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百万骑手交社保,到底有多难?

500

  给全国骑手上社保,终于迎来大破局。

500

  10月27日,美团官宣的一则消息引发关注:

  即日起,美团骑手养老保险补贴率先覆盖全国,向全部骑手开放。

500

  这一大动作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历经4月两地试点、5月首补到账、7月逐步推广后,最终实现全国覆盖,一场渐进式探索有了一个里程碑式的落子。

  曾几何时,骑手交社保的“老大难”,屡次上热搜。

  这份“难”,超出了人们对“交社保”的简单认知。它缠绕着数百万骑手的现实生计,牵扯着多方利益,更暴露出传统社保体系与新型就业形态的真实裂痕。

  第一层“难”,骑手规模大。

  据美团研究院披露的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9月,美团有接单收入的骑手高达745万,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总人口。

  第二层“难”,骑手类型多。

  全年接单260天以上的全职骑手仅占11%,约81.95万人;约48%的骑手全年接单不足30天。

  这种“潮汐式”的就业特征,让全职与兼职的区分、不同骑手按何种标准缴费,成为巨大的难题。

  还有更难的。

  有的骑手,会同时注册美团、京东、饿了么多个平台,中午送外卖、晚上跑闪送。

  当劳动分割在不同的平台,该在哪里交社保?

  谁也说不清,谁也道不明。

  另外,根据美团调研数据,40%的骑手跨省就业、70%的骑手跨城就业,外来务工人员占比达81.6%。

  他们的社保,究竟应该交在户籍所在地,还是就业所在地?异地交,未来怎么转?便捷不便捷?

  这不是一个企业、行业,乃至一个部门、地域可以搞定的难题。

  但在监管部门指导下,美团经过长期摸索,明确了一个相对可行的方案:以“灵活就业”身份,让骑手参保,企业给予补贴。

  这看似“退而求其次”,实则是当下的“最大公约数”。

  但破局之初,骑手参保意愿的难题,又接踵而来。

  2024年,上海人大常委会组织的讨论中,一名90后外卖小哥的直言戳中了痛点:

  “我来自农村,社保对我来说意义不大,我不愿意缴!”

  这份“不愿”的背后,是零工群体的生存焦虑。

  北大国发院调研显示,仅10%的骑手接受现行的社保缴费比例。

  而另一项调查显示,72.3%的外卖骑手“只愿缴纳500元以下金额”。

  这种矛盾的心理,折射出百万骑手的担忧:他们并非不需要保障,但当每月的房租、孩子的学费等刚性支出压得人喘不过气时,眼前的收入,远比未来养老更迫切。

  对此,有人又提出“强制缴纳”。但国外实践证明,此路不通。

  美国加州、西班牙、新加坡等地都曾力推法案,将外卖骑手、Uber司机变成“全职劳动者”。

  像美国加州,2019年通过了《AB5法案》,全面约束“零工经济”“禁止兼职”,以便强制缴纳社保。

  结果遭遇经济规律反噬,导致岗位、收入一并减少,劳动者权益最终受损。

  面对这一堆“硬骨头”,美团怎么办?

  答案是:小步快跑。

500

  2024年的一场意外,让北京骑手吕东轩真切感受到保障的力量。

  送餐途中,他意外摔倒,肋骨和右手骨折。但靠着美团给他上的“新职伤”保险,App一键申报,他很快拿到数万元伤残补助金。

  这让吕东轩倍感安心,表示身体恢复后,还要去北京继续跑单。

  实际上,这就是美团跨出的第一步:从最易被骑手接受的痛点入手,完成保险意识的最初破冰。

  破冰的缘起,可追溯到2022年7月。

  当时,人社部在北上广川渝等七省市搞试点,推行“新职伤险”。

  美团作为首批试点平台之一,随即推出一套贴合骑手的保障方案:按单交费,每单6分,每单必保,每人必保,费用美团全包,还将交通事故、恶劣天气等高频风险场景全覆盖。

  试点至今,美团累计掏了20亿,1300多万骑手有了“兜底险”。

  而伴随着吕东轩们一键兑付保障,骑手们对保险的认知悄然改变,强烈呼吁将其推广的同时,有人高呼“没有新职伤的城市我不跑”。

  这不仅是对政策的认可,更成为推进社保的关键节点:执着于“现钱”的骑手们发现,保险不是负担,而是跑单的底气。

  这为后续的试点,扫清了观念障碍。

  于是,2025年4、5月,美团在福建泉州、江苏南通启动养老保险试点。

  但更复杂的现实考题,迎面而来。

  “回老家交社保没用”“老了能领到吗”……种种疑虑,让骑手们对“养老保险”,很难像对“新职伤险”那样有共鸣。

  而美团的试点策略却是:在“应保尽保”前提下,给骑手50%的养老金补贴。

  结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像南通骑手石光超,为照顾3岁的小儿子,不能干全职,只能做“众包”,月入6000元。他就很疑惑,能否领补贴?

