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给马克思的回信和今日的美国
1862年,美国南北战争进入尾声。马克思代表英国工人阶级致信林肯,表达了对废除奴隶制的声援和对《解放奴隶宣言》的支持。那封信不仅是对美国胜利的祝贺,更寄托了欧洲进步知识分子对“新世界”的希望——他们相信,美利坚共和国将成为现代民主的样板。
林肯的回信极为谦逊。他通过驻伦敦公使回信说:美国的首要任务,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使美国能够成为“人类自由的楷模”。他没有宣称要改造世界,而是强调,美国应当先通过自身的进步与公正,为世界树立榜样。
然而,一个半世纪过去,世界的现实却讽刺地反转了。今天的美国,早已忘记林肯的箴言。它没有专注于解决自身社会撕裂、种族冲突、贫富悬殊的问题,反而把大量精力放在干涉他国、操控他人命运上。它的外交政策,不再以“楷模”自居,而以“审判者”自命;不再靠吸引力赢得尊重,而是依赖制裁、封锁与军事同盟维持秩序。
在林肯时代,美国的伟大在于“自由的自信”;而在当下,它的焦虑恰恰来自“霸权的不安”。
令人深思的是,当美国偏离林肯理想的同时,东方的一股力量,却悄然在践行那句古老的忠告——“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中国并不以输出意识形态为目标,也不企图用战争重塑世界。它的主要目标,是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科技创新、实现社会稳定与民族复兴。它追求的,不是“让别人照着中国的方式生活”,而是“让中国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正是林肯当年所说的“成为世界的楷模”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不是通过强制,而是通过成功本身的示范力量。在过去四十年里,中国让八亿人口脱贫,建立起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在科技、教育、社会治理等领域积累了大量经验。这种成就,不靠殖民掠夺,不靠战争收益,而是靠持续的建设与劳动。
今天,当世界回顾林肯的那封回信,可能会发现一个历史的吊诡:当年的“新世界”已渐渐老去,被内部的分裂和傲慢所蚕食;而当年的“古文明”,却以现代化的姿态崛起,成为新的希望与动力源。
也许历史从来不是简单的胜负轮替,而是价值的迁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