政府坚持的市场经济模式是“永恒逐利”的。这在经济增速下滑阶段本来就是破坏产销平衡和经济循环的。即,资方利润难以从新增财富中来,就在市场竞争压力下要从非资方的损失中来,也只能从非资方的损失中来。这种“零和博弈”必然破坏经济循环。
若政府把财富向资方转移,则非资方的财富减少,消费低迷,经济循环崩溃,阶级矛盾扩大,社会政治紧张。
若政府把财富向非资方转移,则资方盈利下滑,会减薪裁员,让商品涨价,甚至直接撂挑子不干了,转移财产跑路,以此威胁政府搞债务经济,扩大货币放水,好变相洗劫非资方的财富以便盈利。政府如果不从的话,资方的政治行动也会非常凌厉。
这就是市场经济进入“存量博弈”阶段后的状况。“私利大爆发”破坏了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完成的经济循环过程。
所以,只要“零和博弈”不解决,市场经济国家想化债,想解决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是不太可能的。
而“零和博弈问题”的另一个意思就是——这是一个分配制度危机,一个经济制度危机。这些制度不适应经济周期的变化了,不适应宏观利润的减少了,开始自毁了。
所以,从生产力水平看,人类生产财富的能力没有下降,社会财富总量可以不减少,本不应该发生危机。经济周期只是“利润”的起伏变化,财富“增量”的起伏变化,不是财富“总量”的起伏变化。经济周期里本来是没有经济危机的。
但是,由于财富分配错了,永恒逐利加上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造成了“非理性逐利”,这就把消费毁了,把产销平衡毁了,把经济循环毁了。最后,没有危机却生造出危机把经济和社会毁掉。这就是自毁,就是“人祸”。
参考文章:
2025.1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