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GDP超2.3万亿,广州在转型路上默默奔跑
文源 | 源媒汇
作者 | 谢春生
编辑 | 苏淮
出口大增30%、集成电路增长37.4%、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增长19.6%……在这些亮眼数字的背后,广州的产业经济正在经历一场静默而深刻的转型。
10月30日,广州市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下称“前三季度”),广州地区生产总值23265.65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第一、第二以及第三产业增加值均呈现出不同幅度上涨。
过去几年,面对不确定因素,广州没有采取激进的经济刺激政策,而是选择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这一“低调”的策略背后,其实蕴含着广州对经济发展阶段的深刻理解。
在广州的经济规划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端潜力激发并重,市场机制与政策调控协同,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共进。这种多方平衡的发展模式,正成为广州经济突围的关键。
例如,三大产业比重正悄然经历决定性变化,第三产业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占比高达75.2%,增速达4.6%,远超其他产业。
从2025年第一季度(下称“一季度”)到前三季度的持续增长,广州经济在2025年走出了一条稳步回升的曲线。细察数据会发现,这座城市的经济肌理正发生着深刻变化,既有新动能的蓬勃生长,也有着转型阵痛带来的挑战。
01
2.3万亿的底色
从全国城市GDP排名来看,广州前三季度2.3万亿元的经济体量,继续稳居中国城市第一方阵。
经济规模不仅仅是数字的展示,更是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直观体现。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州经济一直保持着极强的韧性和活力。
从产业结构来看,广州的汽车制造、电子产品制造、石油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持续发力,而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
这种新旧产业的交替发力,为广州经济注入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广州的第一产业增加值197.94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5564.37亿元,增长2.7%;第三产业增加值17503.34亿元,增长4.6%,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绝对主力。
这一产业结构变化,折射出广州经济正在向服务化、高端化迈进。与一季度相比,广州经济呈现稳步回升态势。一季度全市GDP同比增长3.0%,而前三季度累计增速已提升至4.1%,表明经济复苏动力逐步增强。
广州市统计局指出,“总体来看,前三季度,广州经济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发展态势”。这一官方总结,肯定了广州经济在复杂外部环境下的韧性。
回到产业层面,作为广州传统支柱产业的汽车制造业,在前三季度增加值同比下降2.6%,虽然仍为负增长,但比上半年降幅有所收窄。
汽车业的转型阵痛与希望并存。在传统汽车生产下滑的同时,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20.6%,比上半年提升11.1个百分点,显示出产业内部结构的积极调整。
本土企业正在积极开拓新市场。广汽埃安一季度,在东南亚重要战略市场泰国的销量强势攀升至第二位;小鹏汽车一季度出口7615辆,同比大增370.4%,公司在欧洲市场的布局初见成效。
图片来源于易车榜
更值得关注的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显示器件制造业、集成电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9.4%和37.4%。液晶显示模组、模拟芯片、集成电路圆片产量分别增长1.3倍、20.5%和56.3%,这些高科技产品的高增速,折射出广州产业升级的新方向。
产业之外,投资结构的变化同样值得留意。前三季度,广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
分领域看,工业投资保持强劲增长,增速达9.6%,远超整体投资增速,体现了广州“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的战略定力。
高技术产业投资成为亮点,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完成投资分别增长38.0%和55.2%。这些高增长领域的投资,为未来产业升级埋下伏笔。
汽车制造业投资增长15.8%,其中汽车零配件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38.6%,表明广州正在加强汽车产业链的薄弱环节,推动产业转型补链。就连正在努力穿越行业周期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在城市更新项目带动下也增长2.4%。
02
外贸大增与消费结构升级
2025年,广州外贸表现亮眼,一季度出口额大幅增长30.6%,在外贸十强城市中排名第一。这一高增长态势在前三季度得以延续——全市商品进出口总值规模突破9000亿元,其中出口总值一直保持20%以上的增长。
广州出口的高增长,主要来自两大动力: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和高端制造产品出口强劲;另一方面,跨境电商的带动作用显著,“平均每10个抖音包裹就有一个从广州发出”,这背后是广州强大的供应链能力。
从外贸方式来看,可分为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保税物流,其中一般贸易的附加值较高,而一季度广州一般贸易方式占广州进出口总值的比重达73%,高于上海和深圳,表明广州的外贸增长更多依靠自主生产、研发和市场拓展,而非简单的加工贸易,这增强了外贸增长的稳定性和附加值。
回到内销层面,前三季度,广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57.59亿元,同比增长4.1%。在这一平稳增长背后,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线上消费延续良好增势,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住宿餐饮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餐费收入分别增长10.1%和14.9%。
消费升级类商品增势良好,文化办公用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19.7%、26.0%和1.1倍,反映出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广州市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
本土零售企业也在积极转型。广州友谊商店近期完成升级改造,引入多家国际高端品牌,试图重塑竞争优势;唯品会依托其特卖模式,在激烈的电商竞争中保持稳定增长。
通讯器材类、新能源汽车、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等购置换新补贴覆盖领域的商品零售额继续增长,表明政府促消费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
前文已提及,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GDP总体增速,成为广州经济稳定增长的压舱石。
1-8月(错月),广州全市营利性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7%,比1-5月提升1.5个百分点。主要行业中,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加速发展,实现营业收入增长10.1%。
数字内容服务、信息系统集成服务等产业数智化服务增长强劲,分别增长20.3%和18.1%,表明广州服务业不仅在量上扩张,在质上也向高端化发展。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保持良好增势,实现营业收入增长13.7%。其中,人力资源服务、广告、咨询与调查等专业服务行业表现亮眼,反映出广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高端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全运之约”带动文体商旅深度融合,文化艺术业、体育业实现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5.3%和15.9%,体育经济与文化产业正成为广州服务业的新亮点。
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血液,也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截至2025年9月末,广州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18.32万亿元,同比增长8.0%。
贷款结构优化,小型、微型企业信贷需求增加,贷款余额分别增长24.2%和43.5%,表明金融对最活跃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加大。
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撑有力,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8.0%和23.2%,金融资源正向高技术产业倾斜。
住户存款增长9.7%,反映出居民储蓄倾向仍然较高,消费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
03
在转型路上奔跑
如今,白云机场的国际航线旅客吞吐量大幅增长20.0%,昭示着广州与世界的连接更加紧密。加之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提升,显示经济毛细血管活力增强。
广州经济的蜕变,就像一个缓缓转动的巨大齿轮,在传统产业减速的同时,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成长。集成电路、民用无人机、高端显示器件等新兴制造业以两位数增速飞奔,线上消费、文体娱乐、数字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
然而,转型之路并非坦途。与长三角、京津冀主要城市相比,广州在研发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传统产业依赖与新兴产业培育之间的张力,将持续考验城市治理者的智慧。
广州,正在一条从“商贸之城”到“智造之都”的转型路上奔跑,它的身后是千年商都的深厚积淀,面前是全球城市的激烈竞争。4.1%的增速背后,是一个经济大市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积极探索,也是一场关乎城市未来的产业突围之战。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