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家电三季度净利收缩,新任女掌门直面增长挑战

作者 | 郝文
编辑 | 趣解商业资讯组
近日,海信家电发布2025年三季度报告,第三季度,海信家电营收微增,净利润出现收缩。
第三季度营收为221.92亿元,同比增长1.16%;归母净利润为7.35亿元,同比下降5.40%。前三季度营收为715.33亿元,同比增长1.35%;归母净利润为28.12亿元,同比增长0.67%。

图片来源:三季报截图
此前,海信家电已陷入增长瓶颈期。2025年上半年,海信家电实现营收493.4亿元、归母净利润20.7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4%和3.01%。业绩增速相比去年有所放缓。
2024年财报数据显示,海信家电实现营收927.46亿元,同比增长8.35%,实现归母净利润33.48亿元,同比增长17.99%。而2022年至2023年,营收增速分别为9.7%和15.5%,净利润增速则分别为47.54%和97.73%。
10月30日,海信家电港股盘中一度跌超7%,最低触及22.3港元/股。截至10月31日收盘,报22.94港元/股,涨2.05%,总市值317.69亿元。值得一提的是,截至7月31日收盘,海信家电港股市值约为361亿元,三个月缩水超40亿港元。

图片来源:百度截图
过去较长时间里,海信家电曾被市场誉为一个被“低估”的优秀标的:稳定且持续的高额利润回报、常年提供的派息分红,还有较低的市盈率,曾让不少散户为之倾倒,并且2025上半年,海信家电的投资者数量大幅提升并突破4万。
只不过,随着时间深入,海信家电营收增长仍低于市场预期,到了三季度,利润表现甚至进一步收缩。
东方财富“问董秘”板块,不少投资者直接向海信家电“开炮”,就近年市值下滑提出不满:“请问海信董秘,贵司是如何做到如此不在乎投资者利益的,与同一集团的海信视像,已经同一上市公司港股海信家电走势都如此背离,年涨跌幅竟然能差出十几个点......”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截图
翻开多个提问,投资者对海信家电的核心问题,直指公司市值管理上的不尽如人意。
一位投资者甚至这样问到:“现严正质问:1、是否存在未披露重大风险?2、为何拒不启动回购/增持?3、董事会是否承认管理层失职?4、具体何时出台市值管理方案?拒绝格式化回复。”
近来,海信家电经历多次高管变动。2024年11月,“80后”高玉玲接替“60后”代慧忠,成为海信家电史上最年轻且是首位女性董事长,这也意味着海信家电正式进入“80后时代”。
7月30日,海信家电还发布公告,称聘任高玉玲为海信家电总裁,原总裁胡剑涌离任。
公告提到,提名方雪玉为海信家电的第十二届董事会执行董事候选人。据悉,方雪玉拥有海外业务背景,曾担任海信欧洲公司总经理等职务。

图片来源:罐头图库
与此同时,在海信家电内部,上半年还开始酝酿一场变革。
今年5月,海信宣布把海信、日立、科龙、约克、璀璨等品牌在内的海信家用空调、中央空调业务调整成为海信空气产业,并在同月引入了美的系高管殷必彤,负责海信集团与空调相关的产业和品牌。
公开资料显示,殷必彤1999年就加入美的,历任美的空调国内营销公司总经理助理、市场总监,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家用空调事业部总裁、中国区总裁、智能家居事业群联席总裁等职务。
有业内人士认为,海信家电引入殷必彤主要看中了他在美的空调业务线的辉煌经历,希望殷必彤能带领海信空调实现更大的发展。
在海信家电组织变革前一个月,海信集团董事会开启了董事会改组。据悉,此次有8名海信集团的原独董退出,并引入了3位新董事。无一例外,3位新董事均在企业、金融领域有较多建树。
连续的人事变动为外界传出清晰信号,海信家电的确在谋求改变,且要进一步提升核心产品空调的地位。但要实现这一目标恐怕并不容易。
一来空调一直是家电行业的主阵地,具有高度集中的特点。国内市场长期被美的、格力、海尔三家牢牢控制着。据GfK中怡康数据,上半年这三家在国内空调市场占比合计达到70%,这就意味着留给海信等品牌的市场空间仅约30%。
二是还有小米这样的“新势力”虎视眈眈。据小米业绩报告,今年二季度,小米智能大家电收入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达到66.2%。其中,空调产品一枝独秀,出货量超过540万台,增速超过60%。
有强劲对手美的、海尔、格力在前,也有“新势力”小米紧追,对于海信家电来说,竞争压力可想而知。


 
						
 趣解商业官方账号
趣解商业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