  结果经过测算,他3个月的兼职收入达到社保缴费基数,完全符合补贴条件。

  于是,以6000元为基数,缴费比例20%,他每月需缴养老保险1200元。根据规则,美团补贴50%,直接减负600元。

  这打破了“兼职无保障”的认知,让骑手的工作多了一份归属感。

500

  当然,交不交的选择权,在骑手自己。

  所以,这种“先缴后补”的设计,不仅用真金白银降低了参保门槛,适合更多类型的骑手;同时,还很容易产生“不缴就亏了”的心理效应,大大提高骑手参与的积极性。

500

  河南商丘骑手戚叶军,媳妇孩子都在老家,属于典型的“外地缴社保”。结果没想到,他提交了外地缴费的凭证后,同样拿到了养老金补贴。

  这印证了试点方案对骑手流动的包容性。

  要知道,81.6%的骑手是外来务工人员,这种打破地域限制的设计,成为破解社保“属地化”和就业“流动性”矛盾的重要尝试。

  更有骑手表示,美团新政一出来,多年断缴的社保,也重新续上了。

  这不仅仅是多了一笔保障金,更多人感受到的是“社会对骑手群体的认可”。

  这份尊严感,远比金钱更宝贵。

  而试点的本质,就是试错与优化。这其中,建议与吐槽都难免。

  比如,有骑手误以为是直接代缴社保,自己不缴费却盼着钱到账,落空后吐槽“都是骗人的”。

  有人因为上传凭证却没有提示,顿感手足无措;更有人期盼有更多保障、更灵活的缴费方式……

  这些吐槽,都暴露出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也说明,好的政策不仅要初衷好、设计巧,更要看得懂、用得顺。

  值得欣慰的是,骑手们想要“增加保障”的期待,和美团想到一块去了。

500

  2025年,中秋节。

  深圳骑手王强,靠着坚决不闯红灯,摘得1200元“等灯奖”,刚好凑齐了孩子兴趣班的报名费。

500

  ▲在南京,六名骑手获得“等灯奖”

  而这,不过是美团福利保障体系的冰山一角。

  10月27日,伴随美团官宣养老保险补贴全国覆盖的消息,美团惠及数百万骑手的“福利保障体系”,也全面揭晓。

  整套保障体系,包含“基础保障+进阶保障+生活福利”三大层级。

  第一层“基础保障”,堪称骑手的“生存安全垫”。

  这其中,养老保险实现全国、全类型骑手的全覆盖,破解了骑手们“异地参保难、返乡接续烦”的难题;已拓展至17省市、未来也将全国覆盖的“骑手工伤险”,以及“每单必保、每人必保”的意外伤害险,为骑手们构筑起一道风险防线;高温、雨雪等特殊天气补贴,则给栉风沐雨的骑手增添了一份温度。

  这些最基础的保障,让流动的骑手们,有了一份稳定的兜底。

  第二层“进阶保障”,着眼于提升生活质量和长远发展。

  像“大病关怀”“袋鼠宝贝”等项目,将保障从骑手个人延伸到家庭。特别是“袋鼠宝贝”,不仅面向美团平台骑手家庭遭遇重大疾病、意外伤害的未成年子女,更打破壁垒,帮扶了其他外卖平台的上千名骑手子女,彰显了行业的责任。

  “等灯奖”则极具巧思,不用说教而用奖励引导安全骑行,悄然逆转了“闯红灯”的行业积弊。

  “职业转型教育基金”,更通过帮骑手提升技能、学历,铺设了一条长期职业的转型通道。这种对“人的发展”的重视,远比单纯的保障更有力量。

  第三层“生活福利”,让职业的尊严成为日常。

  像为全国骑手提供的工作餐补贴、家庭旅游补贴、生活消费补贴等,让骑手不仅能养家,更能享家。

  年度免费体检、女骑手两癌筛查等,则体现对骑手健康的关爱。

  上千座“骑手之家”、上万座“骑手驿站”构成的网络,结束了骑手“街头找水喝、路边热饭吃”的窘迫,展现出对骑手职业尊严的呵护。

  更重要的是,所有这些保障福利,最大程度向“全国、全行业、全部类型”的骑手开放。

  这在全世界都尚无先例。

  这份保障体系的价值,在中国4.25亿蓝领群体中,可谓突出。

  《2024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蓝领群体平均月收入达6150元。而月嫂、货车司机、外卖员的收入位居前三甲,月均收入突破7000元。

500

  但网约车司机、保安、保洁等蓝领群体,仍处在保障体系缺失、不足的困境里。相较之下,外卖骑手则从“保障洼地”,一跃而至蓝领群体的“第一梯队”,福利保障甚至超过部分大企业外包的准白领。

  这样的转变,并非偶然。

  2025年初,当公众刚开始呼吁给骑手上“五险一金”时,美团已默默探索多年:

  从2021年在人社部指导下开始灵活就业人员社保探索,到2022年开启“新职伤险”试点;从2025年上半年启动“养老金补贴”试点,到下半年实现养老保险补贴全国覆盖……

  美团的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

  有人因此评价,美团像一个理工男,虽然不善言辞,但闷声干了不少事。

  当然,美团的动作,只是破局的开始,远非终局。它并非十全十美,却带着十足的诚意,真切在解决涉及数百万人的难题。这一年下来,我们发现,美团一直在更新骑手保障的进展,也率先将保障推向全国,也许会加速促使其他平台跟进。

  仅此一点,美团不仅是一个极具参考的经典样本,更成为推动行业向更高水平进化的关键力量。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