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过来,我对装货男主过敏

500

清醒一点,这不是我们想看的男频。

作者|土豆

编辑|晶晶

排版 | 苏沫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暗河传》的实拍打戏、《水龙吟》的华丽特效与《天地剑心》的古偶糖精同一档期上线,三者共同缔造了热度高开的盛况,开播即破平台热度纪录、预约量动辄数百万、单集播放量轻松过千万。

但热度榜单早已暴露隐患,流量并不能代表质量。

《暗河传》《水龙吟》《天地剑心》都由流量男星主演,水准质量却不如人意,非粉丝的路人观众的差评相当一致,都在表示“看不下去”。

500

这场流量与口碑的背道而驰,似乎是男频IP改编剧陷入泥沼的前兆(叠个甲,《狐妖小红娘》确实是男性作者创作的偏向男频思想的动漫,只不过月红篇偏女频,前两部改编剧也偏向女频)。

01

三部剧集虽同属古偶仙侠大男主赛道,都有剑、龙、河等意象化命名逻辑,却在内容侧重上呈现出微弱差异,这种差异也成为各自吸引特定受众的几乎是唯一的锚点。

三者的共性相当明显,均以男性主角的成长与逆袭为核心叙事线,主角标配“帅气颜值+高冷人设+强大武力”,剧情绕不开“江湖权谋+打怪升级+虐恋情深”的经典框架。

而且,它们都依赖流量明星扛鼎,龚俊的打戏、罗云熙的造型、成毅的号召力,每一场戏都在神化美化男主,每时每刻都用鼓风机、慢镜头、大特写突显男主的帅气逼人,还有大量的做作台词让路人仿佛误闯男明星浴室正看见他对镜自拍,不由得扶额退出。

以上,构成剧集前期宣发的核心卖点。

制作层面则陷入美型内卷怪圈,要么追求《水龙吟》每一帧都能当壁纸的华丽质感,要么标榜《暗河传》电影级的写实风格,却都忽视了叙事根基的搭建。

细究之下,三者的差异仅停留在浅层。

《暗河传》主打硬核武侠,以17场实拍打戏和非遗道具为亮点,剧情围绕暗河家族内乱展开,节奏快如闪电,试图复刻传统武侠的江湖质感。

500

《水龙吟》走悬疑探案路线,以单元剧形式串联“腥鬼九心丸”“十三楼”等谜案,用精致服化道和炫技特效营造幻境感,更接近仙侠版探案剧。

500

《天地剑心》则回归古偶本质,将爱情线置于核心位置,打戏是古偶一以贯之的闪现大招+慢镜头亮相,靠美强惨男主拯救女主吸引观众,原动漫中的名场面“万剑穿心”也会出现。

500

然而,这种差异并未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反而因各自短板暴露了创作思路的贫瘠。

02

三部剧集的“不好看”并非单一问题所致,而是男频改编常见顽疾的集中爆发,宏大设定落地失效、爽感传递断层、剧情单薄幼稚、人物塑造空洞,最终导致非粉丝观众集体劝退。

男频作品的核心魅力在于宏大世界观的构建,但影视化过程中,三部剧集都陷入了取舍失衡的困境。

《暗河传》开篇即抛出苏、慕、谢三大家族纷争与眠龙剑权力争夺,出场人物多如走马灯,设定交代碎片化,观众刚记住名字就迎来新角色,不了解故事背景的路人,会有“脸和名字对不上号”的观剧障碍。这种填鸭式的设定呈现,与《大奉打更人》堆砌天谛会、巫神教设定的问题如出一辙,直接劝退潜在观众。

500

《水龙吟》则走向另一个极端,用过度华丽的特效画面掩盖世界观的单薄。往生谱武学设定仅停留在视觉层面,风流店等神秘组织缺乏逻辑支撑,特效抢戏,反而让探案主线显得支离破碎。

《天地剑心》更甚,几乎直接放弃《狐妖小红娘·王权篇》的世界观铺陈,将大量精力放在爱情线,导致道门兵人的成长背景模糊不清,整个江湖世界沦为男女主谈恋爱的空泛舞台。

500

男频爽文的核心快感来自第一视角的代入感,读者通过主角视角感受逆袭的畅快与危机化解的快意,但影视化的上帝视角彻底打破了这种体验。

《暗河传》中苏暮雨的地狱难度开局本应带来极强代入感,但过快的节奏让危机化解显得仓促,主角的挣扎与抉择被简化为打戏衔接转场,爽感变成打架过瘾而非成长过瘾。

《水龙吟》的男主唐俪辞智商超群,三言两语即可破解谜案,这种金手指式开挂设定削弱了探案的悬念感,观众尚未进入解谜状态,主角已给出答案,爽感变成旁观者的乏味而非参与者的沉浸。这种问题与《大奉打更人》中许七安“逢凶化吉过于容易”的症结一致,主角缺乏真实挣扎,成长曲线趋近扁平,观众难以产生情感共鸣。

500

03

三部剧集的人物塑造都未能跳出角色工具化的陷阱。

主角清一色“高冷面瘫”,苏暮雨的冷漠被批“演技僵硬”,唐俪辞的睿智是“万能模板”,王权富贵的性格缺乏层次,角色魅力完全依赖演员自带流量光环而非剧本赋予的灵魂。

配角更是沦为推动剧情的棋子,《水龙吟》虽试图给配角高光,但最终仍服务于主角的光环;《暗河传》的家族成员仅承担制造冲突的功能,性格标签化严重。

同样是男频改编,《庆余年》的成功则是正面教材。范闲从“质疑母亲遗志”到“肩负家国责任”的成长弧光清晰可见,滕梓荆之死等情节赋予角色真实痛感,配角也各有立场与灵魂。

500

而《暗河传》《水龙吟》《天地剑心》的人物塑造,本质是“流量优先思维”的产物,只要明星撑场面,无需打磨角色细节,这种短视直接导致人物失去打动路人观众的力量。

如果男频剧集只剩下“看明星看流量”的价值,男频IP改编的存在意义确实值得拷问。

但问题的核心并非原著和题材本身无价值,而是影视行业陷入了“路径依赖”与“创作偷懒”的恶性循环,无论男频女频皆是如此。

男频改编的价值倒是不曾消失。这类作品承载着观众对英雄主义叙事的天然向往,宏大世界观与逆袭故事线具备成为爆款的潜力,《庆余年》的成功也证明了,只要改编得当,男频IP完全能兼顾娱乐性与深度。

500

当前市场的症结在于,制作方将“流量+特效”奉为万能公式,放弃了对原著的深度解读与再创作。

这些剧集就连命名都显得过分敷衍,“剑”“龙”“河”等字眼在仙侠剧、男频剧赛道重复使用,是创作惰性的直接体现。不愿在内容上创新,便在意象上跟风,最终陷入“换汤不换药”的同质化泥潭。

要打破困局,行业必须回归改编本质。首先学会做减法,像《庆余年》那样精准提炼原著核心故事,用渐进式叙事引入世界观,避免设定堆砌。其次要重构爽感逻辑,将第一视角的代入感转化为上帝视角的共情力,通过强化主角的挣扎与抉择,让爽感建立在情感真实之上。最后,摆脱流量依赖,用剧本塑造人物而非用明星定义人物,让配角摆脱工具属性,构建有血有肉的群像。

500

男频IP改编从来不是为流量明星提供个人秀舞台,而是将原著构建的幻想世界转化为能引发广泛共鸣的视觉故事。只有行业真正明白这一点,这类剧集才能走出热度虚高、口碑低迷的死循环,否则终将被观众彻底抛弃。

站务

全部专栏