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净利润大跌65%!温氏股份,陷入模式之“困”
猪周期下,温氏股份的业绩并未完全反转。
近期,温氏股份发布了2025年三季度业绩报告,财报显示,前三季度温氏股份累计实现营收758.17亿元,同比下降0.04%;实现净利润52.56亿元,同比下降18.29%。
虽然前三季度业绩“双降”,还好降幅不算太大,不过三季度温氏股份的业绩就没有那么乐观了。
财报显示,第三季度温氏股份实现营收259.37亿元,同比下降9.76%,这也是自2024年以来首次出现单季度收入下滑;实现净利润17.81亿元,同比大幅减少65.02%。
整体来看,目前温氏股份业绩依旧不太景气,导致业绩大幅波动的原因自然跟三季度猪价大幅回落有关。
在三季报中,温氏股份表示业绩下滑主要源于主产品价格下降导致的养殖产业经营利润同比减少。
根据温氏股份此前披露的销售简报数据,三季度肉猪销售均价从7月的14.58元/公斤降至9月的13.18元/公斤,环比跌幅9.6%,同比降低30.81%。按照此前温氏股份披露的“肉猪养殖综合成本约6.1~6.2元/斤(约12.2元-12.4元/公斤)”来计算,随着猪肉价格不断下行,目前温氏股份的生猪养殖业务已经逼近“成本线”。
诚然,受猪肉价格持续下滑的影响,温氏股份三季度业绩下滑也是在所难免,但作为养猪和养鸡“双轮驱动”的养殖企业,目前来看养鸡业务并没有起到很好的对冲作用;另外,在养殖成本这一核心数据方面,截至9月牧原股份的生猪养殖完全成本约11.6元/公斤,牧原股份的成本控制能力要明显领先于温氏股份。
种种迹象表明,“农户+公司”模式以及养猪和养鸡“双轮驱动”的温氏股份,这一模式正在遭到挑战。
“农户+公司”模式遭到挑战
温氏股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83年,由七户农民共同集资8000元起步。
作为养殖业巨头,温氏股份能有如今的成功离不开其独特的“公司+农户”模式,这是其长期业务扩张的核心引擎。
所谓的“公司+农户”模式,即公司统一提供种苗、饲料、疫苗和技术指导,农户负责饲养环节,成品由公司回收并销售,这一模式背后和温氏股份的发展有深厚渊源:在温氏股份成立之初,一位农户因为经营砖窑生意失败,想向作为创始人的温北英赊购一些鸡苗自养。考虑到农户技术薄弱,养鸡风险大,温北英不仅提供了鸡苗,还提供了饲料、药物和技术服务,并帮忙出售肉鸡,没想到,在温北英的帮助下,这个农户的经营越来越好,“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因此应运而生。
整体来看,这是一个“双赢”的模式在“公司+农户”模式下,温氏股份将生产环节“外包”,以轻资产策略实现快速规模扩张,而农户则规避了市场波动风险,获得相对稳定的劳务报酬。正是凭借“公司+农户”模式,温氏股份实现了快速发展,仅截至2015年,其在全国设立170多家一体化公司,合作家庭农场达5.3万户。2015年登陆资本市场时,温氏股份的营收已经达到482.37亿,彼时牧原股份营收仅30.03亿;另外,温氏股份的股价最高一度达38.99元/股,总市值超过了2500亿元。
不过,任何经营模式都有两面性,“公司+农户”模式自然也是如此。整体而言,“公司+农户”有两大缺点,首先是单位生产效率参差不齐,虽然温氏股份已经统一提供了种苗、饲料、疫苗和技术指导,但农户养殖场在标准化执行、养殖技术水平和投入度上还是存在差异,这就导致了单位生产效率参差不齐;其次是交易成本难以压降,为了对合作的农户负责,温氏股份需承担对农户的技术服务、物流协调、质量监督等大量中间费用,以及为稳定合作关系的隐性补贴,例如风险基金和收益兜底等。
从完全养殖成本对比来看,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温氏股份的生猪养殖综合成本约为12.2–12.4元/公斤,而同期像牧原股份采用一体化自繁自养模式的企业,养殖完全成本已控制在约11.6元/公斤。对比来看,牧原股份的养殖成本要明显低于温氏股份,而这背后其实是“公司+农户”模式已经明显弱于一体化自繁自养模式了。
当然,温氏股份也并非没有意识到危机,近年来其对“农户+公司”模式进行了多次升级,比如尝试将模式升级为 “公司+现代养殖小区+农户” 和 “政银企村(户)” 等多方共建模式,核心目标是提升管理集中度。但是,这些改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依赖外部农户、风险集中于公司自身的底层逻辑,在如今成本控制能力已成为决定生猪养殖企业核心能力的背景下,仍以“农户+公司”模式作为底层核心的温氏股份,遭到挫折也是难以避免的。
双轮驱动之“困”
回看过去,温氏股份最早以养鸡业务起家,这是其核心主业。一直到1997年,温氏股份才开始正式进军生猪养殖行业。
而温氏股份之所以会选择同时涉及养鸡和养猪业务,主要是想通过两大业务的周期互补性,平滑整体业绩波动。一般情况下,鸡养殖周期约2-3个月,时间比较短,而生猪养殖周期约10-12个月,时间比较长,两者价格波动通常存在时间差。理论上,当猪价下行时,鸡价可能处于高位,从而对冲猪业务的亏损。
但是,设想虽然很美好,但现实往往不会那么如意。从目前来看,随着行业环境变化,猪鸡周期已经出现了逐渐同步化的现象。例如,饲料原料(如玉米、豆粕)价格波动会同时推高猪鸡养殖成本;疫病(如禽流感、非洲猪瘟)的爆发也可能同时冲击两大产业。
2022-2023年,受饲料涨价和消费低迷双重影响,猪鸡价格多次同步下行,直接让“双轮驱动”彻底丧失对冲作用。
另外,养猪和养鸡业务需共享公司有限的资金、人力和管理资源,一旦养猪和养鸡都处于下行期,很容易导致“抢夺资源”的现象发生。
生猪养殖因产业链长、投资规模大,长期占据公司核心资源。例如,为达成“五五规划”中生猪出栏目标(2024年出栏3000万-3300万头),温氏将多数资本开支投向猪场建设与种猪研发,导致养鸡业务升级滞后。2023年,温氏生猪出栏量同比增46.65%,而肉鸡出栏量仅增9.16%,增速差异折射出资源分配的失衡。
实际上,即便没有同步化以及抢夺资源的问题,由于目前生猪养殖业务规模过于庞大,养鸡业务也很难对冲猪业务的亏损。
以今年为例。据媒体报道,温氏股份的肉鸡业务在第三季度已经出现了复苏的态势,据公司销售简报,9月份肉鸡销量达1.22亿只,销售均价为13.53元/公斤,两项指标均为年内新高。其中销售均价环比上涨3.64元/公斤,涨幅达36.8%,养鸡业务开始恢复盈利。然而,肉鸡业务的回暖对整体业绩的贡献有限,财报显示,前三季度温氏股份肉鸡销售收入229.06亿元,同比下降6.3%;毛鸡均价11.17元/公斤,同比下跌15.8%。尽管第三季度后期价格快速回暖,但还没有补回之前的“窟窿”。
整体而言,无论是其核心的“公司+农户”模式,还是养鸡和养猪“双轮驱动”模式,在“自繁自养一体化”已成为主流的背景下,这两种模式的竞争力都大不如前。
作为曾经的养殖业一哥,如果想要拿回曾经的位置,温氏股份则必须突破模式之“困”才行。


 
						
 侃见财经官方账号
侃见财经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