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还是“复活”?美E-7A预警机项目新动向→
来源:中国军号
文 | 柴水萍
现代战争体系中,预警机有“空中大脑”与“千里眼”之称,不少国家都很重视预警机的研制与列装。
美空军为实现预警机的更新换代,近年来在推进E-7A预警机研发方面动作频频。

澳大利亚空军E-7A预警机。
然而,今年2月,在编列2026财年预算时,美空军将E-7A预警机列入了“取消”清单。美国防部在6月举行的听证会上也对E-7A预警机的作用提出质疑。就在外界以为E-7A预警机计划将被“砍掉”时,包括美空军前参谋长在内的13名退役高级将领联名写信给国会,要求恢复该预警机的预算和采办。在多重因素影响下,7月在众议院通过的2026财年《国防授权法案》中,编列6亿美元用于维持该预警机“快速原型”制造。10月的听证会上,新提名空军参谋长威尔斯巴赫则明确表示支持取消E-7A预警机采办。
E-7A预警机相关计划快速“上马”又匆忙“下马”,即将“猝死”之际又遭“复活”,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背后是什么?请看本期解读。
一度备受关注
从E-3预警机开始在各国服役的时间先后来看,美国对该型预警机的列装多少带有“先己后人”意味。也就是说,美军先列装了E-3预警机,然后英国、沙特、日本等国才列装。
E-7A预警机的研制与列装有些不同。该型预警机虽然由美国公司研制,却是澳大利亚空军首先列装。2000年,波音公司根据澳大利亚需求,以波音737-700公务机为平台改装出E-7A预警机。继澳大利亚之后,土耳其、韩国、英国先后采购了该型飞机。
该型预警机的“墙外开花”,引发美空军关注,并有了基于外贸版E-7A预警机研发新型预警机替代日益老旧的E-3预警机的念头。
从外媒披露的资讯看,美空军前几年热衷于E-7A预警机相关项目,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E-3预警机机龄已高,急需新机取代。美空军首架E-3B预警机服役于1977年,最后1架也即将退役。现役主力机型是E-3G,平均机龄超过40年,机身寿命将尽,技术升级空间越来越小,尤其在探测跟踪隐身和高空高速目标方面已力不从心,难以适应复杂作战环境。这种情况下,美空军认为需要发展后继机型,快速弥补空中预警力量的不足。
二是E-7A适逢其时,且有一定优势。美空军筹谋新预警机选型时,正值澳大利亚等国列装试用E-7A预警机,因此该型预警机很快进入美空军视野。如果在此基础上搞研发,可节省一大笔费用。不仅如此,E-7A预警机设计研发时就考虑到联通美军的作战体系,如果选用只要按需改装就可快速组队。而且,E-7A预警机与E-3预警机同宗同源,如果采买,不仅能拥有比较完善的供应链、大量技术熟练的机组人员,还可有效降低使用、维护成本。这些优势,让美空军一度对E-7A预警机另眼相看:2022年,编列2.27亿美元用来测试评估澳大利亚E-7A预警机的技战术性能;2023年,拨付12亿美元启动资金给承研商;2024年,授予价值25.6亿美元的合同,加速2架原型机研制。
三是性能方面,E-7A优于E-3。E-7A预警机的外形与E-3预警机有所不同,尤其是其机背雷达及整流罩,没有采用“大锅盖”设计,而是改成了“T”字形顶帽“平衡木”样式,其中配置了诺·格公司的多功能电子扫描阵列雷达,能同时跟踪空中和海上目标,具备较好的态势感知能力。同时,E-7A预警机集成了下一代战术数据链、战斗管理/指挥控制系统、新的战术目标网络技术,融入了智能算法等,性能上优于E-3预警机。在现货中,E-7A预警机称得上是一款出色的预警机,这也是美空军“心动”的原因之一。
因“不中意”被弃
E-7A预警机在其他国家的列装进程比较顺利,美国采买的过程却一波三折。
今年2月,美空军宣布取消E-7A预警机采办,此举一度被部分外媒解读为“反悔”之举,而另一些外媒将其解读为观念变化使然。具体点说,是近距离的接触让美空军及美国防部认为E-7A预警机并不能很好地满足要求,所以决定放弃。具体来说,主要是以下因素导致了采买方的“不中意”。
一是成本增加让美空军感到无力承担。虽然E-7A预警机已有一定的研发基础,但按美空军所提需求进行改造仍需要大量资金。2024年,美空军与波音公司就首批2架E-7A原型机采购价格谈判时一度陷入僵局,原因之一,就是相关改造导致了超支严重。根据美国会有关报告,2架原型机的采办价格由25.6亿美元增至36亿美元。如果列装,采购价格也将骤增,根据今年6月26日简报会内容,单机成本已由5.88亿美元飙升至7.24亿美元。因此,在国防预算受限的情况下,美空军准备放弃该项目,以便腾出资金优先发展下一代空中优势项目。
二是多种原因导致其研制进度较慢。总的来说,美空军对E-7A预警机项目的进程并不满意。虽然部分拖延是由美空军不断提出新需求所导致,比如,在预警机关键的安全架构设计方案上美空军就不断变化,导致研制公司不得不反复修改一些功能配置,连带所需零部件采购跟不上趟,但研制进程的滞后也有其他原因,其预定首飞时间由2026年8月推迟到2027年5月,这使美空军难以确信该项目能够解决预警机短缺和预警力量不足的燃眉之急,反而开始担心该预警机研发出来或许已是一款过时的预警机。
三是美空军对空中预警力量的要求提升。在此过程中,美国防部长和部分美空军专家的观点发挥了作用。他们认为,面对未来高危战场环境,E-7A预警机的性能已与“全球警戒、全球到达、全球力量”的战略构想不相符,甚至有一些专家认为E-7A预警机是“消费降级”项目。而且,随着空空导弹和防空武器射程显著增加,传统意义上的预警机战场生存力可能下降,像E-7A这样的空中预警平台很可能一开战就会被击毁。说到底,他们认为,受制于各方面技术瓶颈,E-7A预警机项目本质上还是在通过修修补补提升能力,没有拉开代差,达不到美空军的要求。
四是新作战样式动摇了其存在必要性。从E-7A预警机研发过程可以看出,该机型并不是美空军下一代空中优势体系的一部分,只是一个临时过渡机型,与美空军设想的具备战场穿透能力的强生存力预警机有不小差距。更重要的一点,是美空军在了解E-7A预警机功能后,意识到不少功能可以由无人机取代,或者分摊到其他平台来实现。随着“先进作战管理系统”的研发,下一代战机和协同作战飞机或将兼具预警指挥功能。新作战样式的出现,动摇了E-7A存在的必要性,增加了其“被弃”的可能性。
折射“转向”意图
从表面上看,美空军叫停E-7A预警机采办,是对其成本、进度、技术和适战等因素进行权衡的结果;从更深层面来看,这一举动折射着美军在构建体系、运用理念上的转变,简单来说,美军正试图淡化单一大平台的功能,着手构建多域分布式传感器网络,突出空天预警监视力量的联动发展。
同时,此举也折射着世界各国今后发展空中预警力量的部分趋势。
一是各国纷纷谋求在空中预警方面占据优势。空中预警的重要地位作用,决定了各国必然会在这方面持续角力。一方面,一些没有预警机的国家会倾力研制或通过采购来列装预警机,借此获得支持空中作战甚至联合作战的“指挥中枢”;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列装预警机的国家,角逐就变为“从有到优”,包括发展更先进的预警机或者用新概念的预警平台来将其代替,甚至通过“转向”形成跨代优势。
二是平台趋于分散而功能进一步优化。当前,预警、监视、指挥、控制已非预警机的独门绝技。在这方面,一些国家已提出不少创新性解决方案。除了美国提出的用天基系统取代传统预警机的设想外,还有一些国家开始发展无人预警机,也有国家尝试将预警功能嫁接或嵌入其他高端作战平台。前不久,瑞典萨博公司与美国一家公司开始着手为MQ-9B无人机研发空中预警吊舱,以期实现远距多目标分布式跟踪指示,为灵活应对空中威胁、促进有(无)人-无人协同作战、降低有人机风险提供备选预警方案。未来,多域分布式预警或将成为主要形式。面对无人蜂群攻击、高端有人与自主无人系统协同、大型无人机携带异构小型无人机等可能的编组作战新形式,预警、监视、指挥等权限和功能或将直接被下放给体系内的其他平台,以便更好地实现综合力量的联动应对。
三是采用更加安全、开放的系统架构。未来的空中预警力量,能够指挥控制的作战单位类型、数量更多,包括一些协同作战飞机及有(无)人-无人编队。面对这种情况,采用更加安全、开放的系统架构变得十分必要和重要。在这方面,E-7A预警机已经有所体现。比如,其将开放的系统架构与有源电子扫描阵列结合在一起,有效提升了工作效能。但美空军对其欲买又止的态度表明,在这方面,该国的要求也许不止于此。
四是角逐重点或将转向发展天基预警系统。在这方面,美军已开始谋划发展天基空中移动目标指示能力。简单来说,就是用类似预警卫星的平台替代预警机遂行复杂环境下的预警监视和通信任务。但是,该方案也有缺点,比如,其不具备任务式指挥能力,存在对时敏目标定位精度较低、信息传输存在时间延迟且同样易遭打击等问题。而且,研发天基预警系统需要投入巨额经费和大量时间,如果平台数量达不到一定规模,覆盖范围照样受限。
当前,美空军虽然同意在取消E-7A预警机采办后采购少量海军版E-2D预警机来过渡,但有部分高级将领和专家不认可该计划,认为E-2D是舰载预警机,重预警、轻指挥、航程短、能力拓展空间有限,对空军并不适用,这也是一些退役将领联名请求保留空军专用预警机的主要理由。

美国海军E-2D预警机。
当前,在这种联名抗议等因素作用下,一些预算提案中仍保留了2架预警机原型机的制造维持费,但这或许仅是为了给研制公司“补偿”,也不排除是“留后路”,让美军有时间深入论证。未来E-7A预警机项目是“起死回生”,还是将由E-2D和天基系统取代,或者是美空军转而启动下一代预警机方案,目前还有待